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黨校調研組 可順祥 馬黎
轉型加速度 發展新跨越
——富源縣轉型發展的實踐與經驗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調研組 可順祥 馬黎

中共云南省委書記陳豪(前排右三)在富源調研產業轉型工作,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曲靖市委書記李文榮(前排右二),中共富源縣委書記唐開榮(前排右一)陪同
富源是典型的資源輸出型縣份,多年來一直為國家提供優質的煤原料,為國家和云南地區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于產業結構單一,富源的經濟發展對煤資源依賴性極強。2012年下半年以來,受宏觀經濟下行和國家能源戰略結構調整的影響,富源煤炭行業產量、銷量、價格“三下降”,經濟呈“斷崖式”下跌,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接續替代產業發展乏力,社會不穩定因素劇增。
面對發展困境,富源縣積極應對,破除“資源困境”謀劃轉型發展,突出“產業轉型”打造經濟升級版,激發“城鎮潛能”建設新縣城,以迎難而上的勇氣、攻堅克難的銳氣、敢于擔當的底氣,全力打贏經濟止跌回升翻身仗,經濟發展實現了由“斷崖式”下跌到“V字型”反轉。2015年,富源縣主要經濟指標全部實現由負轉正,生產總值達到122.1億元、增長9%,增速排全省第85位、比2014年上升43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8.58億元、增長3.2%,增速排全省第88位、比2014年上升40位;在曲靖市綜合考評排名從2014年倒數第一躍升至全市第四。2016年,富源經濟乘勢而上,生產總值完成133.9億元,同比增長9.6%;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21億元,同比增長7.4%;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84.2億元,同比增長30.05%;綜合考評排名躍升全市第二,脫貧攻堅工作考核排名全市第二,全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為優秀等次。
數字是枯燥的,但它確確實實表現了富源人的努力和奮斗折射出富源經經濟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歷練與升華。
大千世界,變是永恒的主題,通是歷史的必然。縱觀人類發展史,變通多一點,發展便會快一些。在加快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富源縣求早求快、大膽變通,大破大立、推陳出新,為全力打好打贏經濟止跌回升翻身仗贏得了先機。
(一)直面前所未有的困境。富源縣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縣,年均煤炭產量占曲靖市的1/2、全省的1/4。因為富產煤,富源縣享受了“煤炭興、富源興”的十年甘甜,全縣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26億元上升到2012年的147億元,增長5.6倍;地方財政收入從1.2億元上升到13.98億元,增長11.6倍,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兩位數以上增長。因為依靠煤,富源縣飽嘗了“一煤獨大”的苦果,2012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國內經濟下行,煤炭市場低迷,產量、銷量、價格“三下降”。特別是自2014年起,在產能過剩、下游發電企業和冶煉鋼鐵企業拉動需求乏力、煤礦整合關閉停產、火電機組停機備用等因素影響下,富源經濟“斷崖式”下跌。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由兩位數增速下滑到負增長20%,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20%左右增速下滑到負增長40%,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到負增長15.5%,傳統資源型、原料型經濟發展模式遭受重創,經濟指標直線下滑,經濟運行硬著陸。
(二)反思陷入困境的主因。面對經濟“斷崖式”下跌,富源縣的決策層認真開展了研究分析。究其主因,除宏觀經濟下行因素,一是產業結構畸形。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一產不強,沒有大而強的龍頭企業;二產粗放,且內部結構不合理,僅限于低端的“挖煤賣煤”;三產不優,缺乏現代高端服務業。二是增長動力失衡。長期依賴“一煤獨大”經濟格局,財政收入90%以上來自煤電及相關產業,煤電市場“打噴嚏”,全縣經濟“重感冒”。三是城鎮建設滯后。城鎮化率低于省、市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功能不配套,人居環境差,形成“漏斗”效應,聚不了人氣、留不住財氣,嚴重削弱了發展內生動力。
(三)謀劃突破困境的出路。困境中謀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2014年下半年,富源縣委團結帶領四班子直面問題、痛定思痛、審時度勢,緊緊扭住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廣泛調查研究、辯證審視縣情、充分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提出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兩輪驅動”戰略,全力打好產業轉型、縣城建設、脫貧攻堅、安全維穩“四大攻堅戰”,努力建設“能源大縣、鋁產業集群發展基地縣、高原特色農業基地縣、出省入滇現代物流基地縣和宜居宜業山水園林生態縣城”的發展思路。至此,富源開啟了艱難的轉型發展歷程。
產業是支撐富源經濟轉型發展的基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是富源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富源的決策者們十分清楚,產業轉型謀劃早一些、快一些,富源才能搶得發展先機,創造出新的動力源,贏得快進優勢。
(一)壯士斷腕去產能。煤電產業一直是富源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是國家淘汰落后產能和去產能的重點產業。從2014年開始,富源縣嚴格按照國家和省、市的安排部署,實施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化解過剩產能,出臺了《煤炭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整頓關閉礦井實施意見》《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實施方案》,實行縣級領導包保責任制,“一礦一策”編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預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手段,關閉煤礦50對,全縣地方煤礦從145對減少到95對,累計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729萬噸。其中,化解過剩產能420萬噸,占曲靖市的57%、全省的23%。同時,加強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質量標準化“四化”礦井建設,積極協調金融機構為地方煤礦融資9億元,促進煤炭企業脫困發展,切實改變煤礦“小、散、弱”狀況,提升煤礦安全保障能力,單井生產能力由年產10萬噸提高到15.6萬噸,煤礦本質安全得到大幅提升,連續36個月未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創造了地方煤礦安全生產“零事故、零死亡”最長周期紀錄。

富源新城一角

富源縣人民政府縣長陳志(前排右三)調研縣城北片新區建設推進工作
(二)立足優勢興產業。為破除制約經濟發展的結構性障礙,富源縣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堅持把產業培育作為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著力發展“五大產業”。一是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和生物資源加工產業。提升“大河烏豬”“富源魔芋”兩大品牌,大力發展黃桃等觀光農業,建設集生態旅游、休閑娛樂、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推動一產“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努力建設高原特色農業基地縣。二是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堅持走“煤焦化、煤制氣、煤制油”和精細化工的路子,逐步改變“挖煤賣煤、一煤獨大”的低端產業現狀,努力建設能源大縣。目前,投資80億元的年產20億方中泥煤制天然氣項目、投資5億元的煤層氣開發利用等項目正有序推進。三是發展有色金屬加工制造產業。依托澤鑫鋁業33萬噸水電鋁項目,延伸發展輪轂、變速箱、發動機等關聯產業,切實改變單純賣鋁錠的產業低端模式,把富源打造成西南地區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和鋁產業深加工基地。目前,今飛500萬件汽車輪轂項目、鍇晟鋁鑄件等項目建成投產,500萬件摩托車輪轂項目開工建設,浙江省金華市汽車零部件企業擬落戶富源金華產業園。四是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抓好古敢水族文化生態旅游小鎮、海田花宮、白馬桃花莊園、十八連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等項目建設,把富源打造成具有歷史、生態、文化內涵的知名旅游目的地。五是發展現代商貿物流產業。發揮富源“滇黔鎖鑰”的區位優勢,推進多樂鐵路貨場專用線、大河烏豬生豬交易中心、農村淘寶富源服務中心等項目,逐步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努力建設出省入滇現代物流基地縣,把富源建成貴昆經濟走廊上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同時,搭建產業聚集平臺,編制《富源縣工業園區總體規劃》,初步形成“一園四片區”63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空間結構,投入7億元資金強化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建成2條總長9.2公里園區主干道和4條總長22.6公里園區道路,供水、供電、住宿、交通、通訊等生產生活要素一應俱全。目前,入園企業或項目46個,2016年工業園區總產值達92.19億元。
(三)保姆服務優環境。一方面,聚焦重點產業招商引資。縣級四班子主要領導帶領6個招商組,緊緊圍繞主導產業定向招商、薄弱產業補位招商、延伸產業配套招商,縣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項目儲備、包裝、推介。2016年以來,共簽訂5個億元以上投資合作協議,其中2個項目已落地建設、3個正開展前期工作。另一方面,以保姆式服務優化環境。建立招商引資重點項目“綠色通道”,真正做到“保姆式”服務、無縫隙對接、零障礙施工,確保引資項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產。實行“并聯審批”服務,在項目的規劃選址、手續辦理、開工建設、竣工驗收等環節,提供并聯審批協調服務,進一步規范了審批程序,減少審批環節,優化審批流程。實行“全程跟蹤”服務,將重點項目責任分解,落實到縣級責任領導和部門責任人,按照“企業分包”的思路為企業提供量身定制服務。例如,浙江今飛集團就被富源縣親誠的服務態度所感動,創下了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的“富源速度”。

澤鑫鋁業33萬噸水電鋁項目
城市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載體,是區域內地方經濟發展的引擎。建設一座功能完備、產業布局合理、生態環境優良的城市,是富源83萬各族人民多年來的夢想和期盼。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補齊發展短板,2014年末,在經濟直線下滑、財政收支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富源縣委、縣政府頂住壓力,迎難而上,開啟了宜居宜業山水園林生態城市的打造。
(一)重規劃引領,實現多規合一。富源縣城地處四面環山的狹窄洼地,縣城建設遠遠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富源縣按照省、市黨委政府“城鎮上山”的思路,拓展縣城空間布局,堅持從規劃入手,突出規劃的龍頭地位和引領作用,按照“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生態”的理念,在2009年縣城總規修編的基礎上,實施新一輪總規修編,明確了2015年到2035年近期和遠期縣城總規修編思路和目標。在修編過程中,改變以往單一規劃模式,將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納入城市規劃區,統籌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耕地保護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切實改變過去各種規劃互不銜接的情況,為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預留了發展空間,為建設宜居宜業山水園林生態縣城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高起點規劃的基礎上,自2014年起,實施了以“一片兩線四園五湖八景”建設為重點的縣城建設“第一個五年行動計劃”,努力把富源建成曲靖市域次中心城市、昆貴經濟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和門戶城市,力爭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48%,用一座新城創造財富、造福人民、留住人氣。
(二)創融資理念,破解投入難題。
針對經濟大幅下滑、財政收支矛盾異常突出的實際,富源縣按照“筑巢引鳳、借雞生蛋”的思路,積極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全力破解縣城建設投入難題。一是在“爭”字上下功夫,積極向中央、省、市爭取專項建設基金和項目、政策,保障了建設資金需求,加快了城鎮建設進度。2015年以來,共爭取國家和省級專項建設基金3.36億元用于北片新區建設。二是在“招”字上作文章,積極穩妥推進PPP、BOT等新型融資模式,最大限度盤活現有土地、資產等資源,撬動民間資本參與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確保基礎設施建設“有米下鍋”。三是在“投”字上強保障,堅持政府主導,壟斷土地一級開發權,對經營性建設用地全部實行公開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推動土地增值、提高土地收益,做好“以地生財”文章。四是在“融”字上求實效,充分發揮城投、土投、水投等投融資平臺作用,確保每年融資不低于2億元用于城鎮建設。2013年以來,通過PPP、BOT、定向投資等多種融資模式,共融資24.32億元,用于縣城北片新區開發建設。
(三)強監督管理,掀起建設熱潮。

滬昆高鐵富源站
按照縣城建設“五年行動計劃”和“一片兩線四園五湖八景”建設思路,富源縣把北片新區作為縣城建設的主戰場,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樹立“以人為本、富民拆遷”理念,著力破解征地拆遷老大難問題。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制定縣城規劃區范圍統一的征地拆遷標準,切實改變過去一個項目一個標準的現象,有效避免了群眾互相攀比、漫天要價的情況。堅持富民拆遷,在統一征地拆遷標準的基礎上,最大限度讓利于民,最大限度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耕地每畝補償標準達79410元,房屋每平方米均價達1130元,遷墳每冢達2300元左右,保障了征地拆遷工作的順利推進。目前,縣城北片新區開發完成征地收儲6018畝,是過去十年的總和,拆遷1061戶、遷墳2052冢,沒有發生群訪和群體性事件。二是強化工程目標管理,安全高效推動縣城建設。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的縣城建設領導小組,建立了包保掛鉤、現場辦公等制度,加強對項目開工、建設等環節的跟蹤管理,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強力推進。強化工程質量監管,建立政府監督、第三方監理、施工單位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使每個項目都嚴格執行技術規范和安全生產規范,確保施工過程安全、高效。三是嚴格資金管理,確保資金用活用好。為用好每一項資金,富源縣創新了項目監管模式,設立監審組、招商談判工作組、詢價工作組,合同簽訂前由審計部門依法審查,工程變更時由監督審核小組現場核查管控,苗木、路燈等市場價格復雜的主材采購由監管部門與業主、監理方、施工方聯合詢價、綜合談判,實現了資金使用無縫隙管理,確保了投資總額和價格可控。目前,北片新區投資25.7億元的12條20公里市政道路和綜合管廊,給排水、電力、通信等市政基礎設施基本完成,城市功能日趨完善;投資1.58億元的玉順湖公園向市民開放,投資1.45億元的滬昆高鐵站前廣場如期建成,投資3.6億元的縣體育活動中心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投資5.4億元的安置小區、投資4億元的縣職業技術學校和縣城高級中學等項目完成主體工程建設,一座嶄新的富源新城已初見雛形。

今飛500萬件汽車輪轂項目
富源轉型發展的奮斗歷程,充滿了艱辛和困苦,也有驕傲和自豪。短短幾年間,富源歷經了經濟下滑觸底再到“V字型”反轉的過程,經歷了從痛苦無望到希望無限;從經濟轟然倒塌到經濟全面振興。回首往事,三年多來,富源縣委、縣政府緊緊團結帶領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痛定思痛、化危為機,有效應對產業結構單一的發展困局,堅持調結構謀轉型、惠民生補短板、抓安全保穩定,在困境中攻堅克難,在逆境中砥礪前行,轉型發展取得了驕人業績,探索出了彌足珍貴的轉型發展經驗。
(一)問題導向,樹立新理念。面對經濟指標大幅下滑的嚴峻形勢,富源縣沒有安常守舊、怨天尤人,沒有把經濟下跌的原因歸咎于宏觀經濟下行的影響,而是立足自身找原因,直面問題找出路,制定“兩輪驅動”“四大攻堅戰”發展思路,既立足當前,解決最緊迫、最突出城鎮建設滯后的問題,又著眼未來,謀劃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路徑,為長遠發展打基礎、增后勁。
(二)解放思想,提振精氣神。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一些干部滋生了一籌莫展、消極畏難的情緒。為提振“關鍵少數”的士氣,富源縣委及時組織全縣四班子領導和鄉鎮(街道)、縣直部門負責人到貴州盤縣、興義等地學習考察,在全縣開展“五破五立”(即破除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思想,樹立放眼世界、開放包容的觀念;破除精神懈怠、得過且過的思想,樹立平庸是錯、無功是過的觀念;破除消極畏難、怕擔風險的思想,樹立克難奮進、敢于擔當的觀念;破除患得患失、求穩怕亂的思想,樹立勇往直前、建功立業的觀念;破除位卑言輕、事不關己的思想,樹立加快發展、人人有責的觀念)解放思想大討論,使“時不我待、加快發展”成為全縣上下的共識。同時,在干部中大力弘揚干事創業的“七種氣”(光明磊落的正氣、寬厚包容的大氣、用我必勝的豪氣、敢于擔當的勇氣、披荊斬棘的銳氣、忠誠可靠的義氣、沉著穩健的底氣),開展評先獎優活動,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極大地激發了全縣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
(三)敢于擔當,肯下笨功夫。
面對招商難、征地難、拆遷難、融資難等問題,富源縣敢于直面問題、勇于迎難而上,咬定目標不放松,以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環緊著一環擰,將發展思路目標化、項目化、具體化,對標對表,逐一分解落實,咬定青山不放松,下足苦干實干的笨功夫,積小成為大勝,開創了富源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四)只爭朝夕,跑出加速度。
面對產業轉型、城鎮建設的繁重任務和巨大壓力,富源領導干部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擼起袖子加油干,甩開膀子抓落實,“五加二”“白加黑”“夜總會”成為富源干部干事創業的新常態,跑出了轉型發展的加速度。
(五)凝心聚力,唱好同臺戲。富源縣委充分發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黨政主要領導唱好“將相和”,四班子演好“同臺戲”,形成開創新局面、再造新富源的思想共識,思想上同心、目標上同向、行動上同行,干事業一條心、抓工作一盤棋、謀發展一股勁,營造了心齊氣順勁足的良好氛圍。
經受經濟“斷崖式”下跌的洗禮,經過經濟發展“翻身仗”的錘煉,“提振精氣神”已成為富源縣領導干部干事創業的制勝法寶,“肯下笨功夫”已成為富源縣上下加班加點的工作常態,“跑出加速度”已成為富源縣經濟止跌回升的真實寫照,“再造新富源”已成為富源縣實現美好憧憬的動力之源。當下,富源正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兩輪驅動”戰略,全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縣城建設、產業轉型、安全維穩“四大攻堅戰”,奮力推動富源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不忘初心,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

竹園鎮瑪依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