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
摘要:“食在廣州”作為廣東省文化產業(yè)的一塊城市名片,雖然有一定的消費注偏向,但從一種“生產—消費—再生產”的產業(yè)過程和輻射來看,“食在廣州”更是文化復興、經濟發(fā)展和政治名譽的正催化劑,并有效地作用于廣州“美食之都”和“創(chuàng)意城市”的建設。
關鍵詞:食在廣州;品牌影響力;政策支持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1
一、“食在廣州”品牌影響力的狀況
“食在廣州”流傳久遠,聞名中外。早在漢朝,趙佗在廣州建南越國,越人對飲食便很講究。鴉片戰(zhàn)爭后,廣州便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各地包括國外的烹飪技藝和食譜等相繼傳入。廣州的飲食業(yè)、食品制作,集八方所長,融會貫通。地方風味濃郁,膾炙人口,“食在廣州”的美稱因此產生。眾所周之,廣州憑其獨特的自然、文化、經濟等優(yōu)勢,造就了“食在廣州”獨特的品牌影響力。廣州美食也因此呈現出種類化、多元化、規(guī)模化的局面。
第一是種類化,廣州美食包羅萬象,種類繁多,除了日常的餐飲名菜外,還包含了廣州特有氣候環(huán)境下生長的多樣的果蔬,精細、雅致的風味小吃,“無湯不飯”,健脾胃、美容養(yǎng)顏等功效的廣州靚湯,以及廣州人所熱衷的早茶。
第二是多元化,廣州美食的多元化體現在廣州匯集了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美味佳肴,可謂“眾星拱粵”、“百家爭鳴”。廣州是新中國改革重地,國外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成熟的品牌餐飲業(yè)進駐這片經濟改革之地,例如西餐廳、穆斯林餐廳、印度餐廳等,不僅帶來了中國沒有的食材,更各種先進的烹調技術引入中國,使得國際美食和技藝在廣州蓬勃發(fā)展。飲食上的國際交流為“食在廣州”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讓“食在廣州”更加欣欣繁榮。
第三是規(guī)模化,廣州形成了自發(fā)性和組織性的特色食街。如承載了廣州上千百年的文化歷史的西關食街;典型全球化的環(huán)市東國際商務美食區(qū);最具古色古香、歐美情調的沙面食街;政府統一規(guī)劃的“惠福美食花街”、“番禺美食大道”、“中森食博會”等美食集聚區(qū)。
二、“食在廣州”品牌影響力的“衰落”
廣州美食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但在故步自封、新文化的沖擊下面臨“三尷尬”。
尷尬一——廣州美食落后珠三角。近年來,廣州都無緣“世界十大美食城市”,主要在于廣州主打草根美食,缺乏自己的拳頭產品,“食在廣州”已經落后珠三角了。
尷尬二——全國餐飲十強廣州沒有一家。其他省城在餐飲業(yè)方面異軍突起,不斷改善,而廣東餐飲業(yè)的平均發(fā)展速度相對緩慢,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更遺憾的是,歷來有美食之城的廣州已經逐步跌落,全國餐飲十強,廣州沒有一家。
尷尬三——廣州粵菜廚師落后其他菜系的廚師。除了在味道、銷售競爭力方面對比,凸顯“食在廣州”的純色下降外,粵菜廚師走出去學習不是很多,所以遠遠落后于其他的菜系的廚師。
三、提升“食在廣州”品牌影響力的思路與對策
品牌是一種綜合性的識別標識,由企業(yè)產品或服務的有形和無形構成,具有獨特性,通過品牌培育和打造,形成品牌核心價值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鞏固品牌資產,在消費者心理具有占據一定的品牌效應,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忠誠。因此,需要從多層次、多角度、多領域地打造和加強“食在廣州”的品牌影響力。
第一,構建“食在廣州”的品牌效應。“食在廣州”作為廣州的無形資產,需要通過物質載體來表現和展示自己。但是,“食在廣州”的品牌載體與現實形象并未得到有效開發(fā)和利用。因而從理念、行為、視覺等多維度構建“食在廣州”的品牌形象和效應。品牌的直接載體有文字、圖案和符號,間接載體有產品的質量、產品服務、知名度、美譽度等。廣州可以通過其特有的、經歷史沉淀的飲食文化、風尚、價值觀等打造“食在廣州”的精神和靈魂。再通過經營理念、管理特色等動態(tài)形式和文化個性、價值理念等靜態(tài)系統傳播給消費者,達到“食在廣州”品牌的整體傳播效果,從而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增強消費者的視覺印象,不斷提升“食在廣州”的品牌影響力,以增強消費者的忠誠和信賴度。
第二,規(guī)劃“食在廣州”的品牌戰(zhàn)略。在“大數據”的背景下,進行產品和市場分析,進行規(guī)模化、多元化、國際化、大眾化戰(zhàn)略發(fā)展路線。依據內外變化環(huán)境,對供貨商、競爭方、消費者進行動態(tài)研究分析,全面了解多方規(guī)模、心理及消費者的偏好及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態(tài)勢。其中,規(guī)模化是品牌打造、效應培育、資源整合的重要途徑;多元化是保持“食在廣州”在開放包容并蓄環(huán)境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國際化是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等方式提高市場占有率;大眾化是在經濟水平提高,大眾追求享受服務的環(huán)境下全面占領市場的不二法則。
第三,建立全流程的質量管理監(jiān)控體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看重飲食的衛(wèi)生健康和產品質量。“食在廣州”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除了注重美食的外在包裝,更重要的是美食的衛(wèi)生安全,美食的制作過程和標準要嚴格參照國家規(guī)定把關,做到“安全美食、綠色美食、健康膳食”。
第四,轉變“食在廣州”的經營模式。餐飲業(yè)可以說是一種商品消費行業(yè),也屬于服務消費行業(yè)。它能有效帶動種植業(yè)、畜牧水產養(yǎng)殖業(yè)、文化娛樂、旅游休閑等方面消費。建立2+1的原材料供應模式,建立原材料基地由農戶養(yǎng)殖,企業(yè)在資金上扶持,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形成餐飲業(yè)一條龍服務,實行自產自銷、統一配送、連鎖經營的現代經營模式,不斷發(fā)揮品牌效益,加快轉變步伐。
參考文獻:
[1]陳潭.“食在廣州”:話語意境與品牌管理[J].公共管理評論,2014(12).
[2]唐賢衡.“食在廣州”品牌提升困境及發(fā)展路徑[J].經濟論壇,2015(2).
[3]唐賢衡.“食在廣州”品牌提升與政府支持[J].經濟論壇,2015(8).
[4]黃明超.打造“食在廣州”品牌的新思路[J].商訊商業(yè)經濟文薈,2004(5).
[5]鄭榮基.廣州飲食文化的大觀園──讀《廣州美食》[J].中國圖書評論,2000(10).
作者簡介:林 方,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研究。
基金項目:2013年廣州市哲學社科規(guī)劃課題重大項目“提升‘食在廣州品牌影響力研究”(13Z03)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