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坦然面對,性教育不是洪水猛獸
■文/本刊編輯部
近日,臺灣26歲的女作家林弈含,因在13歲遭受性侵而選擇自殺事件,引起了兩岸三地輿論的熱議。在她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戀花園》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值得所有父母去深思:為什么性教育在我們的親子教育中,如此被輕視?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被視為林弈含的自傳體小說,書中有兩次房思琪試圖與父母討論性侵和自己的遭遇,但還沒有提出就已經被父母所打斷。
她還提到有學生跟老師“在一起”,父母的反應是“這么小年紀就這么騷”。
思琪幾次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以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性教育不是洪水猛獸,與其戴著有色眼鏡,不如克服難以啟齒的心理坦然面對。
“性教育本身是一個去‘污’的過程,我們應該滿足孩子對性知識的需要,以一種漸進、平滑的方式。”1945年,瑞典出臺了世界上第一個性教育大綱。因材施教,坦誠、開放、嚴謹,瑞典的性教育課,深受學生歡迎。
“性是人成長過程中很自然的事。”瑞典的中學生物課老師,在講授性知識的第一堂課上,會鼓勵學生們把知道的所有關于性的詞匯,大聲說出來,并寫在黑板上。之后的課上,老師會解答學生們有關性的任何問題。如果有必要,男女生將分開上課,方便那些羞于出口的問題被提出來。
這樣的教學,讓瑞典的學生們終身受益。統計顯示,美國年齡在15至19歲的女性懷孕率5倍于瑞典,這一人群中淋病發病率是瑞典的2倍。
性教育其實并沒有一種絕對正確的方法,很多時候是需要因人而異,但不管用哪一種,教育者本身不能感覺“羞恥”。最終達到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身體的界限”,哪些地方是不可以被外人碰的。
科學性教育的大方和直白,才是讓孩子懂得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最有效方式。
如果房思琪在學校接受了瑞典式的性教育課,會不會防止悲劇的發生?
在臺灣,林奕含絕非個案。據臺灣“衛生福利部”數據,僅在2016年,臺灣就有約8100人遭受性侵害,其中超過80%受害人都是女性,半數受害人未成年。
據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統計,在中國遭受過性侵的兒童,2013年到2015年間,僅媒體披露的就超過1790名。這意味著,平均每天至少有一名兒童遭性侵。
性侵是所有對兒童的傷害中最嚴重的。熟人作案的比例高達70.59%。
2016年,全國部分法院和檢察院公布的136個涉及未成年人的典型案例,其中有35起案件是性侵兒童案件,占比25.7%。這35起案件具備的共同特征是:被性侵的兒童大多在被性侵后長期保持沉默,少有及時報案者。
我們作為父母親,要做的絕對不是唏噓感嘆,而是切切實實給大家敲響警鐘,把這個也許我們都忽略掉或者自動屏蔽掉的危害,赤裸裸地擺在我們面前。
實際上,在孩子被性侵后,父母應該做的最好的事——唯有“陪伴”與“傾聽”。在聆聽的過程中,不要打斷孩子,也不要妄加評論。讓孩子把想說的都說出來,也讓孩子知道,她不是一個人,不管什么時候,父母都是愛她的。
父母要學會保護受傷害的孩子,千萬不要讓孩子迷失在“如果”中,慢慢開始否定自己、厭惡自己。更難以啟齒的,是孩子可能會開始享受這段不正常的關系。這時,她們內心的矛盾就會更加強烈,甚至會憎惡這樣的自己。
這種自我否定的過程,可能會延續一生。也因為這種否定,會使得她在下一段親密關系里處于不平等的位置。有些人會認為,對方對自己不好,那也是因為自己不完美、不純潔,是自己活該。
雖說,被侵犯并不是孩子的錯,可作為父母,如何才能真正保護好孩子,的確值得深思。
對于青少年的性教育,僅僅是加強性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現行的教育中,適度加入一點丑與惡的教育。
在教育中適度地加入丑與惡,并不是說這些內容是要教學生去作奸犯科的,而是讓他們更早地認識真實的世界,了解社會的另一面,認識人性的復雜。善與惡是對立的,但也是相互依存的,在沒有惡的世界里,也不會出現善。一個孩子只知道真善美,而不聞丑與惡,是極其可怕和危險的,他會對周圍的一切放松警惕。在真善美的教育里,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辛勤的園丁,這樣的知識的傳播者,可能會性侵他的學生嗎?他們不會,所以才會有林奕含的悲劇發生。
其實與其說房思琪對性知識沒有了解,還不如說她根本不會想到,自己的老師會性侵自己,在真善美的教育中,她缺乏對人性陰暗面最基本的認識。悲劇發生的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在她受到侵害后,不知道怎么去面對,現行的教育中,沒有這方面的只言片語。所以我們會在她的書中,看到令人訝異的情景,她選擇去愛上施暴者,因為這樣可以減輕她的痛苦。而關于受害者愛上施暴者的新聞,也屢見報端,這是為什么?一是中國傳統道德對女性的束縛,二是性教育的匱乏,三是對丑與惡沒有清晰的認識。受害后,她們還在用真善美的視覺,來看待施暴者,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挫折和傷害始終與我們相伴而行。我們需要主動地來認識社會的陰暗和人性的丑惡,這樣在遭遇挫折和傷害時,才不會驚慌失措。教育不應該只有真善美,應當適度地加入一點丑與惡,讓我們更真實地認識這個世界。
(責編/朱茂星)
E-mail:zmx1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