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呂若琦
百歲老太是個“開心果”
文 / 呂若琦
家住浙江嘉尖柵堰小區的林菊英出生于1918年3月3日,今年2月26日,筆者有幸受邀參加了老人的百歲壽宴,與老人家聊天會發現,她依舊思路清晰、表達流暢,尤其是她的聽力特別靈光。
這場熱鬧的百歲壽宴吸引了包括酒店員工和其他客人的眼球,哪怕是素不相識的人也紛紛前來向壽星道賀。“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這幅紅底金字懸掛在大廳舞臺正中央的對聯看起來非常喜慶,五彩的氣球也烘托了現場歡樂的氛圍,林菊英在兒女的陪伴下在主桌落座。主桌的玻璃臺面上有一個用金黃色小米拼成的“壽”字,人活百歲離不開五谷,這也表達著一份金色的喜悅。
10年前,在老人做90歲大壽時,整個大家庭有48人,這回百歲壽宴,這個大家庭已經擴充到65人,五代同堂,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我母親共生育了9個孩子,有一個已經去世了,還有一個因為當時家庭條件不允許就送走了,目前由我們兄妹7人輪流照顧她。”老人的兒子王關德今年也已經73歲了,他說,老父親和母親同齡,94歲時患食道癌去世。
看到親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老壽星林菊英十分感動,她熱情地招呼大家趕快坐下,并且喊得出每一個人的名字。開席之前,一張全家福記錄了難忘的時刻,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老人還笑容可掬地向每個人分發了長壽面、長壽糕和長生果。
五代同堂讓人羨慕,家里最小的寶寶才8個月大,林菊英愛小孩,在壽宴上她跟孩子們都很親熱。“她的9個孫輩都是她一手拉扯大的,有了曾孫她也幫忙照看,現在自然是不帶孩子了,但她總還是牽掛這些小輩們。每次有孩子來探望她,她都很高興,一個勁地喊他們吃糖果、水果。”女兒王亞云說。

前年年底,林菊英因股骨骨折住進了醫院,這對平時連感冒都不常有的老人來說是一番折磨。“我老母親活到100歲,醫生給我母親做了各項檢查,發現她體質的確不錯。”王關德說。慢慢康復后,林菊英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跡。她平時沒有午睡的習慣,也不刻意早睡早起。她的耳朵特別靈,女兒王亞云說,平時他們在隔壁房間里講話,母親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有時候還要操心他們討論的話題。筆者跟老人聊天,完全不用特意提高聲音,她都能對答如流。
有很多人想了解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筆者采訪后發現,老人對于養生還真的不是很講究,如果一定要說她有什么秘訣,那就是“活得開心自在”。
林菊英12歲就到嘉禾布廠(后改為南湖布廠)當紡紗工,20歲成婚后一直是家庭主婦,幾乎沒讀過書,但名字倒是自己取的。“林阿囡太難聽了,叫也叫不響,我去嘉禾布廠上班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回想起從前,老人笑得很開懷。
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林菊英通情達理,性格好是大家對老人的一致評價。
“她要發脾氣了就一下子火冒三丈,但幾分鐘后氣消了就在那里笑出聲來了。難過的時候她會哭出來,但哭過就好了。我母親是個很隨和,很好相處的人。”老人的女兒王亞云告訴筆者,老母親不記悲傷,也不記仇。
“我母親牙齒不太好,現在每餐主食都喝半碗粥,但餐桌上必備的是咸菜,肉也喜歡吃肥的,剩菜從不倒掉,煙和酒也都吃,但跟‘三高’沾不著邊。”兒子王關德說,前幾天買了條一斤左右的鱸魚紅燒給老母親吃,她一餐能吃掉半條。比起清淡的食物,她更偏愛吃腌制品,吃什么都不忌口。“有時候只有我們做‘惡人’呀,適當控制她的飲食,她自己生活很隨意的。”
老伴過世后,林菊英仍習慣住在柵堰小區的家里,由兒女輪流照顧。她不吃保健品,也不常鍛煉,太陽好的時候由子女陪她去小區里面轉轉。

筆者采訪過多位百歲老人,他們在飲食方面的愛好各不相同,有的喜歡吃甜的,有的喜歡吃咸的。在性格方面,有的喜靜,有的好動,有的喜歡人多熱鬧。盡管生活習慣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樂天派”,知足而開心。
高齡老人如何養生保健?筆者采訪了浙江省榮軍醫院大橋分部病區主任姜建平。他認為,對百歲老人的照顧更應該遵從老人自己的意愿。
“可以說,每一個高齡老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氣,他們能長壽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作為照顧者來說,不必刻意去要求老人吃什么、穿什么,讓他們保持開朗的心情是最重要的。”姜建平說。
責任編輯/鄒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