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晉城市的實際情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分析了晉城市在轉型過程中存在的企業利潤、資金技術、政策和管理等方面的困境,并從調結構、提效率和變觀念三方面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晉城市;轉型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1
引言
資源型城市是指以資源的開采而興起并以資源采掘和加工等作為支柱產業的城市[1],這些資源可以為人類創造財富并具有稀缺性和分布的不均勻性。國內外不同的學者對資源型城市有不同的界定[2]。資源型城市因資源的開采而興起,在其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資源,為全國經濟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但是資源產業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隨著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資源型城市賴以生存的基礎遭到嚴重破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的概念應運而生。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實質是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擺脫長期過分依賴資源而產生的資源枯竭、產業結構畸形發展等問題,從而轉入其他經濟領域的發展模式。國內外實踐證明,隨著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能夠逐漸擺脫資源對其發展的束縛,走上新的發展軌道。
一、研究區概況
晉城市地處山西省東南端,是山西省通向中原地區的南大門,區位條件優越。除此之外,地處"沁水煤田"南端的晉城市是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3],煤炭資源量多質優,全市含煤面積5350平方公里,是全國和山西省的重要煤炭基地。煤炭資源為晉城市帶來了一段較長時間的繁榮。隨著資源量的逐漸減少、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及煤價下跌造成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波動,晉城市的城市轉型勢在必行。
二、晉城市資源型城市轉型面臨的問題
1.規模工業煤炭企業利潤下降
行業縱深發展和國內外能源、原材料價格持續走低是導致晉城市煤炭企業利潤下降的直接原因。具體表現為作為支柱產業的煤炭、化工等行業企業利潤下降,行業效益大幅下滑。2015年全市的煤炭、化工行業的效益絕對量為“十二五”期間的最低點。其中煤炭行業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同比下降16.0%和71.7%,占全市規模工業的比重由48.9%和50.6%下降到47.1%和17.6%[4]。冶鑄業和化工也出現虧損。
2.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艱難
近年來,晉城市新興產業逐漸發展,但是面臨一系列問題。新投產的新興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吸收資金能力有限,難以在段時間內壯大,成為帶動地區經濟增長的領頭羊。2015年,全市僅有4戶新投產企業納入規模工業統計范圍,實現總產值4.5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為0.5%,對全市規模工業無有效拉動作用。
3.資金缺乏致使轉型缺乏支撐
要對傳統的煤炭產業進行轉型,就必須要從多方面著手:提高產業內部科學技術水平及管理水平、延長煤炭產業鏈條、培育新興產業、改造基礎設施等。所有的這些方面都要求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基礎。但從晉城市目前的狀況分析,一方面,可吸收資金途徑少,社會資金吸收難度大;另一方面財政資金利用不合理。對于國家給予的資源型城市資金投入利用不充分,用于經濟轉型重點項目的直接投入和配套投入較少,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4.轉型缺乏連續性
資源型城市轉型是一項一以貫之的工作,需要在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一段較長的時間里堅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在一個較完整的政策環境下,在中長期的規劃控制下,一代一代的貫徹執行。由于國家政治體制及各屆領導者決策偏好的影響,容易形成在轉型過程中的短暫停頓或者方向的偏離。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保障轉型的連續性。
5.“資源詛咒”下的傳統觀念的限制
晉城市煤炭開采歷史久,形成了完整的煤炭工業體系,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同時也為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帶來福祉。在近幾十年的煤炭產業帶給人們較為便利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人們的思維逐漸形成定勢,即依靠現有的煤炭資源能夠得到較為理想的生活狀態,逐漸失去了創新與奮斗的意識。此外,長期固化的傳統的管理模式同樣不利于煤炭產業的轉型。長期單純拘泥于煤炭資源的開發,產業多樣化發展模式被固化、傳統的經營管理管理模式及對市場需求的緩慢反應以及市場變化的無能為力,都極大的制約了晉城市的轉型發展。
三、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對策
針對上述提到的問題,晉城市資源型城市轉型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著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步改善經營管理模式,規范立法執法秩序,促進經濟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1.調整經濟結構
調整經濟結構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晉城市轉型發展的必經之路。首先,要促進產業的優化升級。延長傳統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順應行業分工之勢,積極籌措、合理利用資金,加快促進煤層氣、裝備制造業、現代煤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發展壯大。其次,要繼續堅持政企結合,共同開發旅游資源的舉措。充分利用中原城市群建設的區位優勢,開發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提高經濟效益
首先,提高生產效率是增加經濟效益的關鍵。這就要求在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要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實現生產的技術化;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提高企業能源管理、生產流通管理、財務管理、供應銷售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最大限度的提高生產效率。其次,要改變計劃經濟中形成的固化模式,強化競爭意識,積極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敢于創新,敢于突破,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最后,人才是技術和創新的關鍵,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手段留住人才,才能在根本上保證經濟的創新和發展。
3.轉變傳統觀念
要從根本上轉變固有的“煤炭資源大省”和“靠山吃山”的思維定勢,摒棄長期以來形成的憑借資源致富優越感。要充分利用“山西省南大門”的良好區位優勢,融入中原城市群發展,加強對外交流,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商貿、餐飲、酒店等服務業,促進現代物流業的形成。另一方面,要通過發揮法制作用促進轉型的順利進行,以法制的力量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監督市場行為,為企業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彭學杰.論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7.
[2]王青云.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1.
[3]趙玉娟.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1:7.
[4]數據來源于晉城市統計局官網.http://xxgk.jconline.cn
作者簡介:李榮榮(1991-),女,漢族,山西晉城人,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人文地理專業,在讀碩士,主要從事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