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鑫+李佳鑫
摘要:我國對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不同于臺灣地區的“契約說”與德國的“單獨行為說”,并未對其進行統一的定性。何種學說更加符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要求,仍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本文在探求二者學說益弊過程中,更傾向于單獨行為說,并兼其他與二者格局不同之主張,試圖更深層面了解懸賞廣告。
關鍵詞:懸賞廣告;給付請求權;單獨行為說;契約說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1
中國古代即有懸賞廣告之記載,如《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中的“徙木者予五十金”的懸賞布告。時至今日,懸賞廣告更甚見之。德國、日本、臺灣地區,雖對懸賞廣告法律性質采取不同學說,但各民法典都有懸賞廣告之規定。而在我國,懸賞廣告未出現制定法里,其法律性質之身影也鋪上了一層厚厚的衣紗,讓人無從探知。職是之故,本文加以淺談之。
一、中外懸賞廣告之概述
“懸賞廣告(德 Auslobung),謂以廣告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之人,給與報酬,因而廣告人對于完成該行為之人,負給付報酬之義務?!盵1]
生活中到處可找尋懸賞廣告的存在,廣告有償找尋遺失物,公安機關發布的提供所追尋案情線索予以獎賞,企業有獎征詢企業發展建議、商品標志等??梢姡藗円呀浾J可并習慣了懸賞廣告。
《德國民法典》第657條規定了公告懸賞廣告之權利人對于完成其所要求行為之人,負有給付報酬之義務,即便行為人在完成行為時未認識到此懸賞廣告之存在。見之《日本民法典》,也規定了懸賞廣告之發出人應當對履行行為人給付賞金的義務。我國制定法至今尚未正面規定懸賞廣告,見諸《物權法》中說明的是關于遺失物丟失之尋回懸賞。此條之規定,雖未明示,但仍可推之片段一二。
二、懸賞廣告之構成要件
懸賞廣告之構成,需要符合法律規定的要件。其一,發布廣告之人可以依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并承擔民事義務。其二,發布廣告之人是借助某種介質發布。其既可以通過電視、報紙、新聞期刊等發出,也可以采取現代化技術公告之,如互聯網,電子郵件等。其三,懸賞廣告應當有行使懸賞要求的行為人。在部分懸賞廣告之中還規定了所要求的限制對象,而非向廣大人民群眾做出,如專為針對政府機關內部公務員之間所做出的懸賞廣告,此時,該懸賞廣告的行為人是特定的。其四,懸賞廣告應有賞格。在此給付中,不僅僅局限于金錢,還可以是其他物質作為對價或是給予社會榮譽等。若是無償,則與普通廣告有何異議,懸賞廣告也就自始無存在之必要。
三、“契約說”與“單獨行為說”之辨析
《德國民法典》將“懸賞廣告”置于第8章“各種之債”,與各種契約之債并列。其對懸賞廣告法律性質之認定,通說以之為“單方行為說”,又根據第657條后半部分之述,也據此認為懸賞廣告是為自己設定義務的單方行為,屬于契約原則之例外。[2]在臺灣地區,其“民法”在1999年更改了對懸賞廣告定性之法條,將懸賞廣告于單獨行為說明確轉變為契約說。但該條的修正,引起了臺灣學者的激烈討論,從中亦可看到不同學者對懸賞廣告性質之站隊。仍堅持認為單獨行為說的,一方面如黃立教授與王澤鑒教授偏向于探尋立法者意旨的主觀解釋立場[3],其雖已承認法典采取契約說,則仍對該立法政策的妥當性進行抨擊。[4]另一方面如陳自強教授明顯強調客觀解釋。陳教授認為,修正理由并非法律本身,對于懸賞廣告的定性不具有拘束力。故其修正后仍于單獨行為說框架之內。在我國,司法態度則偏向于契約說,案例如遼寧“魯瑞庚訴東港市公安局懸賞廣告糾紛案”,該案焦點在于原告魯某是否享有被告對其給付酬金的權利,被告在懸賞公告中明確表示對提供線索者予以獎勵,而原告魯某依該公告表示了一定行為,提供的線索符合被告要求。丹東市中級法院支持了魯某享有給付請求權的要求。另外,《合同法解釋二》第3條以及《民事案件案由規定》(2011)亦均在契約的框架下處理懸賞廣告問題。學說亦以契約說為通說。綜合實踐來看,履行懸賞的行為人的利益保護在兩大對立陣營中更傾向于單獨行為說。懸賞廣告若采取契約說,需要的是雙方當事人發出要約與作出承諾。此時,該懸賞廣告才被視為成立。但按《合同法》關于要約撤銷內容可得知行為人或許正在完成或幾乎完成而未向權利人發出承諾,但權利人此時卻依此行使了撤銷懸賞廣告的權利,而無視行為人對之付出的成果,使得行為人陷入不安全的境地。然依據單獨行為說,這種不利情形似乎可以有效避免,懸賞人惡意行使撤銷權將不再受到法律的庇護。此時,行為人的給付請求權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護。此外,懸賞廣告契約說要求的是雙方當事人需是依據完全受制于自己的意思表示做出獨立的行為之人,而據此可得若是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完成了一定的行為,卻未有資格享有要求給付的請求權利,何嘗不是限制了行為人的合法權益。
四、其他觀點
來自臺灣地區的蘇永欽教授指出懸賞廣告的定性其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當事人通過何種途徑實現自治,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蘇教授認為當事人無論以要約形式發布廣告亦或采取單方行為說,懸賞廣告涉及的主要是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屬于私人利益,而無關乎社會公共利益,因而實際上屬于任意性規范。而與之相呼應的則是近些年來中國司法對于懸賞廣告法律性質的認定。如 “白平訴閻崇年懸賞廣告糾紛案”中,法院以單方行為說為依據判決案件。由此推測,法院對于懸賞廣告的法律行為定性似乎對于法律適用并無太大影響。
參考文獻:
[1]史尚寬.債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3.
[2]Medicus/Lorenz,SchuldrechtⅠ:Allgemeiner Teil,19.Aufl,2010,Rn.60.
[3]朱慶育.民法總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黃立.民法債編總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王金鑫(1997-),男,漢族,河南新鄉人,河南師范大學2015級法學專業在讀本科生。
第二作者:李佳鑫(1997-),男,漢族,河南新鄉人,河南師范大學2015級法學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