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加拿大特約特派記者 潘秋辰 高石 青木 陶短房 ●丁雨晴
“還記得過去他們曾經說的‘美國制造嗎?我們要重新回到那個時代!”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宣布本周為“美國制造周”,白宮則成了“美國制造”的大倉庫,來自50個州的特色產品在那里展示。要復興“美國制造”,特朗普不是第一個,倡議“美國人買美國貨”,對美國也不是第一遭,但從推翻與多國的貿易協議到不斷警告美國企業不要外遷,從簽署學徒培訓行政令到誓言打假捍衛“美國制造”,打著“美國優先”大旗的特朗普顯得格外不同。畢竟,去年大選,正是幾個關鍵工業“銹帶”州選民的“倒戈”將他送進白宮,他想當“人民的英雄”,想讓更多美國人有工作。然而,他這條明顯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復興之路走得通嗎?對于“美國制造”,美國人又是怎么看的呢?
美國民眾眼中的“美國制造”
“您知道‘美國制造周嗎?”“您用什么‘美國制造?”對于首次進入美國民眾視野的“美國制造周”,《環球時報》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美國民眾。
萊納醫生來自巴爾的摩,當《環球時報》記者問他是否知道“美國制造周”時,他說“知道”,并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插曲:上周末他和家人到幾十英里以外的特朗普莊園度假,發現住處的浴衣、毛巾、香皂、香波等物品上都有“特朗普”標識,感覺很上檔次,但仔細看卻發現印有“加拿大制造”字樣。萊納醫生覺得,特朗普在當總統前開發的度假莊園已經成為各國游客慕名而來的熱門首選,如果莊園里的物品都是“美國制造”的話,可能更有意義。
艾德和簡是一對退休夫妻,他們一邊喝綠茶一邊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們家里的一些老牌家電,比如北極牌冰箱、通用公司的洗衣機、惠而浦的洗碗機等已經使用了很多年,品質很不錯,但是不是“在美國制造”他們并不太關心。他們津津樂道的很多日常生活用品,諸如肉禽、牛奶、面包、蔬菜等食品多是“美國制造”,用起來很放心。
伊莎貝爾是一位舞蹈興趣課老師,她說她理解的“美國制造”就是傳統觀念中的家用轎車,比如通用、林肯、凱迪拉克、道奇、福特等汽車品牌,幾乎是伴隨她成長的,也是每一個美國人生活中密切相關的物品。但是到了她這一代,選擇“美國制造”汽車的人開始減少,因為美國車體型大、噸位大,雖然皮實但耗油,年輕一代越來越注重經濟實惠,就開始選擇其他國家制造的家用轎車,而消費群銳減甚至導致一些以前非常盛行的汽車品牌消失。
史瑞斯帝是一名大三學生,他說他幾乎已經找不出他平時使用的哪些產品純粹是“美國制造”的了。他使用最多的是筆記本電腦,美國電腦品牌有惠普、戴爾、蘋果等,但這些品牌除了被收購的,多是在海外制造組裝,只是核心技術是美國的而已。另外,他認為美國的社交網站臉書、推特等很值得驕傲。當記者追問他心目中“美國制造”的代表是什么時,他說,他認為是一些領先的技術和高科技研發水平,只要擁有專利技術和知識產權的高額利潤,就不用在乎是在美國還是他國制造。
賈斯敏是一名高中十年級學生,他說他平時使用的“美國制造”產品幾乎找不出來,而且他不關心是不是“美國制造”,父母幫他選購物品的標準通常只有一條:品質好、價格實惠。賈斯敏說他有兩個姐妹,從小就喜歡比較什么東西更便宜,所以經常從網上購買生活和學習用品。“我們知道網上很多物品不是‘美國制造,但又有什么關系呢?”
《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中發現,不少美國人其實并不關心所買產品出自哪國。即將上大學的安德森說,只有要買一些重要、對質量要求高的產品時,才可能特意選擇美國或歐洲的產品。
從“輝煌時代”到“美國優先”
在宣布17日是“美國制造日”、本周為“美國制造周”后,白宮18日表示,特朗普總統擬認證正統美國產品,積極追查不當貼上“美國制造”標簽的產品。19日,特朗普再次強調“美國制造”的重要性,22日則要視察最出色的“美國制造”——“福特”號核航母的下水儀式。特朗普還承諾在未來6個月簽署更多法案,保護美國制造業。
從大選期間高喊“美國優先”,到如今采取諸多措施振興“美國制造”,也許正如特朗普所說,他想讓美國重回輝煌時代。而這個輝煌時代可以追溯很遠。
早在1851年倫敦舉行的首屆世博會上,美國的收割機等展品就大放異彩,隨后幾十年,美國工業迅猛發展,到1894年,美國制造業總產值已是英國的2倍,此后長期保持世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達到頂峰。
美國學者懷特在《美國的興盛與衰落》一書中這樣描述:戰后10年間,美國的四引擎飛機出入歐洲上空,敞亮的美國汽車行駛在倫敦和巴黎街頭,美國人駕駛著雪佛蘭和普利茅斯牌汽車飛馳在德國的高速公路上——德國大眾則看不到影子。從奧斯陸到卡薩布蘭卡,可口可樂出現了至少9種不同文字的招牌……“今天,在數以百萬計的白色、棕色、紅色、黑色及黃色皮膚人民的心目中,存在同一個商品生產標志,即‘美國制造”,《外交》雜志寫道。
美國制造業的發達帶來就業人數持續攀升,并在1979年夏達到歷史最高點——接近1950萬人。到1980年,即便經濟衰退,就業人數依舊達1870萬人。但之后該數字逐年下降,到2000年底頹勢已不可逆轉,再一個10年過去,就只有1100多萬人了。近年有所回漲,今年4月,美國制造業共有1240萬名工人。
總部位于德國的統計網站Statista今年3月公布的“國家制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最受歡迎的產地品牌是“德國制造”,“瑞士制造”緊隨其后,以高科技著稱的“美國制造”排名第8。
客觀來說,“美國制造”雖不能與輝煌時期相比,但很多美國產品品牌依然在全球流行。即便在德國,很多家庭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也離不開美國產品。除了汽車和家具,“美國制造”多占主要地位,比如穿的衣服,用的手機、電腦、打印機,吃的連鎖店快餐,以及用的網絡工具、社交媒體等,都是美國出品。
“‘美國制造比特朗普說的好多了。”德國科隆大學經濟學者拉爾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制造”在技術創新、品牌宣傳等方面非常突出,綜合實力全球領先,特朗普的保護主義只會增加人們對“美國制造”的反感。拉爾夫同時表示,“美國制造”較受全球中高階層歡迎,中低階層更喜歡“中國制造”。
試試“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美國人也想少花錢
在白宮推出“美國制造周”后,英國路透社公布的民調顯示,70%的美國人認為購買國產貨很重要,37%不愿意多付錢買國產貨,26%表示最多愿意多付5%買國產貨。另外,31%認為美國車最好,23%認為最好的車是“德國制造”,38%認為美國制衣服全球最好。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曾報道稱,特朗普一直強調“買美國貨,用美國人”,但不說機器人和自動化在不斷奪走工作,最大的問題是,一次又一次調查發現,美國人都說愿意購買“美國制造”,但真正花錢時卻是另一回事。去年,美聯社與捷孚凱進行的聯合民調發現,近75%的美國人表示想買國產貨,但他們的最優選擇依然是更廉價的商品。
2005年年底,一位名叫薩拉的美國
記者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上刊文,講述她抵制“中國制造”一年的經歷。在描述了各種生活細節后,她總結說,“沒有中國(制造)你可以活下去,但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代價越來越大。”薩拉后來出版了引起廣泛議論的暢銷書《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
薩拉的試驗和著作某種程度上揭示了“美國制造”和“中國制造”及“他國制造”此消彼長的關系,但它們的關系遠非這么簡單。如今,“美國制造”已經在全球構建了一張生產網絡。看看如今美國制造業500強企業名單,那些大名鼎鼎的跨國企業中不少是占據產業鏈上游,獲取高附加值的制造類企業。
德國《世界報》稱,美國有太多成功的品牌,但美國商品的優勢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突出,在不到20年里,工廠消失近1/4。在經濟學家們看來,這是正常的市場發展結果——中國和印度產品花費更少,日本與德國制造更好的車。
特朗普對制造業的重視讓很多美國人興奮,但美國制造業復興絕不是號召大家買國貨那么簡單。《環球時報》記者采訪過浙江一家化纖公司在美國的負責人,他提到公司在美國投資設廠時沒想到美國在制造業技術工人領域已經出現“斷檔”,一個技術崗位最終招到一名年過七旬的美國人,在相同技術領域,竟找不到一個可以和他競爭的年輕人。
美國著名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曾表示,原來那種一個小鎮一家工廠雇一萬人的“美國制造”模式已經不可能了,現在是一個小鎮有200家初創企業,每家雇50人的模式,傳統的“美國制造”很難再回來了。
眼下,特朗普的“美國制造周”很受矚目,但反對聲浪也不小,批評者用他的家人經營的服裝品牌無一例外是“海外造”來譴責他偽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報道則提到,特朗普周一簽署“美國制造”聲明時用的筆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制造”,該生產廠家過去數十年一直為美國總統設計鋼筆,盡力在總統鋼筆上打上美國印記:雖然涂漆和鐫刻工序在中國完成,但在羅德島使用美國本土和外國部件完成最后組裝。▲
環球時報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