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韓磊+張龍
摘要:隨著社會可持續發展大環境的形成,電力發展可持續也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這其中調整電力結構就成為關鍵。基于此,筆者嘗試分析了我國電力結構調整的必要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優勢。研究認為,我國經濟發展對電力供給要求不斷提高、傳統電力資源有限以及存在負影響是電力結構調整的推動力,可持續發展條件以及新能源豐富是我國電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優勢。
關鍵詞:電力;結構;調整;可持續
中圖分類號:F426.6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1
前言
2016年11月7日,國家能源局《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布,突出了對能源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強調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基于此,電力結構根據規劃要求,強調了突出優先布局清潔能源,尤其是對風能、水能、光伏和核電需要進一步推動發展,通過清潔能源電力的提升,將煤電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以火力發電為主的電力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需要對準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進行規劃和建設。基于此,筆者嘗試分析我國電力結構調整的必要性與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一、我國電力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1.我國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在不斷提高
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電力支撐。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電力需求量在不斷增長,為了保障我國電力供給,傳統的火力發電開始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供電足不足的情況,有的地方甚至由原來的缺電向對外供電轉變。這種情況背后,一方面體現的是我國傳統火力發展規模大,許多地方為了保障供電以及追求經濟效益,開始規模上馬火力發電。另一方面,體現的是供電結構趨于單一,傳統火力發電居多,新能源電力發展相對不足。火力發展在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諸多效益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許多負面效益,如空氣污染、水污染等,這些污染情況有的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影響了人的可持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提出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強調了對新能源電力的發展,注重資源利用的綠色化,因此傳統電力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火力發電需要由數量供給向質量供給轉變。
2.我國傳統電力供給社會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傳統火力發電與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匹配性,火力發電的規模化發展是滿足社會經濟發展所形成的,同時經濟社會發展的轉變又使得火力發電與社會需求出現不匹配,即給社會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影響。一是缺乏有效管理的火力發電規模化發展影響了電力資源效益。由于追求經濟效益,許多地方在最初供電出現缺口時,火力發電企業快速發展,而這些企業資質不同、標準不同,有的甚至不符合國家標準,這些火力發電企業雖然為增長供電量提供了幫助,但是整體火力資源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嚴重,這與我國煤資源有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是火力發電污染情況日漸嚴重。利用煤發電是傳統供電的主要方式,燃燒煤造成的各種污染成為當前社會環境不斷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火力發電企業在不具備處理污染能力的情況下不斷進行生產,而監管部門又不能全部監控,這就造成資源污染的進一步加重。這兩方面的負影響不僅影響了自然環境,同時也深層次的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3.我國傳統電力資源相對有限
我國傳統電力資源是以煤為主,煤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國的煤資源在全世界范圍來講開發時間并不占優勢,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的煤資源開發估計再有100年就會枯竭,如果沒有轉變電力結構,發展新的電力資源,當煤枯竭的時候,電力供給就會出現失衡,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我國電力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1.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為電力可繼續發展提供保障
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國家開始注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開始放緩速度,中等發展速度目的是為了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這就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在政策、資金、人力等都多方面都出臺了支撐政策,電力資源在這種環境下,也需要轉變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國家特別注重發展新能源電力,如太陽能、生物能、核能、風能等,以太陽能為例,光伏發電產業在得到國家支撐發展的背景下,在國家建立了許多示范縣,有的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解決了部分偏遠山區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有國家的大環境,而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則為電力結構調整,促進新能源電力開發,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2.豐富的新能源電力資源為電力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泉
我國具有豐富的新能源,像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在我國都具有先天的量的優勢,尤其是我國地緣廣闊,每個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新能源開發優勢,這些能源結構的開發能夠實現電力結構的多元發展,實現電力結構的平衡,這為電力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保障。目前,我國火力發電雖然在量上已經能夠滿足經濟發展需要,但是仍然存在儲備量不均衡,電力結構失衡等問題,區域新能源電力的開發立足地域能源優勢,開發上能夠實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資源優勢,是實現電力開發,促進電力系統均衡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結語
電力結構調整是符合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需要,因此推動電力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當前,我國電力結構雖然出現了多元發展,如風能、太陽能、核能等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電力結構并不平衡,新能源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成本高、技術開發時間長等,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短期內我國新能源電力結構不能趨于科學化,火力發電依然是我國電力供應的主體,但是隨著我國對電力結構調整的重視,各類政策、資金、人力等不斷投入,電力結構也將會逐步實現平衡,火力發電將會逐步被新能源電力所取代,以實現電力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方強,等.核電在節能減排和電力結構調整中的作用[J].2012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6.
[2]橘川武郎,楊雪婷.日本電力結構計劃及問題分析[J].東北亞學刊,2016(1).
[3]劉三省,等.基于電力結構調整的上海市電力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4(11).
作者簡介:林 雨(1990-),女,漢族,山東日照人,大學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電費電價管理與電費核算研究。
韓 磊(1990-),男,漢族,河北故城縣人,大學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力企業改革和發展研究。
張 龍(1983-),男,漢族,山東日照人,研究生學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力營銷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