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可順祥 馬黎
沾益:“農業莊園+扶貧”助推精準脫貧
本刊記者 可順祥 馬黎

播樂鄉玫瑰種植基地
沾益區地處云貴高原中部,土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高原特色農業蓬勃發展,是全國最大的萬壽菊種植加工基地、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云南十大蠶桑核心基地縣、云南省首批“云藥之鄉”,被評為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近年來,沾益立足區位優勢,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根本舉措,以莊園經濟為載體,以貧困脫貧為目標,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沾益特色的產業扶貧路子。
沾益區播樂鄉是威振滇東、享譽滇黔的“九·五”起義發源地,是云南省級革命老區。2013年,土生土長的播樂人李華永在事業鼎盛期,毅然選擇回鄉創業,成立了云南溪灃溪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憑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帶領鄉親脫貧的決心,李華永決定用玫瑰種植帶動周邊農戶脫貧致富,建立了玫瑰莊園。在精準脫貧過程中,玫瑰莊園首創了“精品莊園+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農村可持續發展模式,在玫瑰種植未產生效益前,企業和政府對種植戶每年每畝給予500元的補助。企業為種植戶免費提供玫瑰苗、化肥等農資產品和技術指導,由農戶自己管理,并與種植戶簽訂種植收購合同,全面實行訂單種植,對農戶收購鮮花明確最低收購保護價。同時,莊園以企業財產作抵押為建房貧困戶擔保貸款,每戶最高可貸款35萬元,農戶通過種植玫瑰收入逐步償還貸款。2016年,鮮花收購價為17元,收購鮮花150噸,貧困農戶平均增收1500元。通過玫瑰種植,播樂鄉建檔立卡貧困戶334戶1115人中,有261戶860人實現脫貧出列。隨著玫瑰產業的不斷壯大,玫瑰莊園依托現有的農業觀光資源,充分挖掘播樂紅色旅游元素,打造播樂紅色、生態鄉村旅游品牌,力推形成以祭革命先烈、賞玫瑰鮮花、游森林溪谷飲播樂山泉、品玫瑰純露、吃播樂美食、住美麗鄉村的旅游格局,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助推群眾增收致富。
萬畝銀杏樹萬棵,百里畫廊秋瑟瑟。一株株銀杏樹,綠了一片荒山,美了一片天地,帶動了一方百姓增收致富,這是由康恩貝集團及其下屬子公司希美康打造的生態扶貧模式。從西子湖畔到珠江之源,浙江康恩貝集團董事長胡季強因為舅舅蔡希陶的原因,自小就和云南結下不解之緣。由于沾益炎方鄉產出的銀杏葉黃酮含量達1.5%以上,是江蘇、浙江等地的兩倍,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2011年,康恩貝集團不遠千里來到沾益發展銀杏產業種植。在自身不斷發展壯大過程中,企業不忘肩負的社會責任,積極推進產業鏈扶貧工程, 著力將創造經濟價值與承擔社會責任有機統一起來,將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有效銜接起來,在炎方鄉開創了“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扶貧模式,實現了銀杏樹葉鋪就致富路,開啟了沾益農業莊園助推精準脫貧的先河。公司以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為前提,貧困農戶自愿委托村委會與公司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每畝500元,每隔5年進行一次調整,共流轉土地3.8萬畝。流轉的土地由公司直接進行開發,農戶可就近到種植基地務工或直接成為產業工人,在獲得土地租金的財產性收入的同時,通過在基地打工獲得勞動性收入。多年來,公司已累計支付流轉土地租金4900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3.5萬元;累計支付農民工工資4800余萬元,帶動2000多戶農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實現炎方鄉23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年收入達3200元以上。公司基地所在的來遠村由原來炎方鄉貸款第一村變為存款第一村,周邊幾個村委會的貧困人口2014年全部脫貧出列。2016年8月,康恩貝集團和沾益區人民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規劃到2020年投資資金20億元,企業自有銀杏樹10萬畝,帶動農戶種植5萬畝,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0億元,通過生態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旅游扶貧、教育扶貧等多種扶貧模式,共同建設珠源杏海生態旅游扶貧開發項目,引導當地轉型發展,帶動項目片區乃至炎方鄉584戶貧困農戶整體脫貧,形成長效的造血致富機制。
2004年,博浩公司創始人柏老六緊緊抓住沾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招商引資之機,創辦了曲靖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成為曲靖市唯一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經過10余年的發展,走出了一條 “公司+基地(站點)+農戶”的產業化發展路子,以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目前,博浩公司的萬壽菊種植面積在全國已達20余萬畝,種植農戶近10萬戶,帶動產業從業人員近20萬人。其中,沾益4萬余畝,種植農戶達1.3萬戶,已形成莊園化種植。2004年至2015年,博浩公司累計收購鮮花104萬噸,累計支付收購資金7.8億元,從未向農民打過1分錢的白條。同時,公司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工作,2003年至2016年,公司捐資、贊助款達1600多萬元。2010年,公司獲得社會扶貧工作先進集體榮譽,2016年,公司董事長柏老六獲得云南省脫貧攻堅獎稱號。10余年風雨兼程的創業、創造、創新發展,博浩公司以花為媒,以萬壽菊產業扶貧,書寫了愛農、富農的經典傳奇。
廣東溫氏集團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肉豬、肉雞養殖企業。2016年9月,溫氏集團通過“公司+家庭農場”的模式在沾益實施80萬頭生豬養殖一體化項目。白水鎮大德村是沾益區2016年脫貧出列的10個貧困村之一,依托溫氏集團這家著名的農業龍頭企業在大德村建設了沾益大德溫氏養殖莊園,將貧困戶打包入股分紅,實現資產性收益的脫貧模式。項目總投資1200余萬元,占地35畝,規劃建設生豬養殖小區1個(含2個單元)。政府政策扶持200余萬元,溫氏集團負責投入設備和總投資40%的無息墊資,村集體入股40萬元,村小組以每畝租金500元通過土地托管入股,全村52戶貧困戶每戶出資5000元入股26萬元。企業統一提供豬仔、飼料等物資,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實行最低保護價回收,并負責市場開發和技術管理。項目2017年5月可實現首批生豬出欄,預計年收益120萬元,年出欄生豬6000頭,貧困農戶戶均可增收5000元,到2020年人均純收入可超過15000元,徹底實現貧困戶脫貧出列。
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要確保有效脫貧,脫貧后不返貧,必須建立開發式、造血式扶貧的長效機制,激活內生動力。經過探索與實踐,莊園經濟打開了沾益脫貧攻堅的新局面,實現了“企業進村、資本進村、產業進村”,使“空殼村”變成“新莊園”,使閑置的資源資產變成“賺錢的機器”。目前,沾益有5家現代農業莊園,全區在莊園就業的人數達到了3.5萬人,每年輻射帶動1000余戶貧困戶增收致富,充分發揮了農村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使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產業發展真正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炎方鄉康恩貝銀杏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