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義方
摘要:曾經打造轉型升級下的浙江省工業經濟長興樣本,如今再掀縣域實體經濟振興的新熱潮,長興縣“六力”齊推“實體經濟”這一最有效的創新驅動器和最適宜的技術驗證場,成為全省18個獲得振興實體經濟財政專項激勵資金支持的縣(市、區)之一,振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關鍵詞:實體經濟;長興縣;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1
作為全省首批工業強縣建設試點、全省唯一工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全省首批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長興縣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始終把工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為再度牢牢把握新常態下經濟發展主動權,長興全面落實“雙十”行動與“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的具體部署,圍繞三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蓄電池產業向新能源升級、非金屬制造業向新材料升級、紡織化纖制造業向時尚產業升級)和兩大新興產業培育做強(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特色高端裝備),打造全省“以全面改革創新支撐制造強縣建設”的縣域典范。
一、創新驅動加“動力”
打造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內生動力”。每年評選“優秀企業首席科技官”,組建“縣企業科技官協會”;通過“企業首席科技官”對內理順企業各項科創工作、對外打通創新“最后一公里”;加大對國家級、省級研發載體認定的獎勵力度;實施追蹤技術創新前沿的產業創新試點項目,單個試點補助最高達200萬元。
構筑開放創新平臺體系的“外加動力”。發揮長興“浙江省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特色,三年內培育省級軍民融合示范企業10家以上。發揮“飛地”眾創空間的特色,深化探索跨地區的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模式。發揮中德(長興)產業合作園等國際平臺特色,開展全球創新資源對接,推進中德、中俄、中法、中美新能源研究院的建設。
建設成果轉化承接體系的“催化動力”。積極培育知識產權運用標桿企業,支持和獎勵專利權人合法維權。完善“首批”全省成果交易技術大市場建設,形成集成果評估、在線交易、經紀培育、數據分析等于一體的“創新綜合體”。推進“首個”縣域股權市場“長興科技板”試點,強化金融投資體系對科技成果轉化承接的全過程保障。
二、騰換并舉減“阻力”
穩妥推進存量優化。持續化解落后過剩產能,引導有意向的落后過剩產能“抱團”有序轉移;穩妥處置“兩鏈”特困企業,暢通簡易注銷通道;完善資源要素配置機制,推進“空間換地”,鼓勵“零土地”技改項目,加強區域性“畝產績效”綜合評價研究。
加速推進結構優化。建立開放型的技術研發中心、工業設計基地和公共服務中心,引入專業化服務機構,促進傳統領域價值鏈重構升級;支持蓄電池、耐火材料等企業發展工程咨詢、工程總包等增值服務,支持企業增加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等軟實力投入;加強政府采購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
三、制造模式提“能力”
以“智能制造”,換生產方式。深化“機器人+”與智能升級,提升制造過程中全要素數字化、網絡化管理和智能化、協同化控制;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雙創”平臺匯聚眾智,培育推廣一批“浙江制造智能精品”、“機器換人”先進適用裝備。深化“互聯網+”與服務升級,探索實施“數字+”和“設計+”新模式。
以“綠色制造”,優發展模式。大力推進工業節能降耗,實施高耗能行業能效“領跑者”制度。以蓄電池、化纖、水泥等行業為重點,深化清潔生產和污染減排,推進污染物減排以獎代補與差別化排污權配置;鼓勵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生產全過程精準管控。深化工業循環經濟試點,重點推進鉛蓄電池回收和再制造基地建設與鋰電池回收利用技術研發。
以“優質制造”,促產品提檔。推進質量升級行動,爭創一批“浙江制造”精品;依托國家動力及儲能電池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平臺,提供質量管理全過程服務。推進品牌建設行動,推進“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創建,培育有影響力的區域品牌。推進“標準化+”行動,鼓勵企業參與標準研制,推進團體標準建設。
四、三大抓手激“活力”
以平臺提升,筑發展載體。提升園區承載能力,推動工業物聯網、智慧管理、云計算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新型眾創空間,提供“一站式、全要素、全鏈條”雙創服務體系。構建新型示范平臺,加快特色小鎮建設,創建國家級、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對接“一帶一路”重大戰略,完善長興平臺的跨國發展協調機制。
以企業創強,育經濟主體。以“三名”、金象金牛、“50強”企業為重點,建立企業重點梯隊培育庫,支持企業兼并重組、掛牌上市,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單項冠軍”企業;加快“專精特新”發展,創建一批“小巨人”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部署實施“千家雙創”企業引育工程,推動創業服務中心和服務站建設。
以招才引智,強智力支撐。堅持“整團隊成建制” 引培高端人才,暢通高級專家離崗來長創業的綠色通道,加快創建新能源汽車產業“千人計劃”產業園;建設現代企業家隊伍,優化完善“企業經管人才培訓班”系統;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探索“產教融合”辦學模式,深化“中德職教合作”機制,深入推進長興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五、六大工程強“實力”
按照創新驅動、騰換并舉、制造模式提升和主體抓手建設的方向,深入實施六大工程,切實強化長興實體經濟發展實力。
產業技術創新工程:依托全縣研發平臺載體,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到2019年,力爭建成1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0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
智能化技術改造工程:全面打造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到2019年,制造業使用機器人密度達200臺/萬人以上,開發智能化新產品(裝備)100項(臺、套)。
產品升級與工業強基工程:到2019年,新增省、市、縣政府質量獎企業20家,國家級、省級工業品牌20個;深入推進長興電子廠國家工業強基項目建設。
綠色安全制造工程:積極創建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2017到2019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與用水量下降幅度每年分別達到3.5%和3%。
特色小鎮建設工程。推進畫溪新能源小鎮建設,加快構建綠色新能源產業生態,打造新型制造業發展空間。
制造企業創強升級工程。到2019年,全縣銷售收入超百億工業企業(集團)達3家,超十億工業企業(集團)達18家,引培科技型中小微企業400家以上。
六、機制創新添“助力”
突出長興縣“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創建優勢,以四大機制創新的持續探索為重點,突破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瓶頸和機制難點。
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創新。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各鄉鎮(街道、園區)配備知識產權管理員,創建省級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組建縣公安局知識產權保護中隊,設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服務中心,建立知識產權信用檔案。
降本減負推進機制創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力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降低用地、用能成本,積極實施差別化地價政策;降低物流、外貿成本,加快建設智慧物流,全面規范港口經營性收費、進出口環節收費。
產融結合發展機制創新。依托太湖資本廣場,大力引進風險投資、天使基金等,打造科技型企業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優化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做強長興縣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發展重點產業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向優質實體經濟項目集聚。
智力要素支撐機制創新。深化“科技鎮長團”工作機制,實行黨政領導聯系專家制度,推進重才愛才“好伯樂”表彰活動,落實科研專家離崗創業政策,深化首席技師和技能大師工作室認定制度,完善多元化職業技能評價、技能人才“互聯網+”市場配置等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