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鎮偉
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融合發展
◎許鎮偉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聯系,推動雙方融合發展,對文化強國建設意義重大。加強雙方的融合發展,可以通過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闡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培訓、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場館作用、創新文化服務和傳播機制等途徑。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同樣要重視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緊密聯系,雙方要攜手融合發展,共同加快推動文化強國建設。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豐富產品的內容和手段,創新服務的機制,提升服務的效能。但是,當前在群眾容易感受到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領域,部分地方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不均衡,產品內容載體形式手段單一陳舊,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力度不強,非遺傳承和文物保護力度不足,服務機制單向封閉等現象還廣泛存在,嚴重制約著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水平。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將為破解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單一等難題提供有力支撐。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是平地起高樓的文化體系,它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流行通俗文化等共同組成的文化體系,因而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一脈相承、密不可分的緊密關系。2015年,中辦、國辦出臺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創新傳統文化,豐富優秀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建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體系。這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公共文化應當更多地注意吸納、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2017年,中辦、國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本方針推動工作。要實現這一目的,就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融合發展。通過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有利于加快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運用、宣傳教育、普及推廣、創作交流。要善于借助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體系、組織實施和保障體系,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內容進行梳理甄別,實現揚棄繼承,并具體到研究闡釋、文物保護、文藝創作、宣傳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上,實現雙方融合發展。
首先,要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闡釋工作。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又博大精深。對普通大眾來說,學習和了解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傳統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進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門既容易走錯、走偏,也容易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典籍產生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畏懼感。因此,要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整理工作,做到取其精華、古為今用。以總結提煉、通俗易懂、現代傳播的方式,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研究闡釋,正如李國新教授指出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結合,重要的就是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文化基因、精神追求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體系”[1],著力推出一批普及性強、可讀性高的優秀讀物和作品,使之成為廣大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時掌中的書、臺上的戲、活動中的主題。
其次,要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場館的巨大作用。以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展覽館、群藝館、美術館、文化廣場等為代表的公共文化場館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設施場所和骨干力量,也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渠道。要整理傳統建筑文化,推動文化場館在塑造城市文化特色、重塑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地標性作用,避免公共文化場館成為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混凝土工程”。要加強圖書館建設,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做好文化典籍編撰整理,保存利用好善本。要重視文化館、博物館、展覽館、群藝館、美術館、文化廣場等場館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的優勢,加強對中華詩詞、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曲藝雜技等傳統文化門類的扶持、傳播、普及,推動其創新發展;重視傳統民俗節日的“回歸”,如春節、元宵、清明、元旦、端午、中秋,以及特色民俗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搶救瀕危民間文藝,加強傳統工藝展示和傳習,振興傳統工藝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豐富館辦文化的內容形式,提升館辦文化的品位品質。
再次,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培訓。近年來,針對不同的群體需求,各類傳統文化活動,如經典誦讀、戲曲、書法等,開展得如火如荼,各類藝術培訓班大受追捧。但是,從文化機構方面來看,如文化館、站、室等,還需要進一步樹立起全民藝術普及的理念,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作為重要的抓手,積極邀請專家名人和專業人員,開展好人文歷史、民族音樂、書法國畫創作、民間工藝等公益文化課堂,推出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等適應不同群體的“國學培訓班”,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積極響應大眾需求,強化公益文化培訓陣地,正視和引導“國學熱”的正確發展方向,防止國學被一些社會不良機構念歪了經。
最后,要創新文化服務和傳播機制。認真研究如何通過公共文化服務的平臺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自信。充分采取場館文化、廣場文化、舞臺文化、流動文化等各種載體,創新開展“服務目錄公開”“點單式”“群眾評估反饋”等服務方式,通過展演、體驗、傳習、講座、培訓等,豐富和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重視文化與科技的有機融合,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以及互聯網、手機終端等為代表的新興媒介,做好其數字化錄制、教學、演繹,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絡傳播。加大政府扶持和采購力度,鼓勵微電影、文化紀錄片等創作更多融入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闡述、現代展示、現代傳播。
[1]李國新.以傳統典籍承載的思想理念豐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內容體系[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12).
(責任編輯 肖英奎)
許鎮偉,本科,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