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惠琴
淺談新時期群文輔導工作的特征
◎杜惠琴
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著巨大變化,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加。貼近生活的群眾文化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然而部分群眾文化作者為了能夠吸引大眾眼球,導致一些低俗文化逐步產生,嚴重影響到群眾文化的發展。為此,本文將著重針對新時期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特征進行探索。
群眾文化 新時期 群文輔導工作 特征
群眾文化是人們職業生活之外的一種社會性文化活動,是人類社會進程中所創造而來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這種社會文化活動具有參與性、開放性和娛樂性,是將人民群眾作為活動的主體,通過自娛自樂的方式滿足生活需求,具有精神調節、宣傳教化、普及知識、團結凝聚等社會功能。新時期發展背景下開展群文輔導工作,需要從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入手,以保障公民文化權益為基礎,最大程度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需求。因此,群眾文化具有以下三方面要求:其一,以群眾為主體,活動為客體;其二,活動內容具有廣泛性,娛樂是活動的主要目的;其三,融活動、工作、隊伍等多方面為一體。
結合相關群文輔導工作情況,總結實際工作經驗,群文輔導工作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特征。
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作為主導地位,公共財物作為支撐力量”,有效帶動群眾文化的開展與傳播,使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夠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因此,開展群文輔導工作時,首先就是要保證群文輔導工作的“大眾化”。例如進行廣場舞輔導工作中,一定要確保廣場舞具有健身性、娛樂性、全民性與靈活性,及時融入時代元素,使廣場舞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提升大眾審美價值觀念,提高國民素質。
由于受“大眾化”的影響,為了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開展群文輔導工作時需要使文化內容通俗易懂,使男女老少都能夠靈活掌握,避免文化活動內容具有“客觀性”“片面性”“單一性”。參與群文輔導工作的群眾都是業余愛好者,他們是為了滿足生活樂趣,增強修養,并非專業人士,不能對他們以專業水準進行嚴格要求。例如進行群文戲劇輔導工作時,僅僅需要群眾會簡單的演唱,而非專業的戲劇展示,注重高尚情趣的追求,提高群眾參與度,加強群眾文化的普及。
“專業化”是針對群文輔導工作的內容而言。“大眾化”與“通俗化”是“專業化”的前提條件,“專業化”服務于“大眾化”與“通俗化”。只有保證群文輔導工作內容具有“專業化”,方能保證群眾文化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傳承性與藝術性,避免一些低俗文化的出現,提升人民生活情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提高人民素質與文化內涵。
在新時期的發展下,“導向化”是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主要途徑,其根本目的是為構建和諧社會所服務,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內涵與人文道德素養。通過開展群文輔導工作,使群眾得到心靈的升華與滿足,提高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社會觀,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將心比心,懂得用發現美的眼光看世界,從而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認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擴展群眾文化藝術內涵,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之中。
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之中,加強“群文輔導工作”是時代發展的要求。為提升群文輔導工作的效率與質量,需要從現實生活入手,理論聯系實際,根據人民生活精神需要,創設不同的群文輔導工作環境與體系,使群文輔導內容貼近生活,有機地與群眾生活融為一個整體,極大程度上提升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豐富群眾文化內涵,使群眾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不斷創新與改革。群文輔導工作作為國民文化發展的一個分支,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創新與改革,保障群文輔導工作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緊跟時代潮流的發展。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世界各地先進文化與成果不斷涌入我國人民的現實生活,開展群文輔導工作時,針對各國先進文化,要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我國發展具體情況,合理安排群文輔導內容,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營造多元化生活發展新氛圍。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的輔導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社會需要盡最大程度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需要。在新時期文學藝術發展中,群文藝術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娛樂、休閑的必需品,具有群眾性、自娛性、承傳性、傾向性,能夠有效調節緊張的生活氛圍,為群眾營造出一個溫馨、舒適的生活氛圍。通過群文輔導工作,能夠對群眾起到宣傳教化、普及知識的作用,增強民族團結,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一種無形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營造可持續發展氛圍。
[1]周紅.對文化館開展群文輔導工作的幾點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6(19).
[2]李琳.新時期群文創作輔導的幾點體會[J].大眾文藝,2013(10).
[3]葉奕瑕.淺談新時期群文輔導工作的特征[J].大眾文藝,2011(08).
(責任編輯 劉冬楊)
杜惠琴,女,大專,高臺縣文化館,三級演員,研究方向:群文戲曲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