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
摘 要: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重要標準.在同樣的時間里,不同的教師在同一個年級里教學效果有時卻大相徑庭,其原因就是教學的效益不同.有效教學我認為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有效學習,取得了怎樣的進步和發展,以及是否引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愿望.即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質是學生獲得發展.
關鍵詞:學習情境;適時點撥;創設時機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我們要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則必須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
一、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推動力,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可以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新蘇科版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如在教學《圓周角》時,我創設了一個“認車標”的游戲情境,上課了,我手拿一張車標,讓學生認一認這是什么車的車標?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緊接著,我問這張圖中有我們學過的基本圖形嗎?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同學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圓,角,線段.接著,我又問這幾個角與這圓有什么關系呢?于是就從這個問題展開新課的學習.這個情境的設計中,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二、教師要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蘇科版七年級下《三角形的內角和》第二課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如下幾個問題: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四邊形內角和是怎么求解的?(轉化為三角形),那么,五邊形內角和我們會求解嗎?當學生聯想出轉化為三角形時,我沒有馬上引出方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繼續去解決六邊形內角和?七邊形內角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你的計算發現什么”,“你覺得這樣做能求出n邊形內角和嗎?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使學生對多邊形內角和的求法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教師要創設時機,保證參與機會
循序漸進,逐步滲透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要給學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機會.
如在九年級講解《二次函數圖像的性質》時,第一課是畫圖探索二次函數最簡形式y=ax2性質,第二課先從y=ax2形式到y=ax2+k的形式變化,通過作圖讓學生分析探索y=ax2+k性質,總結其形式的變化而產生的圖形是什么關系?學生們通過圖像很快就發現了y=ax2+k的性質,并揭示了y=ax2與y=ax2+k之間的上下平移關系,這前半節課幾乎都是由學生探索完成.緊接著我又提出了y=a(x-h)2形式與y=ax2形式的圖像之間有什么關系?還是讓學生通過作圖探索分析y=a(x-h)2圖像,在進行作圖時可以先提示幫助,而后完全由學生們自行探索總結,最后我再把結論展示歸納,從而完成了二次函數圖像認識的基礎工作,這節課學習完全可以強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突出探索式學習方式:即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方法和途徑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教師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并持之以恒地貫穿于課堂內外.通過課堂實踐的磨礪,真正走出課堂教學的種種誤區,創造出“真實、開放、有效”的和諧課堂.通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落實使每個學生在每節課上有所得、有所獲,為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注入后勁.
參考文獻:
[1]斯考隆(Skowron,J)有效教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