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黨校調研組 劉建文 可順祥 馬黎
產業扶貧:尋甸縣的實踐與經驗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調研組 劉建文 可順祥 馬黎
編者按:產業扶貧是扶貧工作中的重點,是踐行“精準扶貧”方略,建立貧困群眾增收長效機制,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幫助貧困地區逐步培育支柱產業,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
近年來,尋甸縣結合山區、農業、貧困、民族“四位一體”的實際,突出抓好畜、薯、煙、蔬、果五大特色產業,傾力打造肉牛生產、種羊繁殖、無公害蔬菜、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現代煙草農業等優勢農業基地,在全縣形成了抓產業、促扶貧的濃厚氛圍,探索出了一條通過產業培育、發展和壯大,實現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之路。

中共尋甸縣委書記何健升(右二)到鄉鎮調研產業扶貧工作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地處云南省東北部,全縣國土面積2809平方公里,是全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烏蒙山片區38個連片開發縣、全省59個革命老區縣之一。2016年以來,尋甸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實施大宣傳、大培訓、大摸底、大分析、大督辦舉措,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9.11億元,扎實開展“七個一批”工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6年,全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7517元、同比增長10.5%。減少貧困人口1.8萬人,16個貧困行政村和2個貧困鄉(鎮)達到出列標準。目前,全縣尚有4個貧困鄉鎮,27個貧困行政村,貧困人口10139戶33716人。
在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尋甸縣不斷拓寬扶貧思路、探索扶貧途徑、創新扶貧機制,緊緊圍繞貧困村鎮和貧困群眾,以貧困群眾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把握關鍵、突出重點,以“七個抓”統領產業扶貧工作,有效增強了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促進了貧困群眾穩定、持續增收。
(一)抓規劃,引領產業扶貧。
尋甸土地資源豐富,全縣耕地總面積154.8萬畝,居昆明市第一;有萬畝以上壩子10個,具有廣闊的產業發展空間和開發優勢。尋甸產業扶貧怎么抓,首先要有思路、有規劃。“十三五”開局以來,尋甸縣委、縣政府先后制定了《尋甸縣產業發展規劃》《尋甸縣產業扶貧實施辦法》《尋甸縣產業扶貧實施細則》一系列產業扶貧的政策性文件,總攬全局制定了全縣產業扶貧的總體規劃。突出重點制定了特色產業專項規劃實施方案。因地施策制定了鄉鎮(街道)、村委、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規劃、方案和具體措施,以規劃引領產業扶貧攻堅工作。
(二)抓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培育特色產業。尋甸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具有良好的農業發展基礎。在實施產業扶貧工作中,尋甸縣結合實際情況,全力抓好烤煙、山地牧業、蔬菜、馬鈴薯、車厘子、花卉、藥材七大產業。一手抓傳統產業提升,注入科技力量,使傳統產業特色化;一手抓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產業的質量效益提升。制定完善縣、鄉、村、戶的脫貧項目,突出實效、實用,突出長遠、當前的結合,做到既能立竿見影又能持續增收,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2016年,尋甸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1.2億元,煙葉產值達5.58億元,畜牧業總產值達14.43億元。
(三)抓基地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以基地建設引領帶動促進扶貧特色產業的大發展。建立蔬菜產業規范化種植基地、馬鈴薯基地、車厘子示范基地、牛(羊、山地雞、生豬)養殖基地、中藥材五大基地。聯動整合項目資金,確保扶貧資金項目用在產業扶貧上,實現扶貧扶產業,扶貧扶長遠,長短結合,資金用在農民的錢袋子上的目標。目前,“一縣一示范”建設成效明顯,羊街大牲畜交易市場初具規模,2016年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市級示范社4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67個。
(四)抓機制創新,抓實產業扶貧方式。以企業、合作社、大戶為總攬,在遵循貧困農戶意愿的基礎上,采用大戶、合作社、企業帶動的模式,鄉鎮抓實監管,確保扶貧產業資金安全運行,滾動發展,利益精準分配到貧困戶。采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采用公共自然資源入股收益,農戶和村集體自有資源或權益入股,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入股經營,財政扶貧資金實施的項目形成資產交由主體經營,小額信貸貼息貸款資金入股經營五種模式,以創新思路,創新扶貧產業的扶貧模式,推進產業扶貧,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例如,云南海潮集團聽牧肉牛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模式:羊街鎮將有意向養牛的37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黨支部+合作社+公司+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全鎮370戶產業扶持養牛戶中,155戶以產業扶持資金入股聽牧公司,由聽牧公司用產業扶持資金購牛代為養殖,每年保底分紅10%。215戶養殖農戶用產業扶持資金自行購買能繁母牛養殖,聽牧公司為其免費進行獨龍牛凍精品種改良,并提供相應技術服務,產下犢牛由聽牧公司按不低于市場價格對其進行收購,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有穩定的收入。再如,七星鎮高田村隆源養殖合作社產業扶貧模式:高田村與尋甸縣隆源養殖合作社合作,建立了高田村精準扶貧養殖合作項目,按照“村民民主決策、駐村隊員推進、企業大力支持”的原則,探索出“資金扶持到戶、農民自愿入股、企業集中經營、收入持續增加”的產業扶貧開發新途徑,為簽約的28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使用幫扶資金購買種豬3頭,并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持,給予三元豬市場保底收購等實惠,每年可為每戶貧困戶帶來收益2000余元。
(五)抓科技培訓,提升貧困戶致富能力。扶貧先扶智,脫窮先換腦。為提升貧困群眾致富能力,尋甸縣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開展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和農業產業化技能培訓,做到戶均有一個科技能手,人人都是科技明白人。全縣已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20147人,轉移就業175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4456人,新增轉移收入2.144億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收入達到4050萬元。

金所街道額秧村光伏發電扶貧項目
(六)抓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以貧困村組為主戰場,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八大工程”,加快貧困地區發展步伐。實施農村道路通暢、通達工程,加快推進農村人飲安全、重點水源、“五小水利”、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確保群眾用水安全。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實現農村地區穩定可靠的供電服務全覆蓋,不斷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情況。實施整鄉推進7個,實施省級行政村整村推進20個、省級自然村整村推進8個、市級行政村整村推進8個,實施精準扶貧示范村5個,通過項目實施,完成路面硬化208公里,路基改造206公里;續建小(一)型水庫2件,新建小(二)型水庫3件;實施五小水利工程2020件,解決農村1.17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啟動6個鄉鎮集鎮飲水項目建設;大力推進“寬帶鄉村”建設,69個省、市級貧困行政村通光纜或寬帶,光纖寬帶覆蓋率達100%,4G網絡覆蓋率達85%,3G網絡覆蓋率達95%;完成92個行政村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拆除重建7000戶。

七星鄉香蔥種植基地
(七)抓黨建扶貧“雙推進”工作,筑牢戰斗堡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堅持以基層黨建引領、服務和推動脫貧攻堅,以脫貧攻堅豐富、提升、檢驗基層黨建工作。建好活動“主陣地”。采取縣級牽頭統建,縣直相關單位承建,掛鉤聯系部門協建等方式,通過新建、改造、修繕“三個”一批,建成村民小組活動場所219個。強力推進不達標活動場所建設92個,升級改造村級為民服務站132個,建成綜合服務平臺145個,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43個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全覆蓋,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大幅提升。建強帶富“主力軍”。抓住2016鄉村集中換屆的契機,推動干部力量向貧困一線聚集,選優配強貧困鄉鎮和貧困村領導班子。實行末位淘汰,對村黨組織書記年終考核末兩位的進行約談提醒。建立村組干部特殊救助制度,關愛基層黨員干部。選派駐村扶貧工作隊員499名,制定駐村隊員管理八項規定,嚴格落實召回制度。對村小組長和農村黨員采取“4+x”方式進行集中輪訓(“4”指把“黨章黨規”“系列講話”“黨風廉政教育”“縣情、鄉情、村情教育”4項內容作為村組干部輪訓的重點;“x”指根據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其他培訓內容),培訓村組干部3000余人次,提高其履職能力。建實推進“保障網”。 高效落實,建立縣級領導包鄉鎮、縣直單位包貧困村、黨員干部包貧困戶責任體系,加大督促檢查力度,把“雙推進”作為追責問效的重點內容,真督實查,跟蹤問效,促進各項工作按進度、按要求落到實處。高標準要求,把“雙推進”工作作為鄉、村黨組織書記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

功山鎮種羊養殖
產業扶貧,需要引導、扶持有帶動力和影響力的企業、種植(養殖)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積極參與,形成共同推進的合力。在加快產業扶貧工作中,尋甸縣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合作社與合作社、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與貧困戶之間抱團發展,整合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的資源,加快產業鏈向產、供、銷一體化延伸,在全縣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等運作模式,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型”“生產基地帶動型”“專業合作社帶動型”“經營大戶帶動型”“扶持資金入戶帶動型”等組織形式。
(一)龍頭企業帶動型。羊街鎮依托云南海潮集團聽牧肉牛養殖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羊街鎮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70戶養牛,其中參與入股養牛的有181戶,股金每戶10000元,一年分紅10%(1000元)。自養的有189戶,公司免費對貧困戶的母牛進行凍精改良,產下牛犢養殖6-8個月后按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進行收購。公司為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月工資2000元。公司收購周邊農戶的玉米稈做青貯飼料,提高了農副產品的利用價值,達到為農戶增加收入的目的。
功山鎮按照“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社員)”的經營發展模式開展中藥材種植。第一種方式是鼓勵農戶將土地流轉出來,農戶再給企業打工掙取第二份收入。成立土地流轉中心,為土地流轉提供指導價格的同時,要求流轉土地企業必須根據流轉面積繳納土地保證金。據估算,全鎮流轉土地后又為企業打工的農戶每畝年收入至少有3800元。第二種方式是鼓勵農戶與中藥材合作社簽訂供銷合同,合同明文規定出中藥材收購的最低價,根據目前的中藥材行情,每畝中藥材至少能為農戶帶來3千元的年收入,最高可以達到1萬多元。第三種是將產業扶貧資金作為農戶的股金注入到合作社中,根據合作社的年收入分紅給農戶,每年的分紅收入至少是股金的10%。目前,全鎮中藥材產值已達1210萬元,9家企業共帶動農戶668戶2267人,幫助農戶采取資金入股的方式共442萬元。
(二)生產基地帶動型。功山鎮依托云南省種羊繁育推廣中心外延種羊擴繁基地(尋甸縣興盛肉羊飼養專業合作社),在風龍山村發展種草養畜。目前已建人工草場3000畝,飼養綿羊1016只,山羊200只,牛79頭,豬185頭,馬47匹,存欄羊30只以上農戶有31戶,羊產值達126萬元,養羊收入69萬元,人均畜牧業收入4864元,其中養羊收入3729元。在風龍山項目的示范帶動下,全鎮已發展規模養羊戶415戶,帶動貧困戶84戶,規模養殖戶出欄羊17160只,羊產值達3573萬元,收入達2002萬元。
六哨鄉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高山蔬菜,產品銷售到貴州、廣東、香港等地,出口到越南、緬甸、泰國等國家。2016年,全鄉高山蔬菜基地面積近5000畝,平均畝產值6000元,產值近3000萬元,高山蔬菜冷藏、包裝、物流、勞務等方面經營收入達到6000萬元,每年吸納和轉移8000多農村勞動力,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2017年,六哨鄉高山蔬菜種植規模達8500畝,預計綜合收入1個億,將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825戶2310人脫貧致富。

七星鄉百合花種植
(三)專業合作社帶動型。河口鎮采取“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抱團模式,與瓊漿坊養蜂合作社簽訂框架協議,投入產業發展資金101萬元,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337戶發展養蜂。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養蜂進行養殖補助,每戶補助資金3000元,按每戶養殖5箱蜜蜂計算,農戶承擔500元成本。采取企業代養和農戶自養兩種模式,戶均養殖5箱蜜蜂,由企業代養的農戶每年每戶分紅1300元,5年后將5箱蜜蜂返還農戶;自養農戶,由農戶自行將蜜蜂領回家里自行管理,企業定期進行培訓,蜂蜜由企業負責回收,最低收購價20元每公斤,每箱可產生蜂蜜50公斤左右,每年收入可達5000元。
六哨鄉成立“尋甸萬擔坪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馬鈴薯種薯標準化生產合作農場建設,合作社項目規劃建設面積為3094.29畝,總投資1451.9萬元,涉及6個村委會、17個自然村,入股農戶463戶(其中貧困建檔立卡戶163戶)。合作社每年年初對農戶入股的土地按每畝1000元的標準支付土地租賃費,年終根據合作社經濟效益進行分紅。

河口鎮蜜蜂養殖
(四)經營大戶帶動型。塘子街道易隆村委會依托嵐亞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合作社利用自身技術、管理、市場等優勢,整合貧困戶耕地、林地、荒山、果園、勞動力等資源優勢,由貧困戶自愿以幫扶資金入股合作社進行尋甸特色土雞養殖,合作社在確保入股資金保底的前提下,每年向貧困戶支付入股資金的10%作為一年的分紅;分紅部分的資金,由合作社按市場價的90%以提供雛雞或育成雞的方式給貧困戶自主經營,合作社負責貧困戶養殖生產的信息技術和培訓工作,指導貧困戶科學養殖,預防疾病,提高養殖質量,貧困戶自養的土雞(雞蛋)可自主銷售,也可由合作社實行保護價收購;若貧困戶無條件自養的,直接付給分紅款。合作期限為兩年,合作到期后,貧困戶自主選擇是否繼續合作,不合作的無條件全額退還股本,現已覆蓋貧困戶121戶。
(五)扶持資金入戶帶動型。塘子街道鐘靈村委會采取補助直接到戶,由群眾自行種植、養殖,根據自身實際安排生產、發展產業。
先鋒鎮根據各村自然特點、環境條件,因地制宜、突出優勢,引導貧困戶種植蔬菜2895畝、種植秋蠶豆90畝、種植馬鈴薯621畝、種植烤煙1788畝,養殖肉牛肉羊399頭、生豬904頭、黑火鴨6300只,建設螞蚱養殖大棚18個,特色產業發展逐步成為農民致富的核心動力。

雞街鎮煙草基地單元現代化剪葉系統
尋甸縣的產業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增強貧困戶的自我發展內生動力,探索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一)強化領導、建設隊伍是保證。尋甸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開展干部作風建設的切入點,不斷調整充實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發展產業脫貧一批”領導小組,制定了科學的工作規劃和方案。組建了縣、鄉、村三級高效精干的扶貧開發專職隊伍和政府引導、龍頭帶動、扶貧到村、開發到戶、全民參與的扶貧開發大軍,為產業扶貧的有效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政策引導、加大扶持是基礎。縣委、縣政府先后制定了《尋甸縣產業發展規劃》《尋甸縣產業扶貧實施辦法》等一系列產業扶貧的政策性文件,確定了產業扶貧的方向、思路、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充分發揮財政涉農專項產業扶貧資金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引導作用,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拓寬扶貧融資渠道,發揮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政府引導,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引導貧困戶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自主選擇發展產業合作,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三)黨支部引領、企業帶動是關鍵。尋甸縣委提出“黨支部引領、合作社帶動、黨員干部幫扶、貧困戶參與”的產業扶貧新思路,各村支部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做好產業扶貧規劃,大力實施“黨支部+專合社+基地+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貧困戶”黨建引領產業扶貧新模式,貧困戶加入專業合作社,依托專業合作社示范引領,積極培育富民產業,大力扶持發展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種植,牛、豬、羊、雞、魚、畜禽水產養殖產業,發揮種養公司、合作社、大戶帶領作用,促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四)精準幫扶、因戶施策是根本。認真落實精準扶貧要求,各駐村工作隊和掛鉤人員積極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工作,通過走、看、聽、問、記等形式走訪貧困村、貧困戶,摸清貧困村、貧困戶的基本情況,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一戶一策”。提高扶貧精準度,精準實施、扎實推進,做到發展生產精準到戶,確保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能享受一項政策幫扶,使各項政策措施到村、到戶、到人。
(五)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是關鍵。立足本地條件、資源狀況和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實力強、效益好、見效快、覆蓋面廣、能帶動貧困農戶致富的優勢產業,科學客觀分析產業現狀,找準發展重點和突破口,建立企業(合作社)跨區域幫扶模式,做大做強扶貧產業。對現有的主導產業,繼續擴大產業規模,完善產業鏈,構建產業發展體系,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業的產業化扶貧發展格局,突出各村特色,宜牛則牛,宜豬則豬,宜雞則雞,宜菜則菜。
尋甸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到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按照要在2017年脫貧摘帽的要求,尋甸縣的脫貧攻堅工作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繁重。當下,尋甸縣委、縣政府正緊緊團結帶領全縣干部群眾,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持續加大產業扶貧力度,進一步擴大產業扶貧覆蓋面,努力使全縣10139戶有勞動能力和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能參與到產業扶貧當中來,最終達到穩定長期脫貧的目標。

六哨鄉優質馬鈴薯種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