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晚
摘 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信用體系不健全,誠信原則作為合同法中的一項重要原則,對合同雙方當事人依法履行合同,保障其正當權益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首先明確誠信原則的含義和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其在合同訂立、執行和違約時的運用,最后對如何有效履行合同義務,加強誠信建設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合同法;誠信原則;建議
合同是訂約雙方當事人根據自愿原則,在法律的框架下訂立的一種契約,誠信原則貫穿在合同的整個過程當中,是依約履行義務,維護市場秩序,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在我國目前誠信缺失,國民道德價值觀念扭曲,社會風氣不正的現實背景下,探討誠信原則在合同法中的運用和作用,對于建設法治和諧社會,維護人民利益意義重大。
1 誠信原則的概念和意義
1.1 誠信原則的概念
誠,即誠實;信,即守信、信用。古人云“人無信則不立”,誠實守信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準繩,是取信于他人的前提條件。《合同法》第一章第六條明確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1],即要求合同雙方當事人應該自覺遵守道德標準的約束,不欺騙他人,不強迫他人,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依法訂立合同和履行合同,合法地追求和維護自己的利益。
1.2 誠信原則的意義
《合同法》有五大基本原則:平等原則,公平原則,自愿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以及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原則[2]。其中,誠實信用原則既貫穿于其他各原則之中,又通過其他幾項原則來體現。綜合來看,誠信原則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第一,除法律強制規定外,誠信原則可作為一種彌補手段約束當事人的行為。法律作為約束人行為的基本準繩,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人類行為復雜多變,法律往往具有滯后效應,有時等到事情發生了才會意識到法律的不足和不完善之處,再加上當事人雙方訂立合同時也不太可能考慮到各個方面,總會有疏忽和遺漏之處,此時,誠實信用作為對人行為的一種內在約束手段可使雙方履行合同義務更加自覺。
第二,可維護他人正當利益。誠實信用原則表面上看來是合同雙方當事人的行為準則,但其效應也體現在當事人的行為不會對他人及社會造成損失和危害,若缺少誠信原則的束縛和要求,合同從訂立之時起就存在著違約或毀約風險,嚴重時甚至會觸犯刑法,導致刑事犯罪,不僅損害了他人和社會利益,也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接受相應的懲罰。
第三,誠信原則是解決糾紛的有效手段。有時合同或相關條款對雙方當事人的義務規定或違約責任表述不太清晰,不夠明確,當雙方發生矛盾和爭執時,如果依據相關法律不能做出使雙方都信服的決議,則法務工作人員應當依據誠信原則,公平合理地解釋合同,調節糾紛[3]。另一方面,若雙方都能秉持誠信原則行事,即使條款表述不明,雙方依然能夠進行有效溝通,可私下協商解決問題,減少了不必要的法律糾紛。
第四,提高聲譽獲得無形財富。企業奉行誠信原則經營公司不僅可以維持良好的客戶關系,還會得到廣大消費者的支持,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信譽度;個人遵守誠信原則行事不僅有利于合同的有效實施,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還會為個人贏得良好的口碑和美譽,擴大自己的人脈和交際圈,獲得無形的財富支持。
2 從合同法視角下看誠信原則的運用
2.1 訂立合同時誠信原則的運用
合同訂立前,合同雙方當事人必須是處于自愿原則,并且應該就合同所約定事件或者事物達成一致,對其所披露信息的真實度負責,要如實地向對方或者第三方匯報自己的資產狀況(包括抵押和負債)、 工作狀況、甚至家庭狀況等關系履約能力的一系列事項。我國合同訂立采取要約和或承諾的方式,要注意區分兩種方式的法律效應生效時間以及撤銷、違約等的不同法律后果。但是,無論采取哪一種方式,雙發當事人必須對合約內容進行清晰詳細的說明,不得含糊隱瞞或惡意謊報。另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合同成立并不意味著就發生了法律效力,《合同法》明確規定了若合同規定中存在著欺詐行為、強迫行為、違法行為,或者會對他人和社會造成重大損害等的不符合誠信原則的內容,合同是無效的,不具備法律效力,合同另一方當事人也可隨時要求撤銷合同,不履行合同規定。
2.2 履行合同時誠信原則的運用
第一,上文中提到,合同中存在著違背誠信原則的內容,合同雙方當事人中遵守了誠信原則的一方當事人可以不履行合同或者要求撤銷合同。第二,合同的正常履行既需要依靠法律法規和合同條款來保障,也需要依賴合同當事人的誠信行為來執行,合同雙方當事人應該嚴格遵守合訂立同時的規定,根據合同條款的相關內容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不得以不正當理由放棄履約或單方面中斷合同,毀壞合約。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一點,當合同中沒有明確規定雙方當事人的履約順序時,不區分先后順序,一旦明確規定了履約的先后順序,則后履約者可在先履約者做出一定的行為表示后再進行活動。履約過程中的責任劃分、義務承擔應該秉持公平、科學、誠信的原則,自覺完成自己義務的同時,還需要適當監督對方的履約情況[4]。
2.3 變更合同時誠信原則的運用
第一,若合同一方當事人因為某種原因不能按時或者依照合同條款履行責任時,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不得故意進行隱瞞或弄虛作假迷惑對方。第二,當一方當事人要求變更合同時,應當取得另一方當事人的支持,雙方必須達成一致變更合同,一方不得對另一方進行威脅,致使對方遭受重大損失,經過變更重新訂立的合同也應符合合同的基本原則要求,在此不再贅述。
2.4 違背合同時誠信原則的運用
第一,若合同一方當事人因法律規定中表述的幾種不可抗因素無法履約時,可以適當減輕處罰力度,甚至不承擔違約責任。第二,若一方當事人違約,其違約責任應當根據對對方造成的實際損失來進行處罰,而不能惡意加大處罰力度。第三,若其中一方當事人要求提前履行約定或者先部分履行約定,而不對另一方當事人造成任何損害時,另一方當事人不得拒絕該請求。第四,當違約行為確實發生,且是由于一方的過錯,對另一方亦造成了實際損失時,雙方應依據事先合同條款的規定,就其中一方的違約責任進行索賠,若合同條款沒有明確規定,雙方可私下協商,私下協商不了的,應依據相關法律程序走司法途徑進行解決。
3 關于加強誠信原則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3.1 弘揚傳統美德,培養誠信風氣
誠信說到底還是一個道德問題,它主要依靠人的自我修養和自我約束來體現,在全社會大力提倡講誠信講文明的優秀作風,提高國民素質,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社會環境。
3.2 加快構建誠信體系建設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太健全,企業違法經營、缺乏誠信、欺騙消費者等事件屢見不鮮,從幾年前的嬰幼兒奶粉事件,到今天越來越多的關于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等層出不窮的事件,使眾多企業的形象一跌萬丈,不僅阻礙了企業的發展,更加妨礙了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我國急需整頓市場風氣,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加大對失信企業的處罰力度,構建一個信用體系,對企業的經營行為進行綜合評估,并定期披露失信企業,獎勵信譽度良好的企業。
3.3 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以合同法為例,雖然誠信原則貫徹始終,但這一原則不具有強制力和法律效應,對于合同法中為明確規定的內容進行裁定審判時,法官或調解員的權利比較自由,容易對其中一方造成不公平,因此,合同法應該更加全面地在考慮實際活動的情況下進行不斷地修訂與完善,對于普遍適用的一些規律或原則應寫入合同法當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M].全國人大法規庫,1999.
[2]次旺拉姆.淺論合同法基本原則的內容和意義[J].中國經貿導刊,2015(05):43-44.
[3]車俊杰.《合同法》中誠信之探析[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10):01-03.
[4]張文革.合同法視角下的誠實信用原則探析[J].宿州學院學報,2007,22(0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