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涓
(伊犁日報社,新疆 伊寧 835000)
少數民族地區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探討
□汪 涓
(伊犁日報社,新疆 伊寧 835000)
信息化時代,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媒體行業的深刻變革。新媒體的興起與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為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效融合,已成為各媒體思考與探索的重點。基于此,本文以新疆伊犁州傳媒為研究對象,從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兩方面,對少數民族地區媒體融合進行分析與闡述。
少數民族 新媒體 傳統媒體 融合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地處祖國西北邊陲,這里有哈薩克族、維吾爾族、錫伯族等47個民族聚居。受地理環境因素、傳統觀念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從而導致新興媒體的發展速度與應用能力相對較差。近年來,隨著我國傳媒行業的迅猛發展以及伊犁州商品經濟程度的提升,新媒體在該地區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據2014年中央提出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媒體融合發展,已成為媒體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思想上認識不足
伊犁州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因此,新媒體發展較為緩慢,人們普遍對媒體融合的認知能力相對較差,缺乏危機意識。同時,由于新媒體以及自媒體正處于發展階段,其發展體系與管理制度缺乏一定的規范性,新媒體信息,尤其是互聯網信息虛假性以及惡俗性嚴重,加之網絡輿論具有突發性、多樣性、反復性等特點,為新媒體輿論導向的監管增加了難度,致使伊犁的傳統媒體行業工作人員對新媒體產生畏懼心理,從而限制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融合發展[1]。
(二)高職業素養以及高專業技能人才匱乏
新媒體所具有的信息傳遞快速化、傳播途徑多樣性等特性,對新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以及職業操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伊犁州近兩年開始出現一些與本地傳統媒體相適應的網絡媒體,但是并未展現新媒體的優勢。例如,在網絡新聞信息發布中,搶占先機十分重要,需要新媒體工作者對新聞事件進行全天式跟蹤堅守,從而獲得第一手資料并在第一時間發布[2]。但新興媒體工作人員缺少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大多是等待轉發傳統媒體發布的信息,無法滿足群眾的信息需求。
此外,新媒體對媒體工作者的專業技術、工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具有嚴格的要求,在進行網絡輿論引導時,對新聞信息的審核、編輯、圖片的選擇以及發布時間的確立,需要工作人員進行準確的把握與監管。但是,從整體情況來看,伊犁地區新媒體從業人員并不具備以上能力,可以說嚴重缺乏新媒體專業人才。
(三)資金投入不充分
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前期投入大,而短時間內難見經濟收益。相比于內地,伊犁的商品經濟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特別是缺少廣告創收,傳統媒體行業如紙媒、電視臺、電臺尚依靠政府扶持得以發展,新媒體行業的發展更是由于資金投入不足而受到制約,從當前來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陷入困境[3]。
(一)轉變思想觀念
面對媒體融合存在的問題,伊犁州傳統媒體行業應提升自身對媒體行業發展的重視,合理建設新媒體平臺,在基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基礎上,及時把握媒體融合發展機遇,在大環境、大趨勢下,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電子通信技術對傳統媒體進行調整與革新[4]。同時,政府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并強化本地區對新媒體的認知意識,積極引進外來新媒體企業,通過對地域特色的有效利用,拓展媒體資源與媒體發展渠道。此外,傳統媒體工作人員應轉變自身思想觀念,對新興媒體交流、傳播、互動等特點進行有效掌握與主動進行轉型,從而促進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效融合。
(二)加強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
人力資源是媒體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目前來看,伊犁新媒體行業從業人員十分缺乏,很多高素質、高職業技能的新媒體從業人員并不愿意到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聞質量,影響了新媒體發展和經濟收益,從而形成惡性循環[5]。對此,建議有關部門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新媒體專業人才。同時,加強新媒體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培訓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媒體形式,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制定科學的發展方案,強化新媒體在本地區的公信力與權威性,穩定媒體隊伍,構建現代化傳播體系。
(三)敢于擔當,做好各種新媒體
首先,把握主動權,建立發聲平臺,完善輿論引導機制。網絡已成為現今輿論引導的主流形式,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掌握輿論導向、把握思想陣地的重要戰略部署,是維護網絡傳播秩序、凈化網絡信息傳播環境的重要舉措。因此,伊犁媒體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準確把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自的優勢,建立發聲平臺,構建完善的網絡系統,基于時代發展特色與社會需求,利用微信以及微博公眾號進行新聞信息傳播,并全面掌握重大新聞事件的輿論導向。
其次,堅守法律底線,準確把握工作切入點,提升媒體公信力與關注度。伊犁州應抓住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根據本地區各族群眾的需求,調整媒體發展理念與宣傳角度,提升媒體公信度。例如,針對當地民族風俗以及民族文化,進行合理策劃與傳播,提升本地區各族群眾對媒體的閱讀率。同時,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也應注重對法律法規的遵守,對于重大新聞事件應進行求真、求實,從而保證媒體的權威性。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地區媒體融合發展對本地區的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目前,伊犁地區對媒體融合發展在思想上、資源投入上、人力資源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對此,為促進本地區媒體行業的優化發展,有關行業以及部門應認識到媒體融合的重要性,基于數字技術、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打破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局限性,構建全新的媒體形態與傳播體系,更好地宣傳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報道好當地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為各族人民提供更豐富的精神食糧。

注釋:
[1]安英全.媒體融合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播音員、主持人培養模式[J].視聽,2015,09: 116-117.
[2]白潤生.推進媒體融合是民族地區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J].新聞論壇, 2016,05:61-63.
[3]澤玉,羅布桑珠,羅布次仁.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媒體轉型路徑探析——西藏電視臺新媒體個案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1: 115-118.
[4]陳睿.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夢”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推廣與傳播 [J].貴州民族研究, 2016,02:116-120.
[5]汪曉梅.媒介融合視閾下民族地區媒體的突圍、瓶頸與未來 [J].數字傳媒研究, 2016,07:1-3.
(編輯: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