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路
摘要:就當下對“營改增”的解讀來看,我國商業銀行整體納稅負擔可能會增加,其收益水平也可能會不如從前。該怎樣應對“營改增”后的業務風險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下文基于“營改增”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展開論述,對其改革的意義,各方面影響及之后的稅務管理調整提出見解,希望對今后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營改增”;稅負;商業銀行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1
一、實行“營改增”的意義
一方面,實施這一政策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又一次的征稅,它可以卸下銀行的一些負擔。就像銀行添置自用的,很長時間不變現的資產、購買營業中需用的辦公設施、增加外部的一些服務于經營業務和銀行自身的項目,在改革前進項稅額是不允許抵扣的,但是改革后,它是可以抵免的。
另一方面,銀行要收享受其金融服務的企業在這一方面的稅金,現在,這部分稅金也可以進行抵免。對于企業來說,融資成本可以降低,對其發展有促進激勵作用,符合如今我國鼓勵創業的基本國策,也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其實這樣的改革也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進而實現整體的資源配置合理化,也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有利,站在國家角度這是惠民利民的舉措。
二、“營改增”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改革前,營業稅計稅依據為稅率乘以應稅營業額,稅款征繳方式為各分支機構屬地繳納,在外部監管方面也是只對原有的大企業進行風險管理、重點稅源的監控。而改革后,計稅依據上要考慮不同的應稅品目和稅率等內容,還要采用省市兩級匯總繳納,面臨稅務機關對其增值稅納稅風險的貸款評估、對其增值稅專用發票是否存在錯開票的操作風險的檢查和虛開票的道德風險的檢查等外部監管步驟。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以下幾點:第一,隸屬價內稅的營業稅計征時只需用稅率乘以應稅營業額。而增值稅隸屬價外稅,計征時不但要考慮不同的稅率和應稅項目,申報繳納步驟也較為繁瑣,其繁瑣程度主要體現在會計科目的多重分類上,這些也決定了稅務處理方式的難易程度。
第二,實行了匯總清算后,稅款的繳納層級也得到了精簡。這樣的簡化有利于避免計算及繳納任務的繁重,降低出錯幾率。
第三,作為依憑據管理稅款的典型稅種的增值稅,其嚴謹縝密的管理模式已受到越來越多行業的肯定,因為它不僅能記錄應交稅額的來源和去向,還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暗箱操作。“營改增”的改革使征稅變得更加合規。
第四,當實施了改革后,以往的一系列步驟變得合規化,這對商業銀行工作人員來說是挑戰,銀行必須采取措施應對挑戰,否則就有可能面臨行政、刑事處罰。
三、“營改增”后商業銀行的稅務管理調整
(一)加強客戶分類定價管理
在對公司客戶進行分類時,通常情況下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增值稅一般納稅客戶,另一類為小規模納稅客戶。取得專用發票后,一般納稅客戶的進項可抵扣,這時銀行可以將部分或全部增值稅轉嫁,通過協商的方式要么提高價格,要么把之前定好的含稅價改為不含稅價。而對于小規模客戶來說,進項不可抵扣,則很難實現稅務轉嫁。
由于不同業務中,銀行和企業承擔的角色不同,地位有懸殊,再加上外部的市場競爭,價格信息披露的不對稱性,都會對商業銀行市場原有份額產生沖擊。因此改革后的信用政策及價格策略的微調尤為重要。商業銀行應基于原先對客戶分類的資料,業務的收費標準表,做出適合本銀行發展的調整。
(二)對客戶信息予以高度重視
建立合理的客戶檔案,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基本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錄入客戶初試基本數據時真實可信,準確無誤,為避免無心之失,還要另找人進行核對,提升信息準確率。第二,在客戶信息查找識別時,要盡可能的快速,提高辦事效率,盡力避免稅票的開具失敗和開具延遲的現象。第三,對客戶類型進行經濟業務上的分類,這樣有利于商業銀行進行“營改增”改革后的管理以及之后的調研工作。
(三)嚴格管理增值稅發票
基于增值稅專用發票承擔著重大責任的特殊性,商業銀行在改革后應切實對其開具和管理的準確性進行提升。從大方面說,首先要做好增值稅發票的使用與歸集,根據商業銀行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發票管理制度和書面具體要求,規范增值稅發票的使用與管理;其次,要結合業務實際操作環節,整體明了化增值稅管理涉稅風險點,針對重要崗位和環節實現交叉分離,避免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風險;最后,不定期開展發票的檢查與監督,重點關注紅字發票和作廢發票等特殊操作的規范性,對發票監控指標的異常變動及時評估和核實,防范虛開等發票管理風險。具體到開票端的管理上,首先要嚴格管理空白增值稅發票,實現專人管理、寄庫保管;其次,對發票專用章納入用印系統,由系統自動識別、自動蓋章,減少人工干預環節;最后,將稅控鑰匙與發票和柜員進行綁定,保證每張開具的發票都能追溯到開票人。此外,商業銀行應通過計算機科技,將稅控系統覆蓋于業務管理流程中,使發票生成和業務交易的信息比對得以實現,確保已存在的發票背景的真實性,防止違規現象的發生。
(四)重視合同條款的簽訂和涉稅管理
在日常稅務管理過程中,不僅要關注非稅收成本和隱性成本,還要對合同文本中的以下信息予以重視:簽定雙方、交易性質、買賣價格、增值稅額、其他費用、納稅義務發生時間、履約期限和地點、付款方式和發票提供、涉稅擔保條款等。交易目的要進行明確,合同條款、經營核算和報稅依據上的數據信息之間要有緊密的邏輯性。還有,要知道合同管理問題也是會產生稅務成本的,這類問題要盡力避免。隨時應對稅務機關的風險評估和稅務檢查,保管好相關合同資料、會計憑證以及抵扣憑證。
參考文獻:
[1]馬明.商業銀行應對“營改增”難點與挑戰研究[J].金融會計,2015(8).
[2]王云升.銀行業“營改增”問題探討[J].稅務研究,2015(8).
[3]李揚.對銀行業征收增值稅的難點問題研析[J].上海金融,2015(3).
作者簡介:趙 路(1993-),女,河北張家口人,會計專碩,主要從事財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