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陳明+侯召軍


摘 要:為了驗證APP教學軟件在實際課堂教學當中的應用效果,筆者以《公共關系》課程為實例開發了一款APP教學軟件,并設計對比實驗進行了驗證。通過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我們發現APP教學軟件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出勤率,提升作業完成質量和期末考試成績有明顯效果。
關鍵詞:APP教學軟件;課堂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本項目受河北省“2015年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規劃項目”資助,編號SQ151060。
智能移動終端APP教學軟件,是依托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穿戴設備或其他智能移動平臺,開發的用于課堂輔助教學的APP應用軟件。授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APP應用軟件進行輔助教學,在我國還屬于新興事物,為了驗證APP應用軟件在課堂教學的實際應用效果,我們利用“簡網APP”這一互聯網免費的APP開發平臺,為我院現代服務管理系《公關關系》課程設計開發了一款APP教學輔助軟件,并將其在2015級高鐵動車專業141名學生當中進行了實驗,以觀測APP教學軟件在課堂教學應用的實際效果。
1 實驗設計
1、實驗目的
觀測APP教學軟件輔助課堂教學和傳統的多媒體課堂教學,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2、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5級“高鐵動車乘務”專業的141名學生,共4個教學班,各班學生人數分別為37人,34人,35人,35人。
3、實驗基本思路
位觀測APP教學軟件在課堂教學應用的實際效果,我們設計的對比實驗的方法,將學生按照班級隨機分為兩組,一組采用傳統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另一組采用多媒體教學+APP軟件輔助教學方式,對期末學生“出勤成績”、“作業成績”和“期末成績”三個指標進行統計,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觀測兩組數據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性。
2 實驗操作步驟
1、研究對象差異性分析
為保證實驗數據客觀性,我們首先采集141名學生2015年下半年,2016年上半年兩個學期的所有科目成績,以班級為單位對各科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沒有發現顯著差異性,說明各班學生整體素質、學習情況基本相當。
2、實驗分組
將141名學生按照班級分為兩組,1班和2班共80名學生為對照組,采用傳統多媒體方式進行授課;3班和4班共82名學生為實驗組,采用“多媒體+APP軟件”方式授課,學期初首先組織學生通過掃面二維碼,安裝“公共關系APP”軟件,將課程大綱、PTT內容、案例、作業發布到軟件當中,課堂教學中允許學生在APP軟件中閱讀課程案例、完成作業、進行答疑等活動,授課內容、作業要求和期末考核方式與對照組相同。
3、數據整理和分析
(1)數據收集和整理
通過2016年9月至12月整整一個學期實驗觀測,我們于2017年1月20日統計出參與實驗的各班級學生的“出勤成績”、“作業成績”和“期末成績”。(見表1)
(2)樣本數據分析
經過數據整理,我們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以觀測對照組和實驗組之間的數據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性,顯著性水平α=0.05,檢驗結果如下(見表2、表3):
從表3可知,在“出勤成績”方面F=15.248,Sig=0,假設方差不相等,對應的T檢驗Sig =0<0.05,存在顯著差異性,說明APP軟件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顯著效果;在“作業成績”方面,F=2.176,Sig=0.142,假設方差相等,對應的T檢驗Sig=0.01<0.05,存在顯著差異性,說明APP軟件可以提高學生作業成績;在“期末成績”方面,F=8.151,Sig=0.05,假設方差相等,對應T檢驗Sig=0.03<0.05,存在顯著差異性,說明APP軟件輔助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期末考試成績效果明顯。
3 結論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在課堂教學中用APP應用軟件進行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提高學生的綜合成績,能明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但對于課堂效果提升的原因,以及該種教學方式是否還對其他未知因素產生影響,本實驗暫時不能回答,我們將進一步設計實驗或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分析與解答。
參考文獻
[1]饒豐等.微課與傳統教學效果之比較[J],高教學刊,2016(18)
[2]郝瑞雪.試分析教育性移動 APP 的教學應用模式[J].新聞研究導刊,2015(11)
[3] 周芳妃.基于IOS的“掌上經貿”APP開發與實踐[J].科技向導,2014(33)
作者簡介
劉玉(1981-),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學歷,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服務管理系副書記、教師。
陳明(1983-),男,講師,碩士研究生,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侯召軍(1981-),男,講師,碩士研究生,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