(四川蜀通港口航道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四川南充 637000)
淺談濕陷性黃土路基處理
喬 帥
(四川蜀通港口航道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四川南充 637000)
在不良地質分布的濕陷性黃土,需要有大面積的特殊路基處理,這對公路建設有很大的影響。在有濕陷性黃土分布的不良地質情況下,需要進行特殊路基處理,這對公路建設有重大影響。為了保證公路路基處理的加固效果,可以采用多種措施來保證黃土地基濕陷性問題,以有效的提高承載力、減少路基沉降。本文重點介紹的是強夯法、沖擊碾壓法、擠密法、預浸水法及化學加固法。
濕陷性黃土;強夯;沖擊碾壓;擠密;預浸水;化學加固
我國在21世紀的發展十分迅速,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不斷進步,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于各種資源的要求也是越來越大,土地作為不可增長的資源,其使用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所以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施工項目,包括一些特殊的土建工程,因此,了解不同地基上各種特殊土的工程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公路的建設中,如果有濕陷性地基路段,應當選擇合理的處理方法解決問題。
1.1濕陷性黃土的定義
濕陷性黃土是一種在一定壓力下被水浸泡的黃土,土體結構破壞迅速,有明顯的附加沉降。其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自重濕陷性,另一種是非自重濕陷性,下面針對其具體不同進行介紹。
自重濕陷性黃土是一種在上覆土的自重作用下被水浸泡后,顯著下沉的濕陷性黃土。
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是一種在上覆土自重壓力作用下浸水,不會出現明顯的下沉濕陷性黃土。
1.2濕陷發生的原因
黃土的濕陷性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包括物理以及化學反應。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首先是受到了外部的壓力,然后遇水浸泡,從導致濕陷沉降。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由于黃土的固有特性。黃土濕陷的內因是黃土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征。
濕陷性黃土的本質就在于受到壓力的情況下,如果再遇到水,就會發生明顯的形變,下沉。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天氣干旱的時,土壤內部結構不密實,所以一旦受到外部壓力,在遇水就容易下沉的,其內部水分的蒸發量要遠大于降水量。由于黃土層的壓實作用不強,在黃土形成過程中,往往不能承受足夠的壓力和適宜的濕度。但是一般涂層在靠近地面2-3m的地方,其濕度會比較適合壓密。但此時土壤覆蓋層很小,土層不能很好壓實,形成濕陷性黃土具有低濕度和高孔隙度。
1.3濕陷發生的影響因素
黃土濕陷性的導致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土壤性質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土壤中黏土、顆粒等等的含量對于其濕陷性也是有著很大的影響。除此之外,土壤中,鹽類種量也會對濕陷性造成影響,如果土壤中易溶類鹽含量較高,則濕陷性的敏感性越大,會造成下沉的情況出現。反之,如果土壤中,不溶鹽或者少溶鹽的含量較高,在遇水時不被溶化,則濕陷下沉現象就會相對的不明顯。另外,土壤自身含水量、孔隙、壓力等,也會對濕陷性的情況造成影響,比如自然孔隙越小,所含的水越多。但如果土壤中的含水量和孔隙比在一定值時,受到外部壓力越大,黃土的濕陷性就越強;然而,當壓力大到一定程度時,繼續增加壓力,反而使黃土濕陷性變弱。特別是在新近堆積的黃土中,在壓力小的作用下,變形十分敏感,表現出高壓縮性。濕陷性黃土地基,遇水的發生概率,也極大地影響了濕陷的可能性。濕陷性也受浸水次數和浸泡時間的影響。
當路基塌陷變形或壓縮變形或者承載力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采取處理措施,應根據不同的土壤條件對濕陷性黃土路基采用特殊路基的處理措施,以此提高地基穩定性和承載力。根據咸旬公路5標的實際情況,主要介紹了強夯法和沖擊壓實的特殊處理措施。
2.1強夯法
通過使用起重機操控大噸位的重錘從一定高度下落,對地面土壤施加一定的沖擊動能而使其變的緊密,達到夯實地基,提高地基強度,降低土的壓縮性,排除黃土濕陷性現象的發生,進而加固土地地基。一般情況下,夯實的重錘以及上升的高度都是有規定的,重錘重量一般為8t-30t,最重的情況下,可為200t,高度一般是8-20m,最高情況下是40m,在這種情況下重錘降落,會對土地地基產生十分大的沖擊動能。濕陷性黃土夯是基于密度的動態機制,在沖擊動能對地面的作用下,減少土壤空隙,使得地面土壤彼此之間的排列更為緊密,看上去更為密實,但也因此會產生一定沉降,一般坑深度大概在0.6m-1.0m。在160t/m的沖擊動能下,可以加固土壤地基的深達5m。
強夯法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的應該按照設計,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空間大于1000m2的場地進行試驗,在試驗過程中,記錄強夯法的各項參數,以及實際效果的確定,以此有針對性的設計出具體的試驗方案。
夯點布置采用排夯,夯點間距為5m,第二次夯點位于第一夯點之間。根據基面形狀確定夯擊位置和夯點位置,根據平面的形狀,采用方形網絡。
確定夯擊次數、遍數、能量水平和深度對施工參數的影響。深度取樣測定濕容重、干容重、孔隙比和壓縮前后壓實系數。對選定好的每個夯點進行夯擊,統計夯擊次數與遍數(一般為5-15次)來確定夯擊次數的沉降曲線。夯擊過程中,針對最后兩擊,一般要做到其平均沉降量不大于50mm的要求,另外,夯擊過程中,夯坑周圍避免出現隆起部分,還有多次夯擊之后,夯坑深度達到一定值,但也不能影響擊錘的起降。針對每次夯擊的夯點以及夯擊次數都需要進行嚴格記錄,以此保證強夯的質量。
2.2沖擊碾壓法
公路建設過程中,黃土地基濕陷性問題的解決,不僅應選擇合理的施工設備,而且合理的壓實方案應在施工過程中采取的。沖擊壓實機對土壤表面任意一點的沖擊作用都是不相同的,主要是因為其凸輪數量的不同,所以沖擊效率也不一樣。本文介紹的為25T3 25KJ型沖擊壓實機,具體如圖1所示。碾壓輪在工作狀態下,每轉一周則針對土地進行三次壓實與三次沖擊。沖擊式壓實機在同一點要往返 2次為 1 遍,沖擊壓實在土壤表面行駛6次,為1遍,所以,采用沖擊壓實均勻地表,密度均勻,可使地基土的強度增強,不會出現漏壓或者過壓的情況,以免造成土壤路面不均勻的現象,根據具體的施工經驗,一般壓3遍則需要沖擊20次。

圖 1沖擊壓實方案圖
2.3預浸水法
預浸水法是利用黃土浸水產生濕陷的特點,在施工前進行大面積浸水,使土體產生自重濕陷,達到消除深層黃土的濕陷的目的,再配合上部土層處理措施,來達到消除全部土層濕陷性的一種處理方法。該方法具有施工條件簡單,處理效果好的優點。
2.3.1 浸水前施工(1)開挖基坑:開挖范圍按建筑物基礎外緣外放5m,相鄰基礎高差較大部位外放3m,坑壁按1:0.5放坡,開挖至基底標高以下1.0m,整平場地。
(2)設導水孔:采用人工成孔,導水孔間距5.0m,視土層厚度及滲透性現場做調整,深度5.0m~8.0m。
(3)清土填料:清理導水孔土體運出主場外,并往孔內填滿砂石等強透水性材料。
(4)鋪設供水設施:供水設施布設于基坑周邊,并達到預浸水所用量。
(5)設觀測標:觀測標采用Φ20鋼筋,在浸水前觀測標上初始值并記錄,觀測標精度不大于1mm。
2.3.2 浸水
浸水應連續進行,保持坑內水頭高度不小于300mm。浸水過程中須定時觀測濕陷量、耗水量、浸濕范圍及地面裂縫,做好觀測記錄。浸水穩定標準為最后5d的平均濕陷量小于5mm。
2.4擠密法
擠密法的工作原理是由于在擠密樁施工過程中因打樁而使樁周圍的土體收到了干擾,從而破壞了土的原有孔隙結構,在樁下沉的過程中土的側向擠壓力使得黃土中孔隙結構遭到破壞,變得緊密,這樣使得黃土的整體承載力升高,可以抵消一部分濕陷性。
此外,在沉樁過程中,樁間土因受到很大的側向壓力,使得起周圍土體也得到擠壓,從而形成強制擠密區、擠密區和擠密影響區得以形成,樁體周圍的土體承載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地基的壓縮變形也得到了減少。
2.5化學加固法
化學加固和常用的化學材料加固的方式主要是將集中化學元素注入到黃土中,即將硅酸鈉、氯化鈣、氫氧化鈉、丙烯酸按、鉻木素紙漿廢液以及水泥漿等注入到濕陷性黃土之中,利用溶液本身或者溶液和黃土地發生的化學反應來生成凝膠,由此將松散的黃土集中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提升濕陷性黃土的強度和凝聚力,降低黃土的濕陷性和透水性,由此完成地基處理。但由于部分化學溶液的成本較高,其使用范圍受到局限,較多應用在礦井、水壩或鐵路隧道工程中。
綜合上述,針對濕陷性黃土路基處理施工,本文淺談了強夯法、沖擊碾壓法、擠密法、預浸水法及化學加固法等施工工藝,這為濕陷性黃土路基處理方案的選型論證及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持。
[1]李書虎.公路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方法的研究[J].四川建材.2012(12)
[2]趙繼堯.濕陷性黃土地區公路地基處理[J].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2011(09)
[3]樊保平.龍城公路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技術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
[4]王秀清.淺談公路濕陷性黃土路基處理措施[J].工程技術.2013(2)
[5]王小兵.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方法研究[J]. 山西建筑. 2015(35)
[6]徐文成 明廷濤 王斌.談濕陷性黃土地基的處理措施[J]. 山西建筑. 2013(15)
[7]陳志輝.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方法及在工程中的應用[J]. 城市建筑. 2013(20)
[8]邢乾輝 馬國房.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方法研究[J]. 西部探礦工程. 2013(03)
G322
B
1007-6344(2017)06-0311-02
喬帥 男 (1987-04) 本科 助理工程師 主要從事高速公路施工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