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建道
驕陽曬得芝麻葉
文 / 周建道

“芝麻開花節節高”。到了芝麻花開、蜂飛蝶舞的季節,也就到了制作干芝麻葉最好的時節。
每年的八月(農歷六月底、七月初),等到芝麻齊刷刷地長到齊腰高,葉片綠油油、翠生生的時候,就到了采摘和曬制芝麻葉的時候。
采摘芝麻葉的部位很重要,也很關鍵:一般從頂部(開花部位葉片)第三層開始,取第四至五層。低于這一層的,葉子太老,口感不好,味同嚼蠟,讓人望而生畏;高于這一層的,太嫩不出“貨”,摘取還會影響芝麻的生長。如果按此祖輩人口耳相傳的規矩摘葉,芝麻則會越長越好。芝麻開花的季節,是芝麻由枝葉生長向種子生長的季節,適當去除一部分葉片,對芝麻由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長極有好處,這是鄉親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總結出來的,與科學理論不謀而合。
新鮮的芝麻葉,散發著夏天熱烈而濃郁的味道。采摘后得立即把它們放進沸騰的開水里焯透,再快速放入清水中反復漂洗。大小如巴掌、形似寶劍的芝麻葉經過揉搓,流出來的黃色而渾濁的水,隨著反復地淘洗,逐漸變得清亮亮的,那就算大功告成了。淘洗這個環節很重要,如果這時候洗得不徹底,不僅影響它的品相和外觀,還會有一種苦澀味、酸餿味,所以一點馬虎不得。
經過加工的芝麻葉,還要放到匾、簍和竹席上,和陽光來個親密接觸。曬制芝麻葉最佳的地方是通風向陽的谷場、晾場和屋棚頂。芝麻葉一片片地躺在席子上,被似火的驕陽除去水分,剛開始濕漉漉、嫩生生、淺黃色的芝麻葉,一點點變干了,一點點變得烏黑發亮,由過去的長袖善舞、明眸善睞,逐漸卷成了很小的一團,像經過鞣制的皮革和初步加工的茶葉。原來成筐成袋的芝麻葉變得寥寥無幾,用很小的口袋就能盛下,隨時準備變身成為餐桌上的美味。
干芝麻葉在吃前,要用溫水泡半天左右,待它們一個個重新舒展身段,完全泡開后,就可以和其他食材搭配,做出許多讓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經過干制的芝麻葉非常筋道爽口,可以做成芝麻面條。芝麻與面條搭配,可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記得小時候,這樣的芝麻面條我能一口氣吃兩大碗,直到媽媽收起碗來,我還依舊戀戀不舍。用干芝麻葉做干菜扣肉,能吸取油脂,還能增加香味,真可謂錦上添花。干芝麻葉與時令菜肴進行搭配,使得菜肴既有廣度,又有厚度,一看就讓人食欲大振。在家鄉,除了干芝麻葉,人們還會制作干豆角、干扁豆、干苜蓿苗等干菜,它們不但滋養了我們的身體,填充了我們的腸胃,還激發了我們舌尖上的每一個味蕾,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和記憶,給我們的舌尖打上了特有的烙印和信息。
身在城市的我,真想重新體驗一次做干芝麻葉的過程。可是如今的城市鋼筋混凝土遍布,難尋芝麻的蹤影,而我們的生活,也大都忙忙碌碌,實在是有心無力。要體驗這份樂趣與閑情,只能枯坐窗前,再一次沉入到過去的回憶中。在那里,有節節拔高怒放的芝麻花,有攤放在竹席上的干芝麻葉,有母親親手做的芝麻面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