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摘要:文章以我國大部分企業針對法律法規所開展建設工作取得的成果為背景,首先簡明扼要的闡述了法律風險對企業產生的影響,然后又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列舉了企業生產經營可能遇到的風險,最后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對法律風險加以防范的措施,供企業管理者參考。
關鍵詞:企業生產經營;法律風險;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2.29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2
引言
在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往往會由于管理者對法律認識程度的不足而導致企業遭受不必要的損失,或是以獲取更多利益為目標選擇性的忽視法律法規,致使企業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甚至會受到相應的刑事懲罰。想要對上述問題加以解決,需要企業管理者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對企業生產與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加以防范的方面,并在此基礎上對法律法規進行正確應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
一、法律風險對企業產生的影響
對企業而言,在開展生產和經營活動時,核心目標在于對預期效果的達成,想要達到預期效果,就需要管理者對企業現有資源進行配置,這一過程所具有的不確定性是導致企業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在對企業進行建設的初期,大部分企業認為導致風險始終存在的原因在于內部控制力度的不足,并以此為出發點制定了相應的措施用以補救,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僅僅從內部控制的角度出發無法實現對企業風險的徹底杜絕[1]。以法律法規為立足點對企業風險加以分析不難發現,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具有的不確定性,是導致法律風險出現的核心原因,法律風險的存在對企業產生的不利影響是較為直觀的,因此,想要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根據可能面對的法律風險,制定相應的解決策略。
二、企業生產經營可能遇到的風險
(一)企業生產
企業生產過程中遇到風險的主要原因在于該企業對安全生產的重視力度不夠,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安全事故,而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該企業不具備保證生產過程安全的條件;其二,該企業在對保證生產安全方面所投入的資金有所欠缺;其三,企業管理者對安全生產的認知存在偏差,導致保證安全生產的工作力度不足;其四,企業管理者沒有針對具有特殊性質的生產經營項目展開相應的安全評價或論證工作;其五,該企業沒有定期針對職工開展培訓工作。
(二)企業經營
1.產品質量
產品質量風險主要指的是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存在瑕疵或其他與行業要求不符的缺陷,進而對產品自身的適用性產生不利影響時,生產該產品的企業、管理者、銷售者和其他相關責任人所需要承擔的后果[2]。
2.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主要指的是產品商標、著作權和其他專利權。在經濟發展速度極快的當今社會,市場的競爭形式與之前相比變得更加嚴峻,因此,作為提升綜合競爭力,從而保證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能夠占據一席之地的知識產權,開始吸引大量企業的目光,并引起了企業的高度重視。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現階段仍舊存在部分企業尚未意識到知識產權所具有的重要性,因此沒有建立相應的防范機制,導致品牌被大量盜用,而這一問題引發的直接后果就是企業所獲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均有所下滑,另外,也存在部分企業由于對知識產權了解不透徹,而無意中對他人所具有的知識產權造成侵犯的問題。
3.合同簽訂
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中,針對由于合同簽訂而導致法律風險出現所提出的規定內容為:由于合同主體與法律法規要求不符或在簽訂過程中出現紕漏導致相關風險或問題的出現,需要企業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三、對法律風險加以防范的措施
(一)企業生產
1.建立培訓制度
以提升企業生產安全程度為目標所建立的培訓制度,主要應由兩個部分所構成,分別為組織學習以及安全生產教育。在開展組織學習的過程中,企業管理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培訓內容確定相應的培訓時間,并預留部分時間供職工理解并消化所學內容[3]。在學習過程中,管理者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崗位職工所具有的特點,選擇相應的學習方式,通過對企業所具有外部資源的充分利用,保證培訓的順利進行。在對職工進行安全宣傳教育時,管理者應當適當拓寬教育的渠道與方式,提升職工的接受度,保證安全培訓教育能夠取得其應有的效果。
2.明確生產方針
對任何企業來說,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都需要將“預防為主,安全第一”作為指導方針,并對其進行貫徹和落實。如果存在企業所制定安全生產方針的內容或方向與該企業自身不符,那么,職工在開展生產活動的過程中就無法明確如何開展安全生產,員工在安全生產過程中具有的作用無法被充分的發揮出來。
3.推廣相關理念
想要保證職工對安全生產相關理念的準確理解,企業不僅需要保證所制定理念的科學性,還需要對相關理念進行大力推廣。想要達到這一要求,企業管理者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定期開展相關活動,需要注意的是,所開展一系列活動都應當以“安全生產”作為主題,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保證安全生產的相關理念能夠跟住與職工心中,并在生產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4]。
(二)企業經營
1.定期開展企業職工法律培訓
作為企業開展經營活動的主體,只有保證職員具有正確的法律意識,才能實現對企業經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風險加以規避,保證企業獲得其應有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定期開展企業職工法律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培訓內容需要與企業實際情況緊緊相連,并與防范法律風險的相關制度相結合,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保證培訓效果。
2.深化管理者的法律水平
對企業法律意識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主體為企業管理者,也就是說,管理者的法律水平與企業所具有的法律意識直接關聯,想要完成企業法律意識的建設工作,前提在于提升管理者的法律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在實現對法律風險加以防范的目標。企業管理者需要對社會和市場的變化趨勢具有準確把握,避免由于觀念落后等原因而導致企業遭受不必要經濟損失的情況出現,除此之外,深化管理者的認識水平,提升其法律意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做可以保證企業所制定一系列風險防范機制的科學性,也可以降低法律風險的發生幾率[5]。當然,對管理者的認識水平進行深化,并不僅僅局限于提升其法律意識,還應當使管理者明確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并養成科學用法的習慣。
3.健全質量管理體系
對企業所生產的產品質量進行管理,主要分為質檢、統計和管理三個不同的階段,通過實踐可以發現,對產品進行全面管理,是眾多可提升產品整體質量的途徑中最有效的一種,想要對企業所生產的產品質量進行提升,僅僅通過企業管理者的努力的遠遠不夠的,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加工到最終的銷售,需要經歷許多不同的環節,由此可以看出,想要在最大限度上對產品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加以防范,企業管理者應當將工作的重心轉向對風險進行全面管理的方面。
4.建立高水平的法律顧問隊伍
作為具有極強專業性的工作,針對任何企業而言,想要對經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加以防范,需要由從事相關工作的職員去完成,否則極易導致防范工作流于表面,而無法深入[6]。因此,企業管理者需要從各大高校或社會中招聘相關人才前往企業就職,提高法律顧問隊伍的整體水平,保證無論在企業經營、資產重組、知識產權還是其他領域,都有專業人才負責相關工作。
5.簽訂企業勞動合同
企業管理者需要明確勞動合同的簽訂,并不僅僅是為了對職工所具有的權益加以保護,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約束職工的種種工作行為。對大型企業來說,由于擁有職工的數量較多,因此,如果不通過勞動合同的簽訂對職工起到約束,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負擔,甚至會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因此,企業管理者應當對勞動合同所具有的作用具有準確了解,并及時和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對于續聘職工來說,企業管理者也應當在一個月的時間之內與其完成勞動合同的簽訂。另外,在對勞動糾紛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勞動合同也可以作為有效憑證出現,在完成勞動合同的簽訂后,企業管理者應當將合同文本加以保存,避免由于職工自身的意愿或行為而對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6.構建科學的內部監督機制
對法律風險加以防范的主要目的在于將企業所開展的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均引入正軌,并對管理者和職工的工作行為加以規范,因此,企業管理者不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為法律事務的管理提供參考依據,還需要構建科學的內部監督機制,二者缺一不可。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發現,想要保證企業獲得其應有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前提在于對法律風險防范能力的提升。因此,企業管理者需要將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風險進行歸納,有針對性的制定防范機制,并且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對其進行修改和完善,保證防范機制的系統化與規范化,從而實現對企業所獲效益加以提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英.論中小企業經營的法律風險及防控[D].河北大學,2013.
[2]夏陳云.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法律風險及防范措施[J].商場現代化,2015,13:112-113.
[3]田中來.電力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法律風險及防范[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4:145-146.
[4]楊琴.鐵路企業經營法律風險有關問題研究[J].鐵道經濟研究,2016,5:30-33.
[5]馬芝.如何防范和降低企業經營發展的法律風險[J].經濟師,2014,3:274-275.
[6]王兆熊.企業安全生產法律風險防范措施研究——以河池市企業為例[J].法制博覽,2016,35:105-106.
作者簡介:孫 娜(1982-),女,漢族,山東五蓮縣人,大學本科,中級經濟師,主要從事企業經濟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