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嘯宇
摘 要:黃河,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滋生發展的搖籃,源遠流長,造就了璀璨的華夏文明,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是,黃河在不同的時段水患頻繁,給當時的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明代,朱棣改都北京,罷海運開漕運后,“治河視前代尤急”,僅興河防大役就有五十余次,成為歷史各個朝代治河的典范。本文將結合相關著述,基于自然環境與人為原因兩個方面對明代黃河泛濫的原因進行探究。
關鍵詞:水土流失;社會環境;合力交織;生態工程
1 黃河泛濫原因研究現狀
目前,不少歷史學者對明代黃河泛濫嚴重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成果頗豐。1980年,益安與梁立在《黃河水患話鐵犀》一文中指出黃河水患由來已久,尤其是到明代,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黃河流域人民的安危。同時,益安與梁立認為明代的治河效果是尤為顯著的,但是也指出了“鑄造鐵犀”對黃河水患的影響。1980年,鄒逸麟在《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及其影響概述》一文中指出環河流域地質環境對水患的影響,認為“黃土結構疏松,易受侵蝕”。 1998年,張芳在《明清時期有關水土保持治理黃河的理論》一文中詳細的講解了明清時期治理黃河的理論思想,并得出來“水土保持”是治河的關鍵,充分的認識到了環河流域植被的作用,進一步強調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2000年,魯樞元在《略論黃河史研究──關于黃河文化生態的思考》一文中強調了黃河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認為黃河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2007年,朱志偉與張俊杰在《明代黃河泛濫成災原因探析》一文中認為明代黃河泛濫是自然原因與人為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然原因中氣候起著主導作用,同時明代的政治、經濟等人為因素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以上學者大多集中在了生態環境的變化上,對于社會經濟、政治、自然災害、民族政策、文化氛圍等方面的研究比較少。因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氣候變化、生產力、民族關系、社會政治等角等度出發,對黃河泛濫嚴重的原因進行全面的探究。
2 明代黃河泛濫的成因
1、氣候變化影響
氣候的變化是造成黃河水泛濫的一個客觀原因。早在8000-3000年前,中國大陸還處于“仰韶溫暖期”,年平均氣溫比今天高3-5度,生長在今溫暖又濕潤的亞熱帶地區的動植物推至京津地區。當時,黃河流域降雨量豐富,植被茂盛,人類活動少,即使發生水患,人們可以遷都、疏導、分洪,對人類的威脅不大。可是隨著進入西周以后,氣候經歷了數次的寒暖交替,宋元明清朝時期迎來了數次寒暖交替時期,這也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的主要原因。蒙古族的南下與氣候轉寒有著必然的聯系,然而氣候轉暖以后,明朝建立,重拾黃河流域,再建家園的愿望,這使得環河流域的的生態環境又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且隨著氣候的冷熱交替,植被的覆蓋率與降雨量也發生著變化,直接影響著水土流失的程度,與水患的產生密切相關。
2、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的推廣是黃河流域水患頻繁的重要因素。明朝隨著焦炭冶鐵技術的不斷成熟,生產工具也不斷改進,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使得明代黃河流域的耕地面積急劇增加。而且南北交流頻繁,生產耕作技術以及經濟糧食作物得到了普及,使黃河流域的耕地面積劇增,明末《農政全書》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見證。然而,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大就加重了黃河的水土流失,使黃河內泥沙不斷增多,泛濫的風險系數也日益提高。
3、人口壓力的增加
明代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人口數量也出現了大規模的增長,巨大的人口壓力也使得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明初,面對黃河流域的民生凋敝,明太祖朱元璋采取鼓勵墾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人口數大約為7270萬。為了緩解人口壓力,明政府不斷地開墾土地,進行屯田。至明神宗萬歷年間,延綏鎮的屯田還有48000余頃,雁門、三關以南的屯田也有37000余頃。明清時期大規模的農業開發,是以毀壞植被為代價的,造成的嚴重后果就是黃河水泛濫之時已無森林植被的阻攔,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無絲毫的保障。
4、民族關系的變化
民族關系的變化也會間接的影響到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元朝統治初期,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游牧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這從另一方面有利于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恢復,減少河內泥沙的含量。元朝穩定后開始發展農業使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黃河水肆意泛濫,元末將所有精力投入到治河工程上,一定程度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終于在農民起義中滅亡了。隨之建立的明朝,一旦收復了黃河流域,就立刻休養生息,并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加重了水土流失。
5、社會的思想文化
明代黃河泛濫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有著密切的聯系。明代前期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旨在解決“黃運”矛盾,但是,由于前期水利工程沒有注重黃河泥沙的處理,使后期河口泥沙擁堵,造成黃河泛濫嚴重,并對新興的城鎮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據相關文獻統計,我們可以看出,明代水利文獻數量眾多,體現著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注重實用”與“憤世嫉俗”的影響。明前期,政府尚有力量組織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明朝中后期,國家經濟實力下降,財力不支,水利工程經費也從單獨由國家撥款轉為地方自籌和民間集資及國家撥款相結合的方式。這就造成了地方官吏的腐敗、農民的日益貧困,致使水利建設逐漸荒疏,泥沙淤積,河床上漲,每遇河水暴漲的季節,黃河便決口泛濫。
6、社會政治的影響
社會政治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明代16位皇帝在位的近280年間,有些皇帝勤于政務,對于黃河流域農業經濟和水患采取積極發展和治理政策,殊不知農業大發展與水利工程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會反作用于生態環境。同時統治階級所采取的相關的農業發展政策、民族政策等等都會對黃河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破壞不是偶然現象,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無論是生產力的提高,還是民族融合的深入發展,以及相關的政策,再結合當時的氣候狀況就會反作用于當時的生態環境。然而,生態環境的破壞對水患的產生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黃河泛濫的根本原因。
3 明代黃河泛濫原因研究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研究明代黃河泛濫原因的學者比比皆是,并且形成一定的規模。明代黃河泛濫原因探究的意義重大,首先是學科相互滲透,促進新學科的完善與發展。對于明代黃河泛濫原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現代科學的發展水平,學科之間的交叉發展又延伸出了新的學科。其次是我國古代氣候變遷與黃河泛濫之間的聯系,有利于進一步了解黃河的變遷史。此外,對明代黃河泛濫原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于促進我國對古代黃河流域氣候變化發展狀況的研究進程,尤其是在生態環境變化方面,對當今的生態環境建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鄒逸麟:《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及其影響概述》,《復旦學報》,1980年第4期。
[2]張芳:《明清時期有關水土保持治理黃河的理論》,《中國水土保持》,1998年第1期。
[3]魯樞元:《略論黃河史研究──關于黃河文化生態的思考》,《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4]鞠明庫,李秋芳:《略論明代水利撰述的特點》,《殷都學刊》,2001年第2期。
[5]朱志偉,張俊杰:《明代黃河泛濫成災原因探析》,《泰山鄉鎮企業職工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6]楊奇儒,鄭笑平,王硯國:《黃河流域人口的變化與水權制度變遷研究》,《人民黃河》,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