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漢時期對外交流頻繁,中西文化交流的很多因素在墓葬藝術中有所表現。墓葬藝術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壁畫和畫像。本文試從較常見的壁畫和畫像中的佛教、胡人、有翼獸等形象分析當時的外來文化因素。
關鍵詞:壁畫;畫像;外來文化因素
從美術學上講,壁畫,泛指在各種建筑物的壁面繪制的繪畫作品,包括畫像石、畫像磚、拼鑲磚化和彩繪雕磚等[1]。漢墓壁畫是漢代喪葬文化和喪葬藝術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國早期繪畫藝術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環節[2]。中西文化交流的很多因素都在墓葬壁畫中有所反映。在考古學概念中,壁畫和畫像有所區別,因此本文的材料從這兩方面收取。
1 佛教題材
印度佛教創立在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1世紀由克什米爾傳入于闐。佛教圖像在兩漢時和中國本地的各種信仰,如道教、神仙思想等交糅在一起,而且佛教藝術的本土化傾向較強。
目前發現較早的佛教因素多在搖錢樹或作為俑類出現,這里不做討論。在蘇北、魯南地區常見大象形象。山東滕縣一塊東漢畫像石殘片上有兩個六牙白象。六牙白象見于佛教傳說,是象中之寶[3]。徐州銅山縣苗山漢墓一幅漢畫像,下刻六牙白象,背白串珠,體生雙翼,腳踏蓮花。甘肅武威磨嘴子壁畫墓和酒泉下清河1號壁畫墓也見白象[4]。另一漢墓出土兩幅《僧侶騎象圖》畫像石,五人騎在象背上,疑是僧侶,上方是祥禽瑞獸。內蒙古和爾格林東漢磚室墓中,前室東西兩壁繪東王公、西王母,南北兩壁繪佛教內容仙人騎白象、猞猁。猞猁置于盤中,是放射狀光芒的四個球狀物。除此之外,蓮花紋的濫觴是否和佛教的盛行有內在聯系還頗有爭議。
早期壁畫中,佛教內容多和傳統的轉世、升仙等思想聯系在一起,使佛具有神一樣的功能和目的。這也是兩漢時佛教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并通過壁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2 有翼神獸
有翼神獸初傳中國的時間,從考古材料來看可上溯到春秋戰國及西漢晚期。至東漢時期,畫像石與畫像磚上的有翼神獸圖像大量出現,題材有翼龍、翼虎、翼馬以及各種有翼神獸,還出現了這類有翼神獸組合成的龍虎相斗、翼虎銜鳥、翼馬拉車等主題的紋樣[5]。西漢時,有翼神獸多以大型石刻的形象出現在墓前,當前發現石翼獸的最早者的張騫墓石翼獸[6]。此后,石翼獸大量出現在墓葬壁畫中。有翼獸應是一種和中國傳統藝術融和在一起的藝術表現手法了。
鄭州滎陽萇村漢墓壁畫中出現了一天馬。馬體修長肥壯,長有雙翼。遼陽舊城東門里東漢壁畫墓西壁出行圖中,有一神獸,身上有翼,尾巴細長,全身有長毛和紅色斑點,頭與眉眼畢具。此外,在沂南畫像石墓中,也出現了類似的形象。此外四川地區畫像石、畫像磚上有翼神獸圖像十分豐富。雅安東漢畫像石上雕刻出有翼龍的形象;新津縣崖墓曾發現刻在石函一端的翼馬;郫縣漢畫像石墓中有“二龍奪璧”的圖像。
這些有翼神獸系來自西域文化已成為學術界共識,但其具體來源仍有爭論。翦伯贊先生認為“是希臘、羅馬藝術之變體”;也有人認為其取自波斯、北印度以及祆教中的翼犬森莫夫和翼馬波斯加等。
3 胡人形象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后,西域使者、商胡大批涌入長安及各大城市。[7]畫像石、畫像磚中常見胡人騎射、貿易等帶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胡人形象。而這些胡人形象也是當時文化交流活動頻繁的一個直接表現。
胡漢交戰圖和橋上交戰圖這類表現胡漢戰爭場景的壁畫有很多。如山東蒼山元嘉元年墓前室西壁畫像和沂南北寨村的墓門門額畫像的胡人多頭戴尖頂風帽,其中獻俘、交戰、胡王是幾個固定畫面。四川新都東漢時代的畫像磚中,出現了兩名胡人騎吏形象。頭戴尖頂帶沿的胡帽,身穿胡服,深目高鼻,成雙結對,奔馳于道。
這一時期胡人圖像大批出現,在樂舞、牽馬、交戰等場景中頻頻出現,反映了當時胡漢交流頻繁。張騫通西域后,大批胡人通過絲綢之路來華,胡漢文化在不斷交流融合,胡風漸盛。
4 角抵百戲
漢代盛行百戲,內容包括角抵、雜耍、幻術、尋橦、樂舞、厞優、斗獸、馬術等表演藝術。百戲以角抵為主,亦稱“角抵百戲”。其中包含很多外來藝術[8]。
甘肅武威磨子嘴漢墓壁畫中,西壁為雜耍圖,繪五人一鳥,即戲鳥;遼陽北園1號墓壁畫中有樂舞百戲,可分辨的有舞劍、擲倒、腹旋等,伴奏的樂器有磬、豎笛等。四川羊子山一號漢墓出土的舞樂圖中,有倒立、跳丸、弄劍、抗鼎、尋橦之戲[9]。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上有宴飲場景,宴席之間,有騎術表演、車戲表演、走索表演,有豹戲、衍曼戲、雀戲,還有飛劍、跳丸、頂桿戲、七盤舞。歌舞百戲有樂隊伴奏,樂師以踏鼓為指揮,吹笛彈琴,敲磬奏管,擊鼓撞鐘[10]。
其時,從西域傳入大量樂器和歌曲,如琵琶、箜篌、笳、胡角、笛等;也出現了以吞刀吐火、植瓜、種樹、屠人、截馬等為代表的來自地中海的幻術;也有來自南洋的雜技藝術“尋橦”。這些來自西亞、中亞和印度的文化,特別是在新疆流行的伊蘭、印度風尚逐漸和內地的漢族文化融合在一起。
5 結語
畫像石、畫像磚本身就帶有外來因素。這種石刻畫像類似埃及的淺浮雕,或僅有線條的刻畫[11]。并有獅、象、駱駝、長頸鹿等帶有西域以及更西區域色彩的動物出現。其他諸如天文星象、忍冬紋飾、冶鐵技術、各種食物花樣等也在壁畫中有所體現。
兩漢時期,西亞帕提亞(安息)吞并兩河流域,向東擴張;中亞貴霜王朝興起。東方和西方安息、羅馬在陸路上往來頻繁。佛教、佛教藝術開始向東傳播。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東西文化交流歷史上出現了新的局面[12]。
綜合上面材料,豐富的外來文化因素存在墓葬壁畫中并不是偶然,恰恰證明了當時漢代對外交流頻繁,商貿往來眾多。同時一種文化傳入另一種文化中,常有一個雙向選擇的問題。一方面是外來文化需要適應本土文化;另一方面是外來文化能影響本土文化的發展。而墓葬壁畫中的外來文化或多或少帶著本土文化的要素,說明外來文化經歷了形式上對中國文化的依附到和中國傳統思想產生沖突,最后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楊泓:《中國古代壁畫略說》,后收錄進《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第一輯,文物出版社,2011年。
[2]賀西林:《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與研究》,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第203頁。
[3]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311頁。
[4]汪小洋:《漢墓繪畫宗教思想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9頁。
[5]霍巍、趙德云:《戰國秦漢時期中國西南的對外文化交流》,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7年,第157—158頁。
[6]沈俐:《張騫墓石翼獸造型及相關問題》,羅宏才《西部美術考古叢書——從中亞到長安》,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年。
[7]林梅村:《古道西風——考古新發現所見中西文化交流》,三聯書店,2000年,第174頁。
[8]林梅村:《古道西風——考古新發現所見中西文化交流》,三聯書店,2000年,第182頁。
[9]劉太祥:《娛神與娛人——漢畫舞樂百戲的雙重愉悅功能》,收錄進《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176、178頁。
[11]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頁。
[12]宿白:《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27頁。
作者簡介
楊雨霏(1992-),女,籍貫重慶,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秦漢至元明時期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