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下,我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戰略,河南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古絲綢之路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南作為內陸腹地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是“一帶一路”經濟帶重要戰略支點。“ 一帶一路”建設,對河南發展起著重大的帶動作用。
關鍵字:“一帶一路”戰略 “絲綢之路經濟帶”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明確提出,中國致力于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愿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新絲路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全球高度關注和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
1 “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發展的背景
(一)一帶一路戰略是在中國面對更加復雜的重大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應對挑戰的戰略框架。當下中國發展遇到的重大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內問題;二是國際化問題;三是有可能國際化的國內問題。國內問題最為重要的就是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內需的激發與擴大,內陸與沿海經濟的平衡發展及能源、環境等問題,在新常態下,這些問題與挑戰,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中可以尋找更多的機遇、可能與發展相關的空間;國際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國際綜合競爭能力,不斷推動中國經濟的國際化與提升人民幣在世界貿易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即人民幣國際化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都會有更多的發展可能與發展前景。事實上,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多邊與國際合作,可以找到更多的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方法,有利于這些突出問題與矛盾的解決。
(二)一帶一路是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發展的內在需求,而文化產業則是重要的戰略基礎與融合性戰略產業。一帶一路為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帶來新的戰略機遇與空間。從要素投入、成本到資源控制效率這個角度來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等許多方面已經達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極限,到了一個極限狀態。改變這種狀況無非我們有兩個方面要進行轉型:一個就是發展方式必須要轉變,另一個就是必須要尋找新的發展領域和新的發展資源。新的發展領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方面,互聯網是重要的發展領域,而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的全球化則是更為龐大的領域與空間,文化藝術產業也是一個新的發展領域;新的發展資源首先就是文化藝術資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而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帶來的新的資源更加豐富、更加多元、更易進行價值的整合,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講更是如此。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僅從產業發展層面就可見一斑。
(三)一帶一路戰略是國際社會合作協同、和諧發展的共同需求。從目前來看,中國的崛起需要有兩個大的前提:一是要有強大的國力和不斷創新發展的競爭能力;二是要有和諧、合作與共同發展的國際環境。一帶一路戰略在當下來看,對我國國力的增強及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更為關鍵的戰略意義,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框架,可以與廣泛的國際社會加強互利合作,建構雙邊、多邊或者是國際社會共同發展的框架與平臺。在這一架構與平臺上,可以通過資本的聚合,通過投資大量的公路、鐵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來實現互聯互通,并在此基礎上,真正實現東亞與歐洲這兩大經濟發展極間的經濟、文化等的交流、互補與合作。
2 結合河南自身特征,全面融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
(一)推進三大國家戰略和“一帶一路”的緊密結合。把糧食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三大國家戰略的實施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密切結合起來。“東聯西進、貫通全球、構建樞紐”,建設亞歐大宗商品商貿物流中心、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儲運交易中心,以增強我省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戰略支撐作用,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核心腹地。
(二)推動交通、物流跨越式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是物流,要通過交通來帶動物流,用物流帶動城市,用城市帶動整個經濟,最后形成一個經濟帶。從交通、區位、物流集散的速度、成本及輻射范圍來看,鄭州都具有成為最佳樞紐的條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是物流,要通過交通來帶動物流,用物流帶動城市,用城市帶動整個經濟,最后形成一個經濟帶。從交通、區位、物流集散的速度、成本及輻射范圍來看,鄭州都具有成為最佳樞紐的條件。要加快“米字形”高鐵網建設,通過建設無水港、發展鐵海連運,推動陸海相通,實現向東與海上絲綢之路鏈接;通過提升鄭歐班列運營水平,形成向西與絲綢之路經濟帶融合。
(三)要推進商品”買全球”和”賣全球”,“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邁上新臺階。要積極利用鄭歐班列等載體平臺,將歐盟頂尖的技術、中亞豐富的能源等周邊物資集聚到中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鼓勵鋼鐵、水泥、化肥、電解鋁等傳統產業向境外轉移過剩產能,拓展發展空間。穩步推進農業國際項目合作,加快推進境外資源合作開發,擴大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推動優勢企業走出去,積極建立海外生產研發基地、全球營銷網絡和戰略資源渠道。以航空港區國際航空物流中心與全球智能終端生產基地建設為重點,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格局重構。
3 “一帶一路”戰略下河南發展的關鍵點和著力點
(一)提升載體平臺。深入推進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完善航空貨運網絡,推動物流、投資、貿易、監管便利化,建設陸空高效銜接的國際物流中心,加快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加快建設智能終端研發制造基地,探索以航空驅動型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大力提升創新載體平臺創新凝聚力,推進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建設中國中部電子商務港,積極創建中原城市群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中原城市群智慧型城市群建設,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打造全國性創新高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二)促進內外聯動。加快東西雙向開放,充分發揮鄭州航空港、鄭歐班列、國際陸港等開放平臺作用,提升鄭州、洛陽主要節點城市輻射帶動能力,謀劃建設亞歐大宗商品商貿物流中心、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儲運交易中心,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五個互通,努力形成與亞歐全面合作新格局。積極主動優化開放環境。加快推進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和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根據產業價值鏈合理有序承接產業轉移,申建國家進口貿易創新示范區,提升保稅區、口岸、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等平臺功能,加快建設“一站式”大通關體系,積極申報河南自貿區,主動復制上海自貿區經驗。
(三)加強人文交流。“一帶一路”既是經濟帶,也是文化帶。沒有人文合作的發展,很難實現經濟合作的進步,應當通過人文橋梁,促進絲綢之路國家間合作的復興。旅游合作能讓雙方百姓更多了解對方國家,消除偏見和誤解。河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文、自然旅游資源豐富,與沿線國家開展文化旅游交流具有堅實的基礎。通過整合河南旅游資源,與沿線省市和國家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提高沿線各國游客簽證便利化水平。
作者簡介
王櫻(1980-),女,河南開封人,碩士,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