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作生+吳迪
摘要:城市文化不僅代表這本地區歷史文化習俗的積淀,也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思想和文化的精華,兩者相互融合并在人為引導下形成具有個性的精神載體。城市文化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發展的高級形態,如何在城市文化中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同時又與時俱進,按照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目標和方向前進,是城市經營管理者以及所有城市居民共同面對的考驗。理學素養是中華民族個性和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城市文化發展中必須充分發揮理學素養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城市;理學;素養;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1
一、序言
城市是人類群居的高級形態,城市文化代表著時代最先進的文化。我國城市化發展迅速,在經濟飛速增長和對外文化交融的沖擊下,城市文化逐漸出現了迷失,實用主義和消費主義占領了城市居民的價值觀,進而導致精神境界和道德思想的滑坡。而更為嚴重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個性和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在被沖淡和流失,個體在城市中發展感到壓抑和迷茫,情操和思想追求逐漸被磨滅。其中原因除了經濟增長和對外開發帶來的新事物外,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傳承缺失是關鍵。理學素養詮釋了中華民族個性,其倡導的思想能夠引導個體堅守本心,追求崇高,是城市文化發展航線上不可或缺的“舵手”。
二、城市文化的定義及內涵
城市文化的定義可以從文化和特征角度進行解釋,從文化的角度看,城市文化是城市居民集聚在固定地理區域,基于當地歷史文化積淀,并融合來自八方的文化元素,共同創造的文化成果,包括法規、秩序、藝術、道德觀念等等。而從城市特征角度看,城市文化是有別于其他群居形態如農村、鄉鎮等的獨特生活工作方式、觀念和習慣等的綜合,具有多元化、動態化和復雜化的特征。城市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既具有顯性的載體,又有感官上的體驗和印象。城市文化涵蓋了城市經濟文明、城市政治文明和城市精神文明三大領域,包括商業氣息、政治風氣、文化和教育特色、社會道德和規范、區域特色文化和習俗等等許多方面。城市文化體現在每一個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價值觀和追求上,并能夠被普遍感受到的具有本城市特色的觀念和看法。城市文化是否具有鮮明特色以及感染力,體現在對外來人口的轉變程度上,如果一個城市的文化能夠讓外來者朝著更加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并對城市產生依賴和感情,那么這樣的城市文化就是值得發揚的文化。
三、理學素養的定義
理學是我國封建社會系統化的哲學思想體系,貫穿多個朝代,并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也是中華民族個性和文化特征有別于世界任何一個民族和文明的重要原因。理學研究的內容包括對天地本源的探索、對人自身心性的拷問,以及對認識過程和方法的探討。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流派中,理學研究的側重點有所差異,并且具有較強的政治色彩,主要應用于社會意識形態的把控和引導。但理學在對、涵養、知性、氣和理、心性、道心、天命、天理、人欲等方面的探索,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璀璨的精神瑰寶。
理學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弘揚積極入世和關懷現實的傳統儒學,并將其發展成為融合政治理念、哲學和倫理道德于一體的思想體系。理學倡導發揮主觀意志的力量,自我審視和克制、以情統理、自強奮斗,并強調個體應承當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理學凸顯了人性的莊重,推崇品格和氣節,對塑造中華民族個性起到了關鍵作用。理學素養就是指個體和群體具備理學所倡導的這些精神要以,以此來指導對自身的審視和反省,對外界的認知和評價,對精神和物質的追求,以及對人生價值的定義和落實。城市文化發展必須不斷吸取時代發展創造的優秀精神文明成果,同時也要抵擋時代洪流對民族文化傳承的侵害。因此,城市文化發展必須融入理學素養的發揚和塑造。
四、城市文化中理學素養的重要性
首先,理學素養是城市文化民族個性的根基。無論群居形態如何發展,科技和經濟如何日新月異,或者是外來文明的沖擊,我國的城市始終必須是中華民族的城市,城市中的居民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和品德追求必須具有中華民族的個性,而這種個性就體現在理學素養上。在現在科技和經濟活動的影響下,城市中居民對于客觀事物的看法、對價值和精神的追求會收到沖擊,只有依靠理學素養的指引,才能保持心性和品格的純凈和崇高。
其次,理學素養是道德規范和社會秩序的重要保障。理學素養通過影響個體的性情、觀念和追求,進而對個體自我發展、待人接物等方面產生影響。當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中積極倡導和營造理學素養的風尚,進而形成普遍遵從的到的準則和行為規范,體現在城市文化活動和各種社會規章秩序、以及城市公共服務中。
最后,理學素養是我國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城市的競爭力不僅在于經濟影響力和政治地位,更體現在文化的感染力和傳播力。我國城市在世界城市之林中競爭,必須建立具有中華民族鮮明特征的城市文化,這是任何經濟和政治力量都無法取代和撼動的。從目前我國城市發展來看也是如此,從國外對我國各大城市的印象就可以看出,北上廣深等在他們看來都是開放、發達和活力的代表,而成都、西安等城市卻更具有文化魅力。這說明城市越發達,與世界融合越深,那么民族個性和文化特征就越難以尋覓,城市文化的同質性也就更加嚴重,這不利于我國城市參與國際競爭的持久性。因此,城市文化必須具備充足的民族文化魅力,才能有別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特征,并隨著經濟和政治影響力提升是去感染和影響更多的人和事務。
參考文獻:
[1]蔡達峰.城市文化建設的本質內涵與實現策略[J].上海城市管理,2016(4).
[2]朱雪東.城市文化視域下城市設計策略探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7(2).
[3]許總.社會、心理與傳統的文化整合——論宋代理學與文學的聯結基礎[J].齊魯學刊,2005(4).
基金項目:秦皇島市社科聯課題,《理學素養對城市文化精細化發展的影響》,課題編號20170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