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藝
《吳越春秋》從伍子胥出奔吳國,舉兵伐楚和勾踐臥薪嘗膽,終究三千越甲滅吳的兩個方面來講述吳越爭霸的史實。它繼承了《史記》《左傳》的人物塑造藝術,不僅直接借鑒了其中某些人物的言行,而且對其升華改造,使人物形象更為生動,活靈活現。《吳越春秋》中有很多人物,如慷慨相助、淡泊錢財的老漁夫,不辨忠奸、愚妄好色的吳王夫差,三令五申、軍令如山的孫武,奸詐狡猾、自私自利的伯嚭,勇猛過人、機智聰明的要離,都各具特征,令人印象深刻。而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則是伍子胥,作者不吝筆墨,從語言、動作、神色和心理等方面細致入微地刻畫,使其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一、《吳越春秋》中伍子胥的形象
(一)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奇人
關于伍子胥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史記》,司馬遷專門為他列傳,敘述他出奔吳國、復仇報恩的事情,薦孫武整治軍隊、西破強楚、入楚復仇。為報闔閭知遇協助之恩,伍子胥后期盡忠職守、強言直薦,卻為讒臣所害,與夫差發生尖銳的沖突,最后被夫差所殺。伍子胥智勇過人,他的聰明才智可與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諸葛亮媲美。
《王僚使公子光傳第三》記載:“子胥披頭散發,在街上行乞。”伍子胥特意將自己裝扮得如此怪異,為的就是吸引吳國善相者將他引薦給吳王,以施展自己的抱負,實現為父兄復仇的目標,可見他足智多謀,善于尋求時機展現自己。在楚平王欲誘捕二子時,伍子胥占課知為大兇,必被加害。據伍子胥之言,“推知此課為甲子日巳時丑將,玄蛇后合,辰申午戌,甲子戌申,財戊合,子庚午后,兄丙寅虎,空虎常玄,丑寅牟辰”,故伍子胥有“君欺其臣,必欺其子”之語。伍子胥預測有殺身之禍,因此果斷地沒有隨兄長前往郢都,為日后的復仇保存了實力,由此可見伍子胥有占卜技藝和預測吉兇的能力。
(二)忍辱復仇的烈丈夫
伍子胥的家人被楚平王殺害后,從此伍子胥進入瘋狂的復仇之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樣一位“烈丈夫”展現在讀者眼前。伍氏三世為楚忠臣,后來因為伍奢對楚平王昏庸無道,親小人而遠賢臣的為君之道甚為不滿,強言直諫,遭到囚禁。楚平王聽從奸臣之言想要誘捕二子。哥哥伍尚為見父親最后一面,決定與父親共同赴死。而伍子胥卻不這么認為,他要報仇雪恥,要讓無知昏庸的暴君付出代價,即便是死,也要死得其所,死得轟轟烈烈。不同的選擇決定不同的人生,彰顯出人物截然不同的性格,伍尚性格平易溫和,伍子胥剛烈不屈。
作者還善于從側面來突出伍子胥剛烈的性格,其父伍奢曾言:“子胥年少好學,有勇有謀能成大事。”它初步展示了伍子胥明智果敢的特征。伍子胥對楚平王的無所畏懼和逃離楚國前的滿腔怨恨,以及對于親人俱戮的悲痛,無不彰顯出他的勇武剛毅、忠孝仁愛。漁夫、擊綿女對伍子胥慷慨相助,后二人又為其保密,一個覆船而死,一個投水而亡。這樣巨大的犧牲讓伍子胥復仇的怒火更為洶涌。他想方設法接近吳王并為其所用,在吳國謹小慎微,時刻不忘父兄之仇。在一步步爬上權勢的巔峰之時,終于西破強楚,破楚后,伍子胥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左足踐腹,右手抉其目,哪怕是帝王,他仍舊不畏強暴,為父兄報仇也是替天下討伐無道的昏君。剛烈不屈、英明果斷,為復仇忍辱負重,隱忍成就一世功名的烈丈夫形象在伍子胥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吳越春秋》中伍子胥獨特形象的成因
(一)從思想層面分析
俗話說:“思想指導行為,行為塑造形象。”伍子胥獨特的形象與他自身的思想密切相關。從伍子胥的政治思想來分析,后世多將伍子胥與比干并稱,可見其忠心。伍子胥忠君愛民的思想一直被儒家所推崇,成為其傳統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伍氏家族一門忠烈,祖父伍舉才能卓著、能言善辯深得君王賞識。父親伍奢正直善諫,曾當面指出楚平王的過失。伍子胥強言直諫的性格無不受家族潛移默化的影響。
《吳越春秋之闔閭內傳》記載:“闔閭向子胥請教治國之道,子胥著重強調民生,民生安定,國家才能興盛。”這就顯示了伍子胥安君理民的思想。攜李之戰吳國戰敗后,伍子胥痛心自責,他既懊悔自己沒能勸阻吳王以致百姓遭殃,士兵白白犧牲,又憤恨吳王受讒臣蠱惑不能做出明智決定。以民為本,以德輔政的信條早已烙印在伍子胥的骨血中。他堅信人間正道是滄桑,鄙視那些憑歪門邪道、花言巧語諂媚君王的人,比如說太宰伯嚭,伍子胥的這種正直正統思想造就了自身剛烈不阿、公而不私的性格。
(二)從時代背景、文化風尚來看其成因
春秋時期是一個兼并爭霸的戰亂時期,在這個社會大變革時期,列國形勢急劇變化。各諸侯國風起云涌,爭相逐鹿中原,對謀士和人才的需求劇增。楚國作為一個較有實力的強國,在諸侯爭霸中處于領先地位,但楚平王任用奸佞,致使政治腐敗,民怨沸騰,他還陷害忠良,殺伍氏一門忠烈,致使伍子胥逃離吳國。這便為伍子胥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晉楚兩國長期爭霸中原,最終落得兩敗俱傷,然而吳越新興國家的興起成為謀士選擇的焦點。在這個不爭即亡的時代,伍子胥養成了堅忍不拔、抗爭到底、不向命運低頭的性格,違抗質疑君王的詔令,不妥協于強權政治,毅然決然地出逃。春秋時期,國家動亂,民不聊生,人人自危,處處險象環生,稍有不慎便會落入敵人的圈套。伍子胥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必須小心翼翼,因此在逃亡途中路遇老漁夫和擊綿女,并獲得他們的幫助。即將離開時,他還不忘囑咐老漁夫“掩子盎漿,毋令其露”,可見伍子胥的謹小慎微,在逃亡途中決不允許出一絲漏洞,否則就可能隨時喪命。艱苦辛酸、多災多難的逃亡生活將他錘煉成一個百折不撓、勇而無畏、能夠審時度勢的人。
三、伍子胥形象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吳越春秋》中伍子胥的形象多以因忠諫而身亡的“忠臣”和因復仇而成名的“孝子”為世人所知。它對后世文學中有關伍子胥形象的塑造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伍子胥變文》也受到《吳越春秋》的影響,民間文學可能更關注倫理實現,重視復仇事件本身的結局,因而將最痛快淋漓的仇者毀滅的結局赤裸裸地展現給讀者,令人稱快。這反映了民間伸張正義的渴望和不畏強權、快意恩仇的價值觀。
《伍子胥變文》中伍子胥的復仇之焰火更盛,誓愿活捉楚平王,剜其心滅其族,如若不能,便永不還鄉。在《吳越春秋》的復仇觀念下,其情感更為強烈。另外,《伍子胥變文》在《吳越春秋》的基礎上擴大了伍子胥復仇的后備力量,在《吳越春秋》中吳伐楚并不是給伍子胥復仇而是從吳王自身的利益出發,伍子胥逃亡只是在道義上得到漁夫、擊綿女的相助。《伍子胥變文》在對歷史事件的吸收借鑒中聯系唐代極力推崇的孝文化,而使其復仇成為必然。
四、結語
伍子胥的形象無外乎“忠孝兩全”或者“不忠不義”。從前人所著《伍子胥列傳》《越絕書》《吳越春秋》再到后來的戲曲《伍子胥變文》《伍員吹簫》等,無不展現了伍子胥逃亡之路的艱辛、實施復仇計劃的漫長過程。《吳越春秋》《越絕書》記載了其逃楚奔吳、過昭關的漫漫復仇路。《伍子胥變文》描述了他棄妻拋親、忍辱負重、百折不撓,奔亡吳國后五年的辛勞籌劃。伍子胥的一生,帶給后人的不只是對其“忠”“孝”行為的追思,那只會是框裱在儒家所建立的封建倫理道德體系中的信條,所看到的只有其折射出的人性光輝。從伍子胥的經歷和所做的一系列事件來看,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面對強權、悲慘命運和變故時,他選擇堅強和不屈不撓;對于國家、他人、自身等各種責任,他選擇主動認同和傾心實踐;對于自己的最終選擇,他無所畏懼、至死不悔。而伍子胥之死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的哲理,死亡是人類走向更高境界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而后人能做的就是從悲劇中、從個體生命的靈魂中尋求生命的永存,在對生的否定中去肯定死的價值。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影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