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眾參與作為社區治理中的重要環節,既是社區共同體意識的表現,也是推動社區治理水平的關鍵所在,但卻是最為薄弱和最需要加強的環節,亟待在實踐中探索創新。尤其在社區治理現代化的發展要求下,公眾參與需要更快地完善,現實中的公眾參與渠道和路徑的拓展以及公眾參與的制度化組織化程度都成為重要議題凸顯出來。
關鍵字:公眾參與;社區治理;公共事務
1 實踐:社區治理中公眾參與途徑的建設成效
近年來,基層社區致力于為公眾參與搭建載體,創設平臺,在實踐探索中,堅持緊扣時代脈搏,不斷探索創新,圍繞社區特點、居民特征、自治需求開展特色活動,構建有效的參與途徑,促使社區參與的組織、工作和活動平臺逐步發展、成熟起來,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一)組織平臺運轉有序。基礎牢固、運轉有序的社區組織是居民區社區參與的最主要渠道,黨支部、居委會和業委會、各類青年、婦女、老齡、僑臺民等群眾組織和以志愿、興趣結合的社團群眾性組織和團隊,為社區參與搭建廣闊的組織平臺,成為推動群眾自治和豐富社區活動的重要途徑。
(二)工作平臺務實有效。居民區各類組織負責人崗位、居委會各類實務性工作是社區參與的有效工作平臺。居委會、業委會成員,黨小組長、居民小組(樓組)長,青年、婦女、老齡、僑臺民等群眾組織和文體團隊負責人三類工作平臺穩步運行。隨著居民區參與活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的不斷提高,居民區實行公益與志愿服務、居民區“智囊團”、社會資源聯絡員、鄰里互助點,這些參與渠道亦取得較好的認同。
(三)活動平臺內容豐富。居民大會、居民代表會議是社區自治最主要的活動平臺,社區評議監督活動、通報交流活動、推薦選舉活動是社區民主活動的重要形式,此外,頗受歡迎的文體聯誼活動,參觀考察活動,慈善公益活動,咨詢服務活動也是社區居民自治的重要活動載體。
2 趨向:社區治理中公眾參與途徑的特質轉型
社區參與途徑應該與現代民主政治的理念相吻合,與基層民主自治的科學運作相匹配。從現實發展趨勢看,今后參與途徑應充分體現以下四個特質:
一是由封閉轉向開放。參與途徑必須打破行政建制局限,通過對社會組織的發起、嫁接、融合和重構,吸納更多的社會要素,向群眾、社會開放,以體制內組織參與途徑帶動其他組織參與途徑,以其他組織參與途徑支撐體制內組織參與途徑,而不刻板著眼體制內參與渠道結構的簡單變動。
二是由分割轉向聯通。把分散的、孤立運轉的各個參與途徑集結起來,建成構架互聯、資源互享、信息互通的自治渠道體系,從當前鏈狀結構的參與途徑發展為網狀結構的參與體系,進一步強化復合效應和迭加效應。
三是由粗放轉向精細。參與途徑設計不僅要有組織構架,還要有合理的流程、靈動的機制和配套的制度。原有的一些參與途徑逐步邊緣化、空心化,原因就是組織體制走到前面,工作流程、運作機制、保障制度卻沒跟上,因而形成跛足的缺陷。
四是由共性轉向個性。參與途徑的再造不只求規模的變化,而更側重對象的變化、功能的變化、運作方式的變化、影響力的變化。
3 啟示:拓展社區治理中公眾參與途徑的著力點
(一)擴大參與范圍,促進全員化參與
當前,在設計居民社區參與途徑上,如何促進全員性介入是一個重要問題。只有全體居民參與,特別是富有活力的在職人員參與,社區才會真正蓬勃地發展,只有老人和婦女參與的社區不是完全的社區。要推行“全社區”概念,要實現社區成員對居民區工作的全員性介入,都成為居民區公共事務的參與者、工作者和成果共享者。具體來說,在參與途徑組織建制上,要形成一個可以互為組合,互動互補的有效參與途徑體系,包括團組式、崗位式、項目式、陣地式、主題式、議案式等各類參與途徑形式。
(二)夯實基層基礎,促進單元化參與
居民小組是基礎社區塊狀形態的最基礎治理單元,居民群團組織是條狀形態的最基礎治理單元。居民區塊狀基礎治理單元是基層政權建設的末端神經,是社區治理的基礎。目前居委會以下的基礎層次尚無法定的、較為統一的組織形式,居民自治參與途徑的相應配置隨機性更大。因此,應合理界定塊狀社區基礎治理單元的范圍,加強居民小組的對應配置和運作。居民小組的劃分,應以最貼近的居住建筑單元為界,體現近鄰性和直視性,而不必太拘泥戶數的劃一。在工作方式上,不應以剛性的行政控制為目的,而應以柔性的社會化工作方式促進社區自治和基層民主。
(三)培育群團組織,促進組織化參與
群眾性社團組織覆蓋面廣,群眾喜聞樂見,是將“社會人”、“社區人”再組織化的重要載體,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從工作實踐看,居民區群團組織可以包含治理組織、志愿服務組織和文化團隊三個不同功能的層次,每個層次又有許多名目各異、工作和活動內容各有針對性的組織。當前居民區群團發展面臨著新的方向,要特別注重要發展更多適應社會新需求的組織和能吸引在職人員參加的新組織,打造更完善的參與途徑。
(四)加強制度規范,促進制度化參與
必要的制度通道是公眾有序參與的必備條件。現實中公眾參與社區治理缺乏足夠的法律支持,公眾很難獲得充分的參與權限,實踐環節仍然缺乏實效性。主要表現為公眾參與治理渠道不暢通、參與程序不規范、參與意見對決策影響缺乏剛性制約,等等。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共同著力,客觀上,需要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社區治理的制度規范,主觀上,需要培育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能力,為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奠定制度保障和隊伍基礎。
作者簡介
劉小珍,中共黃浦區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