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史椿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有效運用信息化教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從時代大背景來分析,“互聯網+”的全面信息化時代已然來臨。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方式;高職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G641;G71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1
一、高職思政課運用信息化教學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從問卷調查的情況看,學生每天花在上網方面的時間很長,也樂意接受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流與學習這樣的方式,對思政課信息化教學饒有興趣。互聯網又是一把利器,具有兩面性,學生們今天的思想和言行受到互聯網的巨大沖擊,老師們應該正視這樣的現實,充分利用全面信息化帶來的挑戰和契機,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有效運用信息化教學方式也是可能的。學生們都擁有了上網的基本條件,除了機房,還都擁有智能手機,相當多的學生還擁有私人的電腦或平板電腦,能通過校園網上網,也能承受必要的上網費用。學生們還掌握了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與交流的基本技能。
二、已經決定放棄的思政課信息化教學方式
一年來,我們對思政課信息化教學方式進行了多種設計和實踐,已經確立了一些可以采用的方式,同時也放棄了一些不太現實的方式。
決定暫時放棄的方式主要是信息化慕課平臺在線自學方式。首先,通過和重點本科學校專家們的交流,我們得知建設慕課平臺花費巨大,動輒數百萬經費,作為高職類學校在思政這樣的公共課上如此投入是不太現實的,而且在技術和師資方面也存在短板。其次,現行的慕課都是本科學校打造,我們認真進行了觀摩,也讓部分學生進行了學習,結果學習效果甚差,主要原因是這些平臺的課程不太符合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
同時決定暫時放棄的還有微課方式。高職學校的思政課是公共課程,學生精力投入方面有限。從課程特點來看,該課程屬于德育類課程,把德育類的課程當成知識類課程來進行傳授不太符合教育規律。傳統的說教方式已經被證明不是一種理想的德育課教育教學方式,而把說教方式變成微課這種互動性更差的方式搬給學生效果不會太好。微課方式至多只能作為思政課教學的一種補充,而不會成為主要使用方式。
三、已經決定采用的思政課信息化教學方式
以下幾種方式經過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決定繼續觀察和采用。
(一)信息化課件統一教學方式
這種方式的主要表現就是“講授+演示”,已經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最具有可行性,是思政課進行課堂信息化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對設備和老師學生的要求也最低。這是運用信息化方式對傳統教學方式的一種升級,是整合互聯網資源和多媒體技術的一種教學呈現方式,形式活潑,方式多樣,內容豐富,老師們能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案例式教學和情景式教學。流程如下:
1.老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利用PPT、Word、Excel、flash等工具,根據需要準備好授課材料,包括文本、音頻、視頻等,然后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整合。
2.老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課件。教師利用教室多媒體設備和校園網絡,合理安排進程,逐步呈現這些內容。
3.老師在適當的時機,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協作討論學習。
4.老師進行引導和總結,達成觀點,完成教學目標。
(二)信息化小組協作教學方式
這個方式是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教師提出小組協作學習完成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對同一內容進行相互的溝通和配合,以達到對教學內容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這是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在課外開展的一種重要方式,主題明確,任務驅動,團隊協作,共同提高。其流程如下:
1.老師幫助學生建立協作學習小組。
2.老師提供在線資源共享,建立協作學習的網絡環境。
3.老師組織協作學習活動,完成協作學習的成果報告,最后進行成果的展示和評比。
(三)信息化主題探索與實踐教學方式
思政課有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實踐性的問題,教師選擇適當的問題,由學生在這個范圍中自主選擇一定的主題,然后利用互聯網的豐富資源和交互功能進行探索學習和實踐提高。這是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在課外開展的另一種重要方式,保持了學生較強的自主性,保證了學生能根據自己興趣特長探索與實踐合適的主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其流程如下:
1.教師提出探索性和實踐性的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適宜的課題。
2.教師提供與主題相關的資源目錄和網址,供學生查閱或學生自己網上尋找。學生以相關的資源為基礎,作與主題相關的研究報告和實踐報告。
(四)信息化交流群互動教學方式
這個方式是利用QQ、微信等工具,建立學習交流群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也可在互聯網上建立貼吧進行專題交流。這種方式主要運用于教學的課前準備和課外拓展,彌補了課堂統一教學方式的不足,尊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效增強了思政課的德育功能。其流程如下:
1.老師利用QQ、微信等工具,建立學習交流群,或在互聯網上建立專題貼吧,引導學生加入。
2.老師在群里進行作業布置,資料上傳,視頻播放,答疑解難,心靈溝通等活動。這些可以有效節省課堂用于播放視頻、觀看資料的時間,把更多空間留給學生進行活動的開展,觀點的碰撞,成果的展示和個性的宣揚。
3.老師應在群里和學生建立良好關系,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并根據學生發言情況,學生的個性簽名、個人說明、個人空間等細節,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和關注焦點,在適當時機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增強思政課的德育功能。
4.老師在課堂上對交流群的交流情況進行總結,該表彰就表彰,該批評教育就批評,以表彰為主。普遍性的問題就統一講解,個別性的問題就在課后個別輔導。
5.通過交流群活動,老師擁有了大量的具體化學生元素(如該班級具體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思想狀況、專業特長、實踐活動等),老師應該盡可能的在課件制作和課程設計中以具體化學生為本,重新設計貼合學生實際和熱點的案例與問題,讓思政課教學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授課班級的學生為本。
作者簡介:楊 超(1977-),男,漢族,四川夾江縣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史 椿(1987-),男,漢族,四川眉山人,本科,助教,現供職單位:眉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