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區域創新能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貴州區域創新能力狀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貴州省區域創新能力存在顯著差異,中、北部地區較好,西部地區次之,東部、南部地區最弱。針對研究結果,分析影響貴州省科技創新能力的因素,提出提高貴州省區域創新能力和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區域創新;主成分分析法;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4;F222.3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3
Comparative Stud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in Guizhou Province
Zuo Dai-qiong
(Gui 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uizhou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situation were studi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c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Guizhou Province, northern Guizhou strongest, followed by the western region, the southeast region and east region of the weakest.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level of Guizhou Province base on analysis results.
Key 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技創新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日趨重要,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1,2]。科技創新可以優化人力物力等各項創新資源配置,加強各類創新主體間的聯系與互動,最終提升區域整體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3-5]。貴州省整體區域創新能力在全國處于較弱水平,但是隨著近年貴州省科技創新步伐的加快,科技創新能力取得了一定提高。然而,貴州科技創新也存在的諸多問題,除了總量低的問題外,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也顯著制約貴州省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6-9]。
本文采用貴州省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科技活動人員、科技活動經費籌資額等三個指標代表創新實施能力;用高新技術產值、擁有發明專利數、發表科技論文數衡量貴州省各地區創新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貴州區域創新能力狀況進行研究。
一、貴州省區域創新能力的分析
1.數據來源
選用《2014貴州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報告》、《貴州省2014年統計年鑒》的有關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綜合評價貴州省9個市(州、地區)的區域創新能力。運用因子分析法,從代表區域創新能力的眾多變量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公因子,分析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而簡化數據結構,確定綜合評價數學模型的權重,計算綜合評價值。
2.評價方法及步驟
首先無量綱化處理選取的指標,使用標準化方法處理相關數據,建立相關變量的數據矩陣并將數據輸入SPSS軟件;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得出因子載荷矩陣,通過最大方差法進行對矩陣數據進行旋轉;采用回歸法計算因子得分,然后計算各因子方差累積貢獻率,得出貴州省各個區域的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并進行簡單分類。
3.數據選取與指標確立
創新實現能力通常遵循基礎研究到應用最終產生創新成果的規律,分別采用貴州省各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代表貴州省各地區地區經濟綜合實力;采用貴州省各地區科技活動人員、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科技活動經費籌資額三個指標衡量貴州省各地區創新實施能力;用高新技術產值、擁有發明專利數衡量貴州省各地區的創新實現能力。選取的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貴州省區域創新能力、水平及區域差異性提供依據。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
a:2014年數據
二、貴州省區域創新評價能力評價
通過統計分析軟件SPSS對表1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使用因子分析法,簡化變量間的潛在相關關系,同時對各類潛在信息進行有效性分析。首先,使用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對表1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確定變量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該組數據的KMO值為0.543,大于0.5;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結果顯示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1%。根據Kaiser給出的因子分析的KMO標準:即KMO>0.9,非常適合;0.8 表3是進行因子提取所得結果,其中第1列為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序號,第2列為因子變量的方差貢獻即特征值,可以衡量提取因子的重要程度。第3列表示提取所得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用于代表方差占原有變量總方差的比例,通過特征值除以總方差的結果計算得到。第4列是提取所得因子變量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通過第4列中數據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提出得到的前兩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8.190%,而后面5個成分總和不到2%,因此提取的主成分1、主成分2可以代表絕大部分原始數據信息。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為了對提取得到的主成分進一步分析,使用方差最大旋轉法計算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如表4所示。使用具有 Kaiser 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進行進行數據處理后,正交旋轉后前兩個主因子的累計貢獻率未發生改變,可以說明信息量在旋轉前后沒有丟失。綜上可以得出結論:提取的兩個因子可以基本概括表1的絕大部分相關內容信息,因此選取這兩個主因子作為貴州省區域創新能力的綜合指標進行分析。
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轉法:具有 Kaiser 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a.旋轉在 3 次迭代后收斂。
如表4結果顯示: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科技活動實施人、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高新技術產值和人均擁有發明專利數等指標的載荷主要在第一主因子F1上,基本上可以反映貴州省各地區科技活動投入產出情況,在此稱為科技潛力影響因子;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這些指標的載荷主要在第二主因子F2上,基本上可以反映貴州省各地區經濟實力情況,在此稱為經濟實力影響因子。
通過因子分析結果可見,影響貴州省科技創新區域差異的區域因子包括科技潛力因素F1和經濟實力因素F2,且根據因子之間的相關矩陣數據,主因子之間基本無明顯相關性,所含的信息量未發生重疊。利用上述兩個主因子所代表的貢獻率,以SPSS軟件進行運算,獲得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即貴州省科技創新區域增長評價因子分析模型的主因子系數。將主因子用變量的線性組合來表示,用來描述區域情況的8項指標來估計每個因子的得分。將8個樣本數據帶入因子得分函數,得出了各個樣本的因子得分,見表5,從表5中可以看出,擁有發明專利數、地方財政撥款、科技活動經費籌資額較高的貴州省區域具有最強的科技潛力,其科研開發能力強,經費充裕,發展潛力巨大;在經濟實力方面,表現出色的是財政收入,說明在經濟實力上表現突出的區域,在區域創新能力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優勢。
提取方法 :主成份。a. 已提取了 2 個成份。
為了進一步明確貴州省各個地區的區域創新能力,以主因子特征值貢獻率為權重,計算貴州省區域狀況的整體綜合得分,計算方法如下:將表6中的各因子得分帶入公式F12=0.69153F1+0.29037F2,以因子貢獻百分比進行權重(表6)。經過簡單計算就可以獲得貴州省各區域創新能力的綜合得分和總名次,結果如表7所示:
由表6的因子綜合得分及相應排名可以看出:貴陽市、遵義市、畢節市居于前三位,且貴陽市、遵義市區域優勢較高,排在全省前列,其綜合得分均為正,分別為1.43和0.98,畢節地區得分為0.34,這表明這三個地區的科技經濟發展水平處于所考察地區的平均水平以上。貴州省其他地區的得分均為負值,說明其科技發展水平在全省的平均水平以下。分析結果表明:貴州省區域創新能力具有明顯的地緣性差異。其中,貴陽作為貴州省會,經濟基礎較好,創新能力處于最優地位,遵義市受到重慶、貴陽的輻射影響,經濟實力僅次于貴陽,創新能力相應排名第二,貴州省委、省政府召開“畢節試驗區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大會”,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畢節試驗區全面深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對畢節對其科技政策傾斜,相對本省其他地區具有較強科技潛力。黔東南、黔南、黔西南、銅仁地區、安順市、六盤水市的區域創新能力均較弱,其中銅仁地區經濟總量稍強于安順,但科技創新能力墊底,屬于需要重點發展創新的地區。總體來說,貴州省科技創新能力地緣性差距較為明顯,其分布趨勢為:中、北部地區較好,西部地區次之,東部、南部地區最弱。
三、貴州省區域創新能力差異分析及對策建議
1.爭取國家政策支持,主動融入到國家的科技發展布局中
“十一五”以來,貴州省以西部大開發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貴州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堅持“合作創新、加強轉化、重點突破、引領跨越”的發展思路,先后出臺了《貴州省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10年)》、“《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等多項規劃;頒布實施了《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及《關于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決定》等多項政策措施。可以看出,貴州省對科技的大力支持及政策傾斜是省內各個區域獲得的政策層面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相關區域科技創新的制度保障。
貴州省在地區經濟在獲得普遍增長的同時,各區域發展存在不均衡現象,相對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原因可歸結于省內區域在發展起點、增長速度、產業結構、消費水平、乃至參與周邊競爭的能力等諸多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貴州省作為欠發達區域,經濟發展思路上整體上要緊跟中央發展觀的轉變,以點帶面,積極尋求在試點區域,如貴安新區等國家級新區中尋求突破。各個地區自身應以國家地方政策為導向,積極吸取發達地區的經濟改革經驗,充分利用貴州省的后發優勢,實現創新能力發展的“彎道超車”。
2.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增強科技投入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從本文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創新投入及經濟發展水平顯著影響科技產出的水平,高強度的科技創新投入是各個地區增強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隨著2014年科技體制改革啟動,傳統的科技資源管理模式即將被更合理、更精細的管理方法所取代。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應對貴州省科技投入進行合理配置,合理整合各地區科研資源,加強管理、制度建設等基礎性工作。針對貴州省不同區域的科研水平與經濟水平來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在預算時將財政科技投入作為重點來予以保障,同時增進科技投入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3.加強人才培養,凝聚創新力量,整合區域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的關鍵是人才創新。貴州省人才存在總量少,底子薄等客觀劣勢,同時,貴州省人才與經濟水平分布不夠均衡,創新能力差異巨大。因此,貴州省各區域間更應 “抱團取暖”,強化科技創新和科技合作。創新能力較弱的地區應該以聯合科技創新為主要發展思路,在區域內部充分調動本地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等創新主體參與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在資金、基礎設施、知識資源形成互利共享,整合區域力量,依托區域科技創新系統,彌補自身創新能力的不足。創新能力較強的地區如貴陽市、遵義市等應發揮其根據貴州省的重點發展的領域和建設規劃,將貴陽、遵義、畢節打造成為引領貴州省科技創新發展的火車頭,超前科學規劃,統籌考慮現有科技資源與欠發達地區形成互補和諧布局,加強合作,避免重復建設,整合資源,促進各區域共同發展。
4.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契機,開發政產學研合作的發展路徑
創新的主體性既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包括企業。其中,企業由于貼近市場,了解市場需求,同時企業具備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商品的能力,應該作為技術創新的最重要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都擁有自己的科技創新資源、優勢和能力,應以圍繞企業現實需求轉換創新目標與投入。政府也應參與到創新能力的培養中,轉換思路,加強服務意識,引導各個創新主體的創新方向。加強政產學研合作,各司其責同時發揮各方面綜合優勢與特點,有利于貴州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均衡發展。
5.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科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發展效率
貴州省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布局非常復雜,部分較發達地區環境生態與資源枯竭又提醒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的代價提高經濟發展速度。貴州省在經濟發展中一定要有超前意識,應以科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圍繞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領域,強化產業集群發展。以“5個100”工程、“四個一體化”、“五張名片”為載體,協調調動各區域自身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貴州省區域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Davila T, Eptein M. J ,Shelton R. Making innovation work: how to manage it, measure it, and profit from it[M]. New York : Pearson Press, 2006.
[2]許強,葛麗敏.行業(區域)科技創新平臺的虛擬組織運行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49-51.
[3]李穎明,張利華,宋建新.公共政策的經濟效率與區域創新服務平臺建設[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11):49-53.
[4]蔡文娟,陳莉平.社會資本視角下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聯接機制及效應[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72-175.
[5]王亞萍.廣東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模式的選擇[J].科技管理研究,2008(8):14-15.
[6]劉瑋,李燕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產業鏈發展[J].科學管理研究,2014(01):15-18.
[7]郭曉林,魯耀斌,張金隆,等.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復雜性機理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9):19-21.
[8]熊勵,孫友霞,蔣定福,等.協同創新研究綜述——基于實現途徑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5-18.
[9]葉麗君,李琳,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差異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3):94-97.
作者簡介:左代瓊(1976-),女,貴州師范大學,講師。
基金項目:黔科合R字[2015]201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