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峰
春節期間,讀了三本小說。倒不是我有多勤奮,而是因為書確實好看,欲罷不能,急切地想要知道下一步的情節進展。反正過年也沒什么事,可不就夜以繼日、秉燭夜讀了唄。讀完之后,就如冬天吃麻辣火鍋,長吁一口氣,連呼痛快痛快。
很久沒有讀書了。重拾書本,一下子找回了以前讀書的感覺,甚至憶起上初中時為了逃避大人監管,躲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偷偷看金庸的那份心跳。
其實,我說的很久沒有讀書,是指很久沒有摸過紙質書,并不是真的沒有“讀”過書。現在讀書的方式很多,只要一部手機在手,隨時隨地都能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讀書,公交站臺上、商場收銀臺前,隨處可見手捧手機專心閱讀的人。但我又并不像他們那樣看電子書。我每天都要寫東西,長時間地盯著電腦,眼睛疲勞,再看電子書無異于雪上加霜。經人指點,我選擇了“聽書”—在手機上下載一個聽書軟件,聽人聲朗誦書籍。于是乎,我的日常狀態就成了這樣:寫一會兒東西,站起來走動走動、鍛煉一下,或者閉目養養神,同時聽聽手機播放的中外名著、當代小說、歷史文獻,真是自得其樂、輕松愜意。現代技術的進步,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大的方便。
聽的時間久了,又發現聽書并非十全十美,最主要的一條,是主播會將他對書的理解和感受帶進朗讀之中。從某種意義來說,書籍主播跟電影導演有幾分相似,都是在進行藝術的再創作。比如,進入大場面,聲調會不由自主地鏗鏘起來;逢到離別,聲音又會變得低沉緩慢。本來這也沒什么不好,可以營造出繪聲繪色的效果,幫助聽眾理解書的內容和獲得一定的藝術享受,可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主播對書的理解如果跟我一致,我就會感覺非常舒服;如果不一致,我就非常難受了。我最不喜歡有些主播動不動就煽情,用非常夸張的語調來渲染情緒,每逢此時,我都會起一身的雞皮疙瘩,不想再聽下去,好好的一本書,被膚淺的主播給毀了。即便主播水平比較高,也不一定就是好事,聽者的情緒不知不覺被帶著走,失去了自我思考,也失去了鑒賞的樂趣,聽書淪為一種單純的娛樂活動,除了消磨時間,還有多大意義?
我發覺這一點之后,就想到聽書雖好,也不能放任懶惰,要想找回閱讀樂趣,還是要時不時地捧讀紙質書。恰在此時,有三本書來到了我的案頭。一本是一位農民工作家寄來的,寫的是農民工艱辛打拼的故事,據他說,其中大部分都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另兩本是出版社寄來的,國外的暢銷書。三本書都非常合我的胃口,當即就決定趁春節假期把它們讀完。
打開書本,一股久違的墨香撲面而來,摩挲紙張,淺淺的凹凸感非常舒服,味覺、視覺、觸覺頓時都活泛起來,連腦細胞也格外活躍。讀累了,就閉眼歇一歇,回味剛讀過的情節,思考作者的微言大義;遇到不緊湊的情節,就毫不留情地跳過去;看到精彩的描寫和精辟的議論,就反復閱讀吟詠再三,讀到妙處更是擊節贊嘆……這才是讀書,這才是我自己在讀書,沒有別人的干預引導,全憑我自己做主,哪怕理解得不準確不深刻,又怎樣呢,那也是我的收獲、我的享受。
不管社會怎么發展、科技怎么進步,紙質書都應該會有一席之地,畢竟,讀書既是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也是一個享受樂趣的過程。我們當然可以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來實現對一部書的了解,比如聽書,比如看改編的影視劇,但我們仍然需要純粹的閱讀。今后,我還會聽書,但我也一定會經常閱讀紙質書,用這種更純粹的方式,來豐富我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