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霖+王思懿+劉天文
摘要:近年來,BOT模式在我國應用日益走向成熟,其獨特的優勢改善了公共產品供給的方式,深受各地政府歡迎。同時,由于BOT法律的缺陷、政府不作為與亂作為、政府決策機制不健全、社會監督乏力等方面的因素,出現了許多爛尾工程,爛尾工程對經濟、政府、社會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立足于BOT項目中爛尾工程產生的原因,有針對性的提出措施,才會保證公共產品的正常供給。
關鍵詞:BOT項目;爛尾工程;法律缺陷;政府;社會監督
中圖分類號:F28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02
一、前言
BOT模式在17世紀的英國就已經出現,但是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來土耳其前首相圖格特·厄扎爾使它重新煥發生機。我國第一個BOT模式建設成功的項目是深圳沙角B電站,于1984年簽署合資協議,1986年完成融資并開始建設,1988年建成后投入使用。該項目的成功拉開了我國應用BOT模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序幕,隨著BOT模式走向成熟,其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深受地方政府歡迎。
但是BOT模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實際操作中面臨許多風險。一方面就政府而言,其存在項目建設、運營、移交等風險。另一方面就企業而言,其存在資金斷鏈、缺乏法律規范、政府違約、技術風險。如果這些風險規避不當,則會產生爛尾工程。
二、我國BOT項目中爛尾工程的危害分析
(一)浪費大量人財物,造成資源配置低效
BOT項目一般都是大型工程,涉及政府、項目承包企業、建筑工人、建造材料、資金等諸多方面。一方面,修建BOT項目意味著社會資源要大量向該項目傾斜,而爛尾工程則使得前期投入的大量人財物力付之東流,造成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BOT項目所需資金量大,企業很難做到依靠自己的財力來修建,往往會向銀行貸款,BOT項目爛尾以后,銀行回款困難,甚者會增加壞賬,這既嚴重影響了銀行的正常運作,又使得銀行無力投資其他項目,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降低政府績效,影響政府的公信力
BOT項目是由政府與企業簽訂合同,政府監管、企業修建并運營的大型工程,政府在招標、修建、運營、移交過程中應做好監管工作,確保項目按時按質完成,因此,BOT項目的修建會納入政府的績效考核,作為評價政府該年工作的指標之一。爛尾工程一旦出現,一方面在考核中政府的績效將會降低,進而影響政府的政績,另一方面,民眾會認為爛尾工程與政府不作為或者亂作為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進而影響政府在民眾心中的形象,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影響公共產品的供給,損害民眾的利益
BOT項目作為政府提供的一種公共產品,其目的是改善民眾的生活條件,增進民眾的福利,讓民眾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但是,BOT項目爛尾以后,公共產品的供給阻斷,民眾無法享受應有的福利,甚至利益將因此而受損。
(四)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
BOT項目多涉及基礎設施,在修建過程中,會對土壤、水源等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而且還會帶來大量的建筑垃圾,成功的項目帶來的正面效益會降低乃至消除不利影響,但爛尾工程不會帶來任何有價值的效益,不僅會破壞生態環境,其消極影響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影響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
三、BOT項目中爛尾工程形成的原因
(一)BOT法律體系不健全
法律是一種社會行為準則,具有約束和規范的功能,完善法律體系對社會具有積極的作用。從第一個BOT項目上馬,我國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規范,對BOT項目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我國的BOT法律體系仍存在缺陷。一方面我國BOT法律的制定主體為國務院及組成部門,而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務委員會,確切地說,其制定主體為行政機關,而非立法機關,因此,BOT法律缺乏權威性,其規范效力低。另一方面我國BOT法主要注重宏觀方面,忽視微觀方面,因此BOT法條文過于粗糙。“而BOT 項目的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面廣,參與部門多,法律關系錯綜復雜,因此需要系統的法律法規對之加以規范。”[1]
(二)政府監管職能缺位
BOT項目作為政府與企業合作的大型工程,政府必須有所作為。而在現實中,政府僅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對許多本應政府參與的事務置之不理。一方面在BOT項目招投標時,政府沒有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導致信譽壞、財力差的企業中標,為項目爛尾埋下禍根。另一方面政府往往只是在項目開工時剪彩,而缺乏建設過程中持續的監管,這既給企業偷工減料的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又無法及時制止企業卷款逃跑。
(三)政府官員的行政倫理失范
作為公職人員,政府官員應擺正自己的位置,培養并踐行正確的行政倫理道德,權力是由人民賦予,因此權力行使的指向必須是為人民謀利益,而不是為自己或某些小集團謀利。但是在實際中,一些政府官員的行政倫理扭曲,大搞權錢交易、權力尋租、貪污腐敗等行為。在一些爛尾的BOT項目中,這些失范行為大量存在。
(四)政府的決策體系不科學
我國政府的重大決策必須要征求意見,召開會議充分討論,最后由行政首長拍板。但是官本位思想使我國政府官員產生了身份優越感,在決策時往往忽視他人意見。而且,“目前我國公眾參與政府決策基本上局限于以個體方式參與,而較少以團體或組織方式參與。”[2]這就導致參與效力有限。另外一把手權力過大 ,在行使權力時往往無所顧忌,為了提升自己的政績,政府官員在做BOT項目的決策時大搞一言堂,極力壓制反對意見,這樣的決策極易導致爛尾工程。
(五)社會監督乏力
BOT項目事關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理應讓社會參與監督。社會監督作為外部監督的重要一環,其監督主體、監督對象、監督方式的廣泛性彌補了其他方式監督的不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社會監督仍存在缺陷,社會監督的權威性和主動性有待提高。一方面,在BOT項目招標、修建、運營中,人民群眾的意見并不在政府采納的范圍,而且社會監督缺乏權威性,在實際監督中效力有限。另一方面,我國民眾在監督政府工作上表現得并不積極,只是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極大侵害時才會行使監督權。由于缺乏社會公眾的主動、積極、有效監督,政府與企業的失范行為受不到制約,因此增加了BOT項目爛尾的風險。
四、防止BOT項目出現爛尾工程的措施
(一)健全BOT法律體系
法律的權威性是由立法主體決定的,在BOT立法主體上應做出調整,即變更國務院及組成部門立法為全國人大及常委會立法,以此提升BOT法的位階,使得在實際操作中更具有權威和效力。同時,必須提升BOT法的科學性,一方面,應加強BOT法的理論研究,從應然的層面來完善BOT法律;另一方面,應加強BOT法與實際相結合,針對在招投標、建設、移交過程中的具體問題,BOT法也要及時補充,使BOT法更具科學性。
(二)強化政府的監管職能
政府監管既是規范政府工作人員行為的有力舉措,也是社會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行的重要保障。BOT項目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影響社會民眾的福利狀況,針對政府監管職能缺位,有必要加強政府監管。一方面要對BOT項目招標、建設、移交等各環節加強監管,另一方面也要對政府與企業的行為加強監管,防止出現因權錢交易、利益尋租等腐敗行為導致產生爛尾工程。
(三)加強政府官員的行政倫理建設
“行政倫理又稱行政職業道德,它是行政主體在公共權力的運用和行使過程中,以責權利的統一為基礎,以協調行政人員、行政機構和社會三者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系統。”[3]加強行政倫理建設可以使政府官員形成正確的權力觀、責任觀、利益觀 ,將權為民所用、責任意識牢記心中。只有形成正確的行政倫理,在BOT項目建設中,政府官員才能廉潔奉公,真正做到與權錢交易、權力尋租、貪污腐敗等行為劃清界限。
(四)健全政府的決策機制
政府的重大決策會極大地影響社會,為了防止政府的錯誤決策給社會帶來的損失,必須健全政府決策機制。一方面政府做決策時,必須聚集民眾、專家的智慧,通過合法程序,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進行決策,以防止過度的權力主導政府決策;另一方面要對政府決策進行公示,提高決策的透明度,擴大群眾的知情權。現階段,我國政府也很重視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相關措施也正在陸續出臺,但是這些措施必須要扎扎實實的落實,而不是象征性的做樣子。
(五)提高社會監督的有效性和主動性
“社會監督反映了社會權利與公共權力之間的相互關系。”[4]以社會權利制約公共權力反映了當前民主進程的走向。社會監督是一種重要的監督途徑,對政府和社會來說意義重大,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社會監督。一方面應充分釋放社會監督的能量,提升社會監督的效力和權威,使其在BOT項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社會民眾必須意識到行使監督權是憲法賦予的權利,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對政府工作人員及相關工作應積極、主動進行監督。同時,政府也要有開放的姿態,宣傳、鼓勵、自覺接受社會民眾的監督。
BOT模式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仍然是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對社會將持續的產生影響,因此防止BOT項目出現爛尾工程對社會民眾和政府都具有極大地價值意義。而只有法律、政府、社會三方面都履行好相應職責,才能保證BOT項目的成功建設。
參考文獻:
[1]趙茜,劉志軍.試析我國BOT 投資模式的立法現狀[J].科學大眾,2009(6).
[2]葉響裙.現代政府決策機制研究[J].中國國情國力,2016(1).
[3]鄯愛紅.中國行政倫理建設的問題及對策[J].人民論壇,2010(4).
[4]戰曉華.建立健全社會監督機制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2).
作者簡介:杜俊霖(1994-),男,四川巴中人,西華師范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主要從事地方政府與公共產品研究。
王思懿(1996-),女,四川達州人,西華師范大學行政管理專業,主要從事地方政府與公共產品研究。
劉天文(1995-),男,四川涼山人,西華師范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主要從事地方政府與公共產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