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撰稿/CFIC 陳君石
還在擔心吃什么?中國要進入“該怎么吃”的時代!
策劃/本刊編輯部撰稿/CFIC 陳君石

你一定聽過“還有什么是能吃的”這樣的抱怨,但是,這可能已經翻篇。陳君石院士認為,中國應該進入“該怎么吃”的時代,這其中的觀念轉變,凝聚了他對中國食品安全與營養數十年的觀察和思考。
在生活中,我們不時可以聽到有人抱怨,“現在還有什么是能吃的”,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很多人對食品安全非常擔憂,但另一方面,誰也無法否認,今天的食品產業有了巨大發展,食物種類非常豐富,人們也熱衷于談論美食,可以說,總體上大家吃得還是比較歡樂的。
這兩種現象一比較,會不會有點矛盾?顯然,公眾過于聚焦在食品安不安全,而忽略了食品的其他方面,從而有了偏激的想法,這個問題值得業內人士思考。
公眾一般認為,安全的食品就是吃了沒病,包括不至于食物中毒以及長期的所謂“致癌”,因此,有些人認為帶“天然、無農藥殘留、新鮮、綠色、有機、本土”等字眼的食品才是安全的。而且他們認為,既然我掏錢買了食品,那么你就有責任百分之百地保證食品是安全的。
專業人士則會從科學事實出發,試圖告訴消費者“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是,從語義上來說,“風險”一詞暗示了恐懼和焦慮的感覺,無論風險大小,總歸是“壞事”,而且公眾對于風險的判斷,總會有一種“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理,“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的觀念很難在公眾腦海里扎根下來。
因此,在食品安全公共傳播領域,多年來一直想解決的難題就是如何向公眾傳遞科學信息,使消費者不至于對食品的安全供應、監管部門管理食品鏈的能力產生懷疑,不會對食品企業能否兌現承諾而感到擔心。
目前,全世界均使用“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這一說法和理念,但“風險”交流似乎更容易打擊消費者的信心,讓消費者對食品更加恐懼,讓消費者對于當局未能解決問題而感到憤怒。不交流并非解決之道,這樣只會造成謠言和錯誤信息的滋生、泛濫。因此,我們值得嘗試一個新的理念——從“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轉變為“食品信息交流”。
消費者購買食品時,確實要面臨一點食品安全風險,但“吃東西”是有很大好處的,包括營養、健康、美味等,這兩者相輔相成,單說一方面都不完整。所以,尊重科學、滿足公眾感知的風險交流不可少,但更需要引導公眾全面了解食品的各種信息,以此重塑消費者對食品供應的信心,并減少政府對交流的顧慮。

2016年11月10日,在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國家食藥監管總局食品三司的支持下, “食品信息交流新策略研討會”邀請到業內專家、企業、媒體、監管者代表,就有效食品信息交流的目的、目標、策略和方式等進行交流,達成了一些基本共識。
會議總體上認為,“風險”這個名詞具有天然的負面屬性,容易使風險交流成為負面信息的載體,從而激化消費者對食品的緊張和擔憂,將“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轉變為 “食品信息交流”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與會者建議,食品信息交流就是要拓寬交流的內容,它應該圍繞食品的各種維度和屬性展開,包括政府為提升食品監管水平做出的努力以及監管措施,還有食品行業在提升食品質量和安全方面的努力;它除了提醒公眾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風險,也要傳播食品能帶來的健康益處,還要教育公眾如何正確地處理和烹調食物,避免食源性疾病以及不合理膳食帶來的健康危害和疾病。
應該說,客觀分析和反思“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存在的局限,才能真正從觀念上認可食品信息交流。
眾所周知,食品安全風險是需要經過科學評估的,是有標準和工具可依賴的,這就決定了交流的主體主要是科學家和政府,而且往往是由科學家和政府向公眾單向傳播的,單向的傳播實際上并不利于建立各方的互信。食品信息交流同樣要以科學為基礎,但更強調政府、企業、媒體之間的溝通與協調,避免各自為戰,同時要重視第三方平臺發揮的潤滑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對話交流。
在過去,風險交流意味著“有風險才交流”,風險小或無風險往往不發聲,最后給公眾留下的印象就是政府和企業只在危機事件中被迫發聲,其溝通效果并不好。食品信息交流更強調在平時積極主動地與公眾開展對話交流,重視食品生產、監督、消費全過程的信息交流。

當前,移動互聯網及新媒體的出現給食品信息交流帶來很大挑戰,但這也是很大的機遇。食品信息并非天然地能吸引公眾去了解,這就需要針對不同人群采取有針對性的傳播渠道和交流策略,滿足他們對食品信息的不同訴求,比如抓住熱點,采用動漫、視頻、直播等新的形式進行傳播。
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已非易事,內容更廣的食品信息交流更需要全面的能力提升,因此,我們需要加大資源方面的投入和保障,比如,我們應當對官員、專家進行溝通技巧的培訓,使他們能夠向公眾解答熱點問題,生動地傳播科學進展。同樣,也需要加強對媒體記者的培訓,使他們具備有關食品的科學知識,能夠自覺地以科學為原則傳播食品信息。
總之,2015年《食品安全法》和實施條例均加強了對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重視和要求,但是,目前的形勢是謠言和誤導性信息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已經超過食品本身不安全因素產生的健康危害,解決之道就是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方共同參與的食品信息交流體系,尤其是發揮媒體在糾正和縮小信息不對稱方面的作用。食品信息交流是一個新的挑戰,相信我們在這個領域可以做出創新性的工作。
獨家對話陳君石院士
記者:陳院士,關于“食品信息交流”和“風險交流”,最明顯的是字面含義不同,風險給人負面的感覺,而食品信息是中性的,除了字面感覺,是不是只強調風險交流了導致過去的工作確實有局限性?
陳君石:當然的,字面的意思已經反映了交流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記者:但是,如果把食品信息交流所包含的內容單列出來看,實際上是有國家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去對應的。比如營養交流,本來也是有人做這塊工作,為什么過去沒有重視呢?
陳君石:不是沒有重視,過去都是分散的,按照你的說法,就是部門的職能。比如食藥監總局的職能就是只管食品安全,我只傳播這方面的信息,不傳播別的。現在需要把各項工作統領起來,那么就需要有一個很好的頂層設計。當然,這不是說食藥監總局本來不管營養,現在也要去管營養,分工還是有的,只是強調要從社會層面上整體考慮。
記者:頂層設計當中,需要把各個工作的重要性重新安排嗎?
陳君石:不是的。我先說大的,政府、食品企業、科學家,這三塊都要遵循同樣的理念,政府包括各個部門都要有這個理念,企業不僅僅要講你的食品安全做得怎么好,也要講產品的研究、開發。對于科學家來說,食品安全的科研要做,食品營養、功能也要做。對于媒體報道,你要有這樣一個理念,盡管我的某一篇文章可能有所側重,但是總體的傳播工作要全面去講,要講食品的各個方面。我們很強調,交流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信任,有了信任才有信心。所以,2017年的食品安全宣傳周要加入營養宣傳,也是圍繞這個目的。
記者:從歷史來看,是不是因為2008年發生了很嚴重的三聚氰氨事件,導致一直以來對安全性抓得特別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食品其他方面的關注?
陳君石:不完全是這樣,因為國際上也是這種現狀,也是最近才討論這個問題。我覺得從科學、從實踐來講,都是慢慢發展過來的。風險交流這個詞就是由于食品安全出了問題,才提出來需要風險交流。但是風險交流做到以后,現在人們意識到不能單純講安全,食品還有其他方面的屬性,這是一個發展和認識的過程。
記者:也可能原來我們安全也研究了,食品的營養也研究了,功能也研究了,現在已經到了需要把它整合傳播、交流的時候?
陳君石:對。因為消費者需要的還是整體的東西,不能把一個人想了解的東西,分割成為兩小時講安全、兩小時再講營養,這是不行的。
記者:食品安全信息交流這個概念是您先提出來的嗎?還是國際上大家慢慢形成共識了?
陳君石:還沒有共識,現在國際上還沒有形成這么一個潮流。是Patrick Wall教授(Patrick Wall系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教授, 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提出來的,他跟我商量,說以后是不是就叫這個,我們覺得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面太窄,我們要拓寬,拓寬以后就可以叫食品信息交流。
記者:是不是Patrick Wall教授在國際上也遇到了跟中國相似的困境?
陳君石:他說歐洲也只是有些人剛開始在討論這個理念,但是并沒有像我們這樣具體研討了,某種意義上我們已經走在了國際前沿。我們已經把交流的目的、涵蓋的內容、需要從哪些方面交流講得很清楚了,應急交流和日常宣傳教育的關系也探討了。所以,我認為我們已經有點思路了,雖然還不敢說是一個體系,但先在業內達成共識還是很重要的。
記者:對于消費者來說,過去他最關心的是安全,是不是因為他關注營養的需求沒有被發掘出來?
陳君石: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只不過這兩者衡量一下他覺得更要擔心食品的安全,但除了安全,還是有很多人關心應該吃什么。
記者: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說,如果我們按照食品信息交流的理念去做,我們整個行業就會邁入一個新的時代?
陳君石:是這個意思,但不能孤立地講,應該說我們各項工作都會有質的發展。對于政府,如何能夠真正建立起各方的互信機制,減輕工作壓力;對于企業來說,不用一天到晚去應對安全的輿論壓力,有利于企業發展;對于消費者來講,他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理性消費。最后是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責任編輯/鄒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