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迅
悟道通理
——李同安作品賞析
文 /李 迅

李同安
1957年生于山東菏澤,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菏澤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花鳥畫藝委會委員,中國綠化基金會藝術委員會委員,曹州書畫院專業畫家,專擅工筆和小寫意花鳥畫。
作品參展
《金秋》獲“建國50周年暨迎澳門回歸全國詩書畫大展”成就獎。
《金秋系列之一》《儒生本色》兩幅作品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十四次新人新作展”。
《蘆塘秋吟》獲“西部輝煌全國中國畫提名展”優秀獎。
《凝》獲“奇迪杯全國第五屆工筆畫大展”優秀獎。
《儒生滋味》獲“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優秀獎。
《春華圖》參加“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全國百名知名國畫家特邀作品展”。
《春滿園》獲“齊白石國際藝術節中國畫提名展”優秀獎。
《玉顏洗風露》入選 “第十六屆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代表大會美術特展”。
《清華圖》入選“全國第二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天香圖》入選“全國第三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嘉蔬圖》入選“全國第四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瑤臺群玉》入選“全國第五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酣春圖》等三幅作品參加“山東省花鳥畫晉京展”。
談李同安的畫,與古城曹州不可分。菏澤的土地、氣候適宜牡丹生長,作為一個鄉土情結頗重的畫家,牡丹自然是他筆下常寫常新的題材之一。牡丹花開富貴,寓意吉祥,但正因為此,畫者稍有不慎,就容易流入大紅大綠的艷俗之中。如要跳出這艷俗的桎梏,就必須要有一顆質樸的心。眾人都嘆牡丹的華美嬌艷,卻不知道這芍藥科芍藥屬的植物出身貧寒,不知道它也可入藥濟世救傷,只有真正了解了它,才能畫出真正的牡丹。李同安筆下的牡丹,或工筆或寫意,或兼工帶寫,栩栩如生,令人驚嘆。他曾這樣講過:現在技術進步了,花農們可以在牡丹還是花苞時就連根刨出,植入花盆,送至全國各地。而這些花,雖然吸收著特殊的肥料,開得碩大鮮艷,卻總看起來怪怪的。有一次去牡丹園寫生,看著接天的花海,他仍舊覺得這些經過花農修飾而供游人參觀的牡丹并不真實。可是當他踏上回程時,不經意間在路邊發現了一株野牡丹,他的心一下子被觸動了。那株牡丹并不完美,還有著一絲瑕疵,可是那噴薄而出的生命力令人震驚。于是他領悟到:真正的美,真正的傾國傾城,應當是不飾雕琢,自然而然的。
于是他更加深入生活,以造化為師,尋找這種立足白賁無咎的基礎上自然而發的華美絢爛。中國畫不僅在畫所見,還在畫所知所想,從而與觀者產生共鳴。他不僅是在畫牡丹,而且是在畫那份摯愛,那份對生活的摯愛,那份對美的依戀。正因為此,他筆下的牡丹才生動活潑起來,根直而氣清,氣清而形正,使牡丹跳出華美而華美,跳出雍容而雍容的道理,正在于此。

李同安 說豐年 四條屏 22cm×138cm×4
李可染曾講過:“天底下的大學問家都知道這個治學方法,先搞通一個問題,把一個問題搞通了,了解了一個事物的規律性,再研究另一個事物,對把握客觀事物的共性也就有了借鑒。”這就是一理通而百理通,得其道而萬事無礙。于是李同安筆下的田園系列就此展開,在多樣中尋得統一,于統一中覓得多樣。路邊的野花,塘邊的寒柳,以至于常見的西紅柿、白蘿卜等尋常之物,都在他的畫筆下有了生機。“氣厚而蒼,神和乃潤。”他平心靜氣,從來不貪多求快,從來不浮光掠影,于是其作品逐漸呈現出靈而無滯,跡不滯而神氣渾然的面貌。
中國花鳥畫在表達個人性靈方面最接近傳統文人的精神世界,而當代花鳥畫與傳統相比,呈現出紛繁雜亂的怪象,這與當代畫家價值觀的集體迷失是不可分的。我曾聽人講過這么一個故事,一位藝術家對人說:“當代中國沒有藝術!”人們問他何出此言,他講自己現在參加藝術家聚會時,聽到的往往不是如何提高藝術水準,而是開什么車住多大房之類云云。這從一個側面闡釋了當代藝術支離破碎的原因。藝術是一件苦差事,唯有吃盡藝術的苦,方能得到其真正的樂趣,其藝術境界才會不斷提升。生活條件的優越無疑為藝術家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是作為一個藝術家,若不能將提升自己的藝術水準放在首要位置,他必然會迷失在這個紛雜的大時代中。
菏澤是他心靈的樂土,在這里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當代的藝術家可以說什么都不缺,唯缺一個“靜”字。于是我想,李同安至今仍眷守著菏澤這座小城,在一定意義上是明智的選擇。祝福菏澤,祝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藝術家們。
李迅,專欄作家,藝術評論家,自由撰稿人。

李同安 芒種時節 68cm×136cm

李同安 菜園小調 68cm×136cm

李同安 明艷圖 45cm×45cm

李同安 白雪香 68cm×136cm

李同安 菜園小調 68cm×136cm

李同安 農家風味 68cm×13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