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收入分配的問題上,存在“國富民強論”和“民富國強論”兩種觀點。本文從目標、內涵、本質、傳導機制、政策主張等方面梳理了兩種觀點的異同點,分析了各自的適用情境,并基于我國的現實情況,對其在我國的實際應用進行了探究,以期為我國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收入分配;公共部門;私人部門
中圖分類號:F046.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01
一、引言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舉世矚目,與之俱來的是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收入分配問題。在這一問題上,主要有“國富民強論”和“民富國強論”兩種觀點。我國的經濟指導思想正處于“國富民強”向“民富國強”轉變的過程中,基于兩種觀點的梳理和分析,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關系辨析
(一)相同點:目標相同
“國富民強論”和“民富國強論”都基于“國富”與“民強”的統一關系,即國家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兩個方面,都旨在推動經濟社會的進步。
(二)不同點
1.內涵不同
值得關注的是,狹義上的“富強”指經濟方面,廣義上的“富強”除經濟方面外,還指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本文只從經濟角度進行探究。“國富”和“民強”的不同的先后次序體現了相反的因果關系。“國富民強”即“國富則民強”,“國富”是因,“民強”是果。“民富國強”即“民富則國強”,“民富”是因,“國強”是果。
2.本質不同
“國富民強論”和“民富國強論”矛盾的本質,是公共部門(政府、國企、事業單位)與私人部門(個人、企業)的收入分配問題。“國富民強論”提倡“藏富于國”,認為將相對較多的財富分配給公共部門能夠促進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從而推動整體社會發展。“民富國強論”提倡“藏富于民”,認為將相對較多的財富分配給私人部門能夠對經濟增長起到更為積極的作用。
3.傳導機制不同
“國富民強論”認為,國家財富的積累能夠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民富國強論”則認為市場機制本身能夠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政府的過度干預將造成效率損失。
4.政策主張不同
一是經濟發展手段。“國富民強論”提倡計劃型經濟;“民富國強論”提倡市場經濟或者說自由經濟。二是所有制結構。前者提倡以公有制為主;后者提倡以私有制為主。三是政府職能。前者認為政府應在資源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后者認為政府應減少干預、控制財政收支規模。四是稅收政策。前者認為應實行高稅率、高稅收,發揮稅收在再分配環節的作用;后者認為應實行低稅率、低稅收,避免稅負對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的侵蝕。
三、評析與應用
(一)適用情境
1.經濟發展階段
“國富民強論”較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薄弱,需要國家力量扶持企業,實現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在國際經濟領域中“彎道超車”,例如韓國政府通過扶持三星企業崛起,促進國家整體經濟地位的提升;“民富國強論”較適用于發達國家,在經濟實力和資本存量均達到一定程度后,激發市場活力能更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
2.貧富差距
“國富民強論”較適用于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這是因為市場“無形的手”的初次分配將加劇財富分配的兩極化,政府“有形的手”的稅收和補貼的再分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富差距;相反,“民富國強論”則較適用于貧富差距較小的國家。
3.人口規模
“國富民強論”較適用于人口規模較小的國家,因其再分配環節的管理成本較低,例如在一些北歐的“福利國家”和民主社會主義國家,再分配在經濟中的作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比初次分配發揮的作用更大;“民富國強論”則較適用于人口規模較大的國家。
4.配套制度
配套制度指包括法律制度在內的有形制度和產業規則在內的無形制度。“國富民強論”較適用于配套制度不完善的國家,在建立市場制度的過程中,需要政府發揮引導作用;“民富國強論”較適用于配套制度相對完善的國家,因為成熟的市場制度本身就能夠有效保護私有財產、激發創新活力。
(二)在我國的實際應用
1.歷史回顧
近代中國經歷了從“國富民強”到“民富國強”的路徑選擇的轉變,兩種道路不是對立關系,而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側重[1]。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我國一直奉行“國富民強”的經濟觀念。在取消私有制、國家統一進行財富分配的政策下,我國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戰后的復蘇工作,但客觀上也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觀念逐漸由“國富民強”轉變為“民富國強”,通過保護私有財產、建立市場機制激發經濟活力,高速度、大幅度地提升經濟實力。
2.現實啟示
面對當今的經濟形勢,在由“國富民強”向“民富國強”轉變的進程中,我國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一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在“去杠桿”背景下,我國私人部門和企業部門杠桿率低,政府部門杠桿率居高不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背負巨額債務,造成風險集聚。二是國有企業改革問題。部分國有企業作為“僵尸企業”,一方面擠占了民營企業的經濟資源,另一方面也可能成為拖垮國民經濟和促使系統性金融風險爆發的重要因素。三是企業稅收負擔問題。企業稅收負擔,將直接影響到“國”與“民”的收入分配狀況。
政府應繼續實施“利益共享式”的再分配,應注重全民共享增長成果,注重增加政府惠民支出、推動先富幫扶后富、強化資本反哺勞動[2]。未來,我國還需從制度安排、經濟結構等方面推動改革,如采取完善市場規制、平衡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關系等措施,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從“國富民強”向“民富國強”成功轉型。
參考文獻:
[1]巴曙松,趙勇.從“國富民強”到“民富國強”的思辨[J].人民論壇,2010(29):8-9.
[2]李子聯,王愛民,李笑.收入分配與政府稅收:“國富”的一種解釋[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7(2):13-25.
作者簡介:胡靜怡(1996-),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主要從事貨幣金融、宏觀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