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星
[摘 要] 基于StarC平臺下的未來教室教學正快速崛起,平臺下的技術以其獨有的鮮明對比性、方便快捷性、直觀性以及強大的交互性獨領風騷。較傳統教學而言,StarC平臺下的數學教學可以更大程度的激發學生興趣,促進思維理解,提高學習效率、轉變學習方式等。當然,在與課堂教學融合過程中,也必定會有很多的問題存在,本文就結合在StarC平臺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實踐與思考,以促進教師更好的處理好新技術和教學融合的問題,加速教師新形勢下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 StarC平臺教學 數學課堂教學 技術與教學融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如今已跨入到了“互聯網+”的時代,未來教室中基于StarC平臺的教學已形成一股強勢的潮流影響著教育教學,它可以將圖像、文本、聲音、視頻等整合在一起,以其強大而獨有的各類功能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創新和活力,使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改變。
筆者對未來教室中的StarC平臺做了一定的研究,也進行了一些教學的嘗試,雖然往往最終呈現的課堂教學效果與教學設計的想法有所差別。但站的高才能看得更遠,立足于更高層次去看待、分析各類問題,是不斷進步、汲取智慧的源泉。為此,筆者運用StarC平臺結合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體會如下:
一、雙板呈現、對比鮮明,學生理解更加深入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小學數學知識抽象、凌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一。而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往往都能把各種方法都引導到位、講解透徹,但有時迫于條件限制,缺少方法之間的對比發現,致使學生對方法間的差異認知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StarC平臺幫助教學,借助它獨有的“附加屏、N-a”功能及雙屏的優勢,教師可以將不同的方法呈現在左右不同的屏幕上,形成鮮明的對比,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理解方法的區別以及知識之間的聯系。
如在筆者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8、7加幾》這一課時時,設計了大頭兒子小頭爸爸摘蘋果的情境,出示“爸爸摘8個,兒子摘7個,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的問題后,新授時在StarC平臺下運用附加屏功能,使左板呈現了移動兒子7個蘋果中的2個蘋果去和爸爸的8個蘋果“湊十”的過程,而右板呈現移動爸爸8個蘋果中的3個蘋果去和兒子的7個蘋果“湊十”的過程。利用雙板將不同的方法左右對比,使學生認識到“8、7加幾”的時候不僅可以和8去湊十,也可以和7去湊十,怎么方便怎么操作,自然而然對“8、7加幾”的這個“湊十法”有了更深入的體會,知曉了“湊十”過程的不同,但本質卻相同的道理。
又如在后來的鞏固環節中,筆者將收集的學生結果同傳到電腦后左右雙屏顯示,再一次呈現了不同的“湊十”過程,使學生在對比中體會到兩種不同的“湊十”方法。這兩處的鮮明對比將“湊十”這一思想深深滲透到了學生的學習中,使學生更深入理解了方法背后相同的“湊十”本質,相信這必將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揮之不去的痕跡。
實踐中,左右雙屏不僅可以呈現不同的方法對比,也可以在雙屏上呈現多個窗口任務進行教學。如可以在雙屏上同時呈現教學內容、學生投影作品、教師板書等內容。但這都是為了服務于學生,讓學生對知識能夠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直觀感受、聲形并茂,學生主體日漸凸顯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所以說,課堂上的主角不能沒有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就不可能是高質量和高效率的課堂。StarC平臺下的課堂教學對比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依靠信息技術的支持,將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授課現象徹底顛覆,取而代之的是學生更多自主操作、自主探索的過程。在平臺中,支持調用外部軟件,同時將學習的媒體素材、圖片信息、音視頻等內容結合在一起,同步發送到學生端,變成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的材料,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探索、感受。從做中學、從玩中學,學生不斷地創造著課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悄然變化。
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課時,新授各方向觀察小猴實物結束后,運用同傳的新技術將一個設計好的3D海綿寶寶模型同傳到了學生的學習端,使得雙屏與學生有了溝通、交互,隨后讓學生小組之間互相合作、互相探究,通過轉動3D模型進一步直觀、便捷的認識了各個方向觀察物體所得到的不同結果,這一過程的設計讓學生的感觀有了一個從小猴實物到紙面練習的緩沖過程,避免了思維上出現由具體實物的形象思維到紙面練習的抽象思維之間的空缺及漏洞。期間豐富的學生操作以及互相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悄悄的生長,華麗變身為課堂的主人。
筆者也調查了一些使用過StarC平臺的老師,不論哪個學科,都認為StarC平臺下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更高了,知識掌握更牢固了。因為不難發現,將聲音、圖像、動畫、影像等結合起來,創設鮮活的情境,調用學生各部分身體器官,學生會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
三、便利快捷、實時反饋,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書本為載體,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依賴于教師的傳授和點撥,師生互動簡單,學生一整堂課都是一昧的被動接受知識,課堂效率低下。在StarC平臺中,有隨手寫、隨手畫、放大鏡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功能,能夠快速的進行批改、校對等,將學生的情況及時反饋,來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這樣的功能對于抽象性很強的數學學科來說,變得尤為的實用!
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中,課標要求學生能夠對角的大小有一定了解,在教學完角的基本知識并準備教學角的大小相關內容時,筆者操作了StarC平臺中的放大鏡,放大了一個非常小的角,提問:放大后的角和原來的角相比,變怎么樣了?基本所有的小朋友都認為角變大了。經過了同學們不斷的操作對比后,回顧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們瞬間恍然大悟,一致改口認為放大后的角和原來的角一樣大。筆者想:學生有了這樣的認知沖突,必能讓學生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點牢記于心,而這也歸功于平臺中“放大鏡”功能的使用。
實際的教學中,StarC平臺中也可以利用Airplay、seewolink等技術,將教師巡視時拍攝學生的練習情況同傳到電腦,實時反饋,呈現學生課堂的生成,不僅使課堂顯得真實,實際上也讓教學的效率大大的得到了提高。
誠然,筆者對StarC平臺下的課堂教學總結了具有諸多的優勢,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筆者也存在著諸多疑惑和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長久的在StarC平臺下教學,數學課堂的本質是否變質了?有時候,打開、切換軟件會花費較長時間,致使沒有完成教學任務,那么課堂是否真的高效了?低年級學生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難,是否真的適合這樣的教學呢……諸多這樣的問題也給筆者指明了以后研究的方向,也期待著您共同來研究。
參考文獻:
[1]伊永傳.“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構建高效課堂的基本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94.
[2]代振業.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9):139-140.
[3].李保臻,孫名符.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數學教學應處理好幾個關系[J].中國電化教育,2011,(5):97-101.
[4]張瑩瑩.“必集大成,方得成功”——淺談“互聯網+”在小學數學低段教學中實踐與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6,(26):13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