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罔裴贠
人 文
南海合作 菲律賓緣何反復不定
○ 文/罔裴贠
中國的和平誠意在南中國海備受煎熬,推進“中菲越石油合作協議”觸礁擱淺。
一條醒目的橫幅:“將南海地區轉化為實現亞洲能源獨立的合作區域”,懸掛在馬尼拉簽字儀式的大廳正中央。2005年3月14日,中國、菲律賓、越南三國的相關國家石油公司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簽署了《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向世人宣示南中國海相關爭議方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已經從這里起步。菲律賓眾議院議長德維尼西亞、能源部長佩雷斯、副外長布萊迪和中國駐菲律賓大使吳紅波、越南駐菲律賓大使丁席代表各自政府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
這是南中國海沿岸的三個鄰國經過平等友好協商取得的一個重要突破,是三國落實中國與東盟《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提出“擱置爭議”與“共同開發”這一主張的初次實踐。這個協議帶來一縷曙光,讓東南亞地區愛好和平的人們感到欣喜,也讓世界看到了南中國海沿岸國家共謀和平發展的希望。
這個中國、菲律賓、越南三國聯合勘探協議來之不易。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領導人本著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原則,針對釣魚島和南海諸島存在的爭端,提出“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1986年6月,菲律賓副總統勞雷爾訪華。鄧小平向他提出:“南沙問題可以先擱置一下,先放一放,我們不會讓這個問題妨礙與菲律賓和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
菲律賓總統阿基諾1988年4月訪華,鄧小平與之會見再次闡述了這一主張。他說:“從兩國友好關系出發,這個問題可以先擱置一下,采取共同開發的辦法。”對此,阿基諾和勞雷爾都做出了積極回應。鄧小平在談話中也再三強調“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有個前提,那就是“主權屬我”。
鄧小平明確指出,“南沙群島,歷來的世界地圖是劃給中國的,屬中國”,“我們有很多證據,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地圖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他還向阿基諾表明,中國對南沙群島最有發言權,南沙群島歷史上就是中國領土。此后,處理與南沙周邊國家島礁和海域爭端,中國都本著這個原則,主動把爭議擱置下來,積極推進有爭議地區的共同開發,以最大的誠意維護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竭盡全力保持與這些國家的友好關系。
2000年2月,在泰國舉行東盟和中國會議,各方坐下來討論有關南中國海引起爭議的島嶼的行為準則。中國從維護東南亞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大局出發,采取了十分積極的態度,從善如流的豁達大度,認真傾聽相關各國的意見。只有越南別有用心提出要將西沙群島搗鼓進這個“準則”,中國才給予了堅決的拒絕,因為西沙根本不存在爭議,不能允許有人再在那兒挑起新的爭議。

●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率菲政府和軍隊官員,登上正在菲律賓達沃市進行友好訪問的中國海軍遠航訪問編隊長春艦參觀。 供圖/CFP
經過充分的醞釀、討論、修改和完善,2002年11月4日,在金邊正式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和東盟各國領導人出席了簽字儀式。在這個文件中,中國和東盟各成員國政府重申各方決心鞏固和發展各國人民和政府之間業已存在的友誼與合作,以促進面向21世紀陸鄰互信伙伴關系;認識到為增進本地區的和平、穩定、經濟發展與繁榮,中國和東盟有必要促進南海地區和平、友好與和諧環境。
有關各方承諾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由直接有關的主權國家通過友好磋商和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相互之間的領土和管轄權爭議,而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各方同時承諾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爭議復雜化、擴大化和影響和平與穩定的行動,包括不在現今無人居住的島、礁、灘、沙和其他自然構造上采取居住的行動,并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它們的分歧。
各方還同時承諾,在全面和永久解決爭議之前,有關各方可探討和開展合作,其中包括“有關各方應就雙邊及多邊合作的模式、范圍和地點取得一致意見”,以及“就有關問題繼續進行磋商和對話”,推動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爭議。各方還鄭重承諾尊重本宣言的條款并采取與宣言相一致的行動,并同意在各方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朝最終達成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目標而努力。

● 看到鄰居都靠南海石油發了一筆橫財后,菲律賓做夢都希望能找到大油田,然而長期以來只有一些小氣田。 供圖/CFP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已經在南海的北部灣和珠江口近海海域勘探開發多年,取得了豐碩成果,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就具備了向南海遠水域拓展的能力。在中美“北-21”石油合同的執行受到越南的蠻橫阻撓以后,該公司遵循中國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真誠愿望,根據國家領導人提出的“擱置爭議”與“共同開發”的主張,在南中國海有爭議海域積極與有爭議國家進行溝通和協商,探索共同勘探開發海底油氣資源的道路。
最初與越南談,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接著與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探討,經過反復溝通,達成一致共識,即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采用人工地震手段進行探測,先把相關的資料收集起來加以研究,暫不涉及鉆探和開發,避免觸碰敏感問題。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2004年3月應菲律賓能源部長佩雷斯邀請,赴該國訪問。雙方首次就聯合研究和開發南海油氣資源,進行富有成效的會談,達成了初步協議。同年9月,菲律賓總統阿羅約訪華,在兩國領導人的見證下,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
這個協議一公布,越南便迫不急待地玩弄“石油政治”,跳出來反對,聲稱該國作為本地區歸屬存有爭議的國家之一,理應得到事先的知會和介入。對此,中國、菲律賓雙方均表示,這一協議完全符合《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原則精神,無可厚非。同時表示,中、菲雙方都歡迎越方參與進來。
在此后的幾個月內,中國、菲律賓、越南三方在北京、馬尼拉、河內進行了多次雙邊、多邊的磋商和會談,越南不再固執己見,總算打破了僵持已久的局面。在這個協議具體的談判過程中,也曾發生不少爭議,三方本著積極態度和調動各自的智慧,一一得到化解。例如海域的名稱,菲律賓和越南曾提出要使用它們慣用的名字,經過反復討論,還是統一到“南中國海”這個名稱上。
談判到最后關頭,三方對處理原先的中、菲協議和后來的中、菲、越協議兩者關系的描述出現分歧,經過反復協商,對這個關系的描述基本達成一致以后,又被狀語從句中一個介詞的選擇難住,不得不再次休會。最后是中方一位幫著出謀劃策的高人提出使用“with”,意思是“伴隨情況”,避開兩個協議時間前后存在的爭議,各方代表頓時眼睛一亮,這被稱為“四兩撥千斤”。至此,三個在南中國海存在爭議的國家,在爭議海域有了第一次嘗試性的合作。
這個協議合作區位于南中國海中部稍稍靠近東側,總面積超過14萬平方千米。《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規定,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和越南油氣總公司將集中資源,聯手合作,在三年協議期內,收集南海協作區內定量二維和三維數據,并對區域內現有的二維地震線進行處理。據菲方權威人士向外界透露,估計最初成本約1500萬美元,將會由三方平均分擔,所取得的資料由三方共享。
“三方簽署這份協議,表達了三方共同研究南中國海潛在收益資源的意愿,以作為勘察前的準備工作。”中國、菲律賓、越南三國石油公司正式簽署協議那天發表的聯合新聞公報說。并且聲明這是一個純粹的商業性質的合同,“不會削弱有關政府在南中國海爭議上的基礎地位”。
“三國公司簽署這一協議是一個歷史性事件,是實施《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將南中國海由爭議之海變為和平、穩定、合作之海的具體措施。這個協議的簽署既是一次重大外交突破,也是亞洲能源自主戰略的重要進展,其意義非常深遠。”菲律賓總統阿羅約2005年3月14日下午接見三國石油公司代表時,對這份協議的簽訂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菲律賓外長羅慕洛稱贊,這項三方協議突出地表明了有關國家之間,“越來越多的信任和信心,以及選擇和平解決南海問題的承諾”。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總裁馬納克稱:“我認為這不是一次外交聚會,而是朋友之間在面對挑戰時進行的真誠的合作。我們三方希望通過這個合作實現我們所共同期望的三個目標,那就是:能源獨立、改善伙伴關系以及促進多邊參與。”
“這一合作協議將使三國受益。相信三方會在彼此理解、互相尊重、求同存異的原則指導下,努力合作,為本地區有關國家解決相關爭議樹立良好典范。”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總裁周守為也充滿信心表示。
鏈接
何謂“石油政治”
中國政府自1947年正式公布南海主權和管轄權范圍之后的長時間里,包括越南在內的周邊國家并未提出過異議。即使是1958年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通過海洋法公約之后的七八年時間里,越南仍然保持緘默。直到在該海域發現石油資源之后,才開始對中國宣布的“9條斷續國界線”的法律地位提出挑戰。這就清楚地表明,這場爭議的實質并非單純的歷史之爭或者法理之爭,在當前突出地表現為以攫取海洋石油資源為主要目標的資源之爭,是一場為撈取經濟上的好處而展開的政治斗爭,即“石油政治”。
何謂“石油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石油供應的嚴重匱乏是德軍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戰后史學界便有“希特勒后敗石油”之說。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技術和工業的迅猛發展,石油需求量空前增長,對石油和石油產地的爭奪,成為發達國家的外交和軍事目標之一,于是就有了“石油外交”和“石油武器”的提法。后來,世界性石油危機不斷地沖擊著國際社會,對石油這種戰略資源的控制和反控制,掠奪和反掠奪,就成為國際政治的重大課題,“石油政治”的概念也就應運而生。
越南作為一個歷史以來一向依賴石油進口的貧油國,20世紀60年代末期嗅到南海深處的石油味以后,便迫不急待地搞“石油政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越南推行“石油政治”的首要目標,便是企圖否定存在已近半個世紀的以“9條斷續國界線”為標志的中國的“歷史性所有權”。河內之所以要這樣做,主要是因為中國的“9條斷續國界線”所覆蓋的海底區域,被認為可能有令人垂涎的石油和天然氣蘊藏,甚至可能有世界級的大油田和大氣田存在。
時位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5年7月4日在昆明會見越南總理潘文凱,高度肯定中國、菲律賓、越南簽訂《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的積極意義。他還希望中國、越南積極推進南海爭議海域共同開發,盡快開展中國、越南、菲律賓三國石油公司在南海的合作勘探。潘文凱也表示,越方愿意在邊界問題上加強同中方的協商與合作,將與中國和菲律賓一道推動三方在南海的共同開發取得進展。這是中國和越南兩國領導人第一次共同談及在南海爭議海域推進共同開發,雙方都表明了自己的意愿。
2007年1月15日,溫家寶與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在馬尼拉舉行會談,中國、菲律賓、越南三國在南海協議區聯合進行物探作業,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中、菲、越在南海實現共同開發,對維護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增進三國互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溫家寶還希望三國盡快就南海共同開發下一階段合作的方案進行協商并達成共識,以推動南海共同開發早日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
這個協議的簽訂,也曾引起世界的高度關注。法新社在詳細報道這個協議內容時評論,該項協議“可根據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2002年東盟及中國簽訂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促進南中國海的和平、穩定、合作和發展”。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夫人歡迎該項協議的簽訂,并稱它為“南中國海和平及安全的外交突破”。其他很多國際媒體,同樣給予了積極正面的評價,有了很高的期望值。

● 菲律賓與美國2017年度“肩并肩”聯合軍演。
這個協議2008年3月到期,協議規定的1至2期物探作業已經出色完成,所有勘測成果也都順利進入分析和處理階段,因為有些活還沒干完,所獲得的資料也需要解釋,此前曾由三方共同商議決定再延長1年。
萬沒想到的是,中、菲、越三國石油公司正商討如何推動下一步的合作時,菲律賓國內突然出現了一股反對這個協議的逆流。先是該國的反對派議員在《遠東經濟評論》1、2月合刊上撰文,猛烈攻擊阿羅約“向中國出賣菲律賓及東盟國家在南海地區的利益,違反菲律賓與東盟其他國家團結一致的原則”,并指責三方合作“侵犯菲律賓主權,違反菲國的憲法”,危言聳聽,大帽子嚇死人。
隨后,以特里連內斯、拉克松、馬德里加爾等為首的參議員,還有以戈勒茲等為首的眾議員,分別在菲律賓的參、眾兩院發難,要求對中、菲、越三方在南海協議區的合作開展調查聽證,立即取消三方合作,還以彈劾總統阿羅約相威脅。
盡管菲律賓外交部長羅慕洛、司法部長閔薩雷斯都站出來澄清是非,批駁反對者的荒謬言論,還尖銳揭露那些指控阿羅約以協議換取中國貸款的人“想法很骯臟”。但來自菲律賓參、眾兩院的這股反對聲浪,該國總統阿羅約被迫做出妥協,還是讓這個正在進行中的合作協議觸礁擱淺。中、菲、越三國石油公司的合作戛然而止,連協議區的剩余工作量也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鄧小平針對南沙和釣魚島提出“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12字方針,至今已20多年。這兩個波譎云詭的敏感地區經歷了一個漫長時期。近年來有些貌似公允,實則存有偏見的域外國家,對南海劃界爭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熱衷于提出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
有些國家套用冷戰結束前的地緣政治理論和思維方法,將中國維護南海主權的一貫立場,曲解為中國在冷戰結束后謀求地區擴張,渲染“中國威脅論”,把中國的發展和發展后的中國,說得那么可怕,把依據公認的國際法和現代海洋法準則維護自己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愛國主義行為,歪曲成“民族主義”。甚至有的國家提出的所謂“國際仲裁”,把南沙這一盆水攪得渾上加渾。
中國外交部2006年8月25日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了一份書面聲明,強調所有涉及中國的有關《聯合國海洋公約》的爭端,包括海洋劃界,還有領土的爭端,還有軍事活動的爭端,中國不接受國際司法和仲裁的管轄。某些國家總想讓毫不相干的國際團體和國家卷進來,那是為了“攪渾水摸魚”,沒安好心。
中國周邊一些國家2009年年初借大陸架劃界提交申請的最后期限,紛紛出籠侵犯中國主權權利的大陸架和外大陸架劃界要求,一時猶如鋪天蓋地,引起國人的無比震驚。截止這年的5月8日,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共收到43件劃界提案,其中有14件集中在5月提交。中國周邊的國家,日本、越南和馬來西亞最早提交。其中,越南除和馬來西亞聯合提交外,還單獨進行了提交,心情之急迫,行動之快捷,都創了紀錄。
新一輪圈海仍在高潮迭起,爭議尚未有窮期。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安全評論》,2009年7月,以年初一些南海周邊國家向聯合國提交外大陸架劃界案引起的糾紛為背景,鼓吹多國形成一個“中國最怕的東南亞‘南沙集團’”。當時人們以為“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有這樣一些鼓噪并不奇怪,沒怎么在意。但有些域外國家仍在拉攏東盟國家一齊在南海問題上跟中國搞對抗。
盡管這樣的集團能不能拼湊起來,即使拼湊起來能否把中國嚇倒都還難說。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面對一些敵對勢力采取顛覆手段在特定地區搞領土切割,一些相鄰國家在爭議地區搞漸進式入侵和蠶食。中國必須堅決拒絕爭議方以外的國家插足進來攪和,絕不允許把爭議國際化,也絕不允許把“共同開發”國際化。
中國與東盟國家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第14次高官會,2017年5月18日在貴陽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了“南海行為準則”框架。5月19日,第23次中國—東盟高官磋商及中菲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啟動。中方希望在達成最終的海上問題解決辦法之前,可以和菲律賓搞一些油氣資源共同開發。事實上,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菲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簽署的協議當中就包含了能源合作協議。
中菲能源合作對雙方都有利。參與簽訂這個協議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目前正在積極奔走,期望能夠排除來自某些外國政治勢力的干擾,將這個已經投入大量資金的合作協議繼續執行下去。整個南海爭端的化解,也能找到“四兩撥千斤”的著力點嗎?
點 評
合作共贏 斗則俱傷
一些國家常常祭起“中國威脅論”,干擾我國維護自己海域的主權權利和海洋權益,特別在南沙和釣魚島問題上,企圖以此混淆國際視聽,捆住中國的手腳。
中國一向熱愛和平,沒有武裝占領別國領土的前科,有的只是鴉片戰爭以來被西方列強侵略和掠奪的百年屈辱的歷史。在南沙和釣魚島,中國所要維護的只是屬于國家、民族不能不維護的主權權利。
堅持“主權屬我”不動搖。“擱置爭議”的前提應是爭議雙方或多方共同一致的承諾。“共同開發”也必須有新的思維。中國決不會允許任何外國勢力從這里非法地掠走一滴石油!
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南沙群島爭端,防止沖突升級,避免使用武力,維護地區穩定,則是中國率先倡導在這個海域實行共同開發的政治著眼點。
合作才能共贏,斗則兩敗俱傷。對話協商妥善處理南海問題,有利于維護南海及地區和平穩定,符合南海地區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南海地區國家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責任編輯:陳爾東
znchenerd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