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王安才
陽光財政照亮烏蒙山區扶貧路
——云南省大關縣助力少數民族貧困群眾精準脫貧紀實
●通訊員王安才
大關縣財政局為貧困村學生送溫暖
為貧困學生發放助學補助
廣袤的烏蒙山區,行政區劃主要跨云南、貴州、四川三省,環境優美秀麗,資源得天獨厚。然而與這里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稟賦極不相稱的是其復雜的貧困現象和較深的貧困程度,據相關資料統計,烏蒙山區貧困發生率高達47%,是全國新一輪扶貧攻堅的六大片區之一。同時,這里也是全國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少數民族人口占地區總人口的20.86%,其中苗族人口逾100萬之多。
財政如何助力少數民族群眾精準扶貧脫貧?近年來,深處烏蒙山區腹地的云南省大關縣搶抓烏蒙山片區扶貧開發重大機遇,牢牢鎖定到2019年實現全縣脫貧摘帽的總目標,精準識別出邊遠貧困少數民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799人,按照“六個精準”和“5+N”的要求,探索運用“六搬五近”易地搬遷方式,動員縣內少數民族搬遷戶代表到集中安置點參觀,為動員搬遷打好基礎;統籌推進重點建設村、美麗鄉村示范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等少數民族區域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加大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培訓;組織56名少數民族代表到貴州省大南山和普洱市柏河村參觀學習,積極打造天星鎮湯家坪和木桿鎮三江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截至目前,全縣脫貧出列1個貧困鄉鎮15個貧困村15469人,其中1個民族村少數民族1882人;動員易地搬遷戶2815戶,建設安置點30個,其中涉及少數民族居住安置點9個;整合項目資金1200萬余元,開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培訓12期500余人次。
財政助力精準扶貧脫貧工作中,在整合資金的基礎上,把大力氣用到點子上,舉全力參與精準扶貧脫貧項目資金管理。保障并積極參與大關全縣脫貧攻堅工作的“保障機制健全”、“編制規劃民族村寨五網通”、“產業促脫貧的抓實”、“保民生政策”等工作的落實。
健全保障機制。全縣脫貧攻堅“掛包幫”、“轉走訪”聯席會議每月聽取全縣民族鄉、民族村專題工作情況匯報,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每年分別聽取兩次少數民族扶貧攻堅工作匯報,協調解決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困難和問題。
編制規劃民族村寨“五網通”。由縣直有關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深入民族村組調研,編制大關縣民族村及村寨脫貧攻堅規劃,計劃到2019年實現153個民族村寨的水、農網、路、廣播、通訊信號全覆蓋,為高寒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精準脫貧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已通水村寨30個,通農網村寨10個,通路村寨21個,廣播、通訊信號實現全覆蓋。
抓實產業促脫貧。圍繞全縣高原特色農業建設要求,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大力發展畜牧、核桃、竹筍、中藥材產業,不斷優化農業供給結構,推進農業產業發展,促進農民脫貧增收。截至目前,全縣共培養農業龍頭企業12個、專業合作社163個、種養大戶981個,逐步建成10萬畝中藥材基地,發展茶葉2.7萬畝。
落實政策保民生。積極推進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扶貧線和低保線,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降低貧困人口就醫費用,提高醫療保險報銷水平;健全臨時救助制度,加大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重度殘疾人生活保障力度;加大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建設投入和師資配備力度,嚴格落實貧困家庭學生減免、補助政策,縮小城鄉、校際辦學差距;對少數民族初高中畢業未能升學的貧困家庭學生,鼓勵引導其到職業技術學校就讀,并對考取二專以上的少數民族貧困學生給予一次性1000元助學補助。
在精準扶貧脫貧及統籌整合的涉農資金使用上,大關縣采取建立脫貧出列村項目庫、涉農部門資金整合項目庫,由縣財政局、涉農資金整合辦公室牽頭,根據項目庫建設情況,制定全縣涉農資金整合方案,報經涉農資金協調領導組審核,縣人民政府批準實施。今年以來,全縣安排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7156.27萬元,用于財政、發改、民宗、交通、林業、水務、農業等部門133個扶貧脫貧項目。目前,全縣脫貧出列1個貧困鄉鎮15個貧困村15469人,其中1個民族村少數民族群眾1882人;動員易地搬遷戶2815戶,建設安置點30個,其中涉及少數民族居住安置點9個;開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培訓12期500余人次。
“基層最知道自己哪兒疼,卻沒法開方抓藥”,專款專用的規定,“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項目和資金“碎片化”使用,制約了精準扶貧措施的發力。為解決這些問題,2017年,云南省大關縣積極探索實踐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新方法,多措并舉規范涉農資金整合,解決涉農資金使用分散、“供需錯配”等問題,助推“三農”發展,確保全縣脫貧攻堅取得成效。截止2017年3月中旬,全縣分兩批安排整合涉農“碎片化”資金27156.27萬元,其中:第一批安排整合資金1690萬元,涉及財政、發改、民宗、交通等部門項目31個;第二批安排整合資金25466.27萬元,涉及交通、林業、水務、農業等部門項目102個。
完善制度保障,做好規劃銜接。堅持一年一編資金整合方案,重點解決“怎么整合”、“整合資金干什么”的問題。由縣扶貧辦按照上級專項資金支持的重點范圍和方向,牽頭收集建立項目庫,審核把關資金整合方案,按方案規定組織實施,保證脫貧攻堅規劃與各專項規劃的有效銜接,用脫貧攻堅規劃統領扶貧工作,讓整合的資金跟著規劃走,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推行公示制度,接受社會監督。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全縣全面堅持推進整合涉農資金使用管理公開公示制度,在政府門戶網站和主要媒體公開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來源、用途和項目建設等情況;實施扶貧項目行政村公示制度,接受社會監督;完善村級公告公示制度,公告公示內容包括項目名稱、資金來源、資金規模、實施地點、建設內容、實施期限、預期目標、項目實施結果、實施單位及責任人、舉報電話等,公示設置在標識醒目的村(社區)服務中心和人口聚集點,公示時間為7天。
為邊遠少數民族貧困戶建檔立卡
待搬遷的貧困戶
養殖大戶養殖的西門達爾肉牛
村寨通路為高寒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精準脫貧打基礎
加大監管力度,構建多元化監管機制。縣政府把納入統籌整合范圍的財政涉農資金作為監管重點。制定出臺《大關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工作方案》和《大關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管理辦法》,按照“誰使用、誰負責,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進行項目管理,項目實施部門建立相應的項目建設和資金管理制度,將責任落實到人。項目主管部門完善相應的項目監管制度,督促項目按時、按質實施,確保整合項目資金效益的發揮,貧困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村委會深度參與涉農資金整合管理監督,在每個貧困村選舉產生3—5名義務監督員,參加村兩委會議,參與項目日常監督和扶貧項目竣工驗收等,構建多元化資金監管機制。
強化績效評價,建立完善考核機制。加強對資金整合使用的績效評價,并將其納入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制定涉農資金整合方案表,將資金來源、項目類別、資金使用對象填表入冊。對資金整合使用進行全程記錄、跟蹤問效、考核驗收,保障資金整合實施項目的責任單位、建設任務、建設規模、建設方式及工作措施、管理制度、績效評價、補助標準、完成時效等清楚明晰、一目了然,形成了將脫貧成效作為衡量整合工作成果的主要標準的規范,對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在資金監管上,該縣對中央、省、市、縣人民政府為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支持農村貧困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安排的專項資金,以及整村推進項目資金、以縣和鄉為單位的片區開發項目資金、安居工程項目資金、易地開發項目資金、互助資金、以工代賑資金、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及其他扶貧項目資金進行重點監督管理。
財政部門根據資金的用途特點和各部門職責分工,分別會同縣扶貧、發改、民宗、人開辦、林業、殘聯等部門對專項扶貧資金進行管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實行縣級報賬制管理,縣財政部門對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采取專戶管理,實行分賬核算;縣財政局收到上級預算指標后,由扶貧項目主管部門報請縣人民政府審核同意,縣財政局和扶貧項目主管部門在5個工作日內向項目實施單位下達資金指標,同時縣財政局將專項扶貧資金撥入財政扶貧資金專戶;縣扶貧項目主管部門和縣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對扶貧資金進行跟蹤問效和監督檢查,確保財政扶貧資金安全合法使用。對已建成的扶貧項目,由縣扶貧項目主管部門組織有關部門、項目所在地鄉鎮、村干部、群眾代表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竣工驗收,對項目建設情況進行總結和績效評價,縣財政對項目實施單位財務資料進行合規性檢查。工程項目驗收后,項目實施單位在一定范圍內將項目工程內容進行公告。
陽光財政助力脫貧摘帽
關注貧困村留守兒童現狀
按照“誰管項目、誰用資金、誰負主責”和“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責任跟著資金走”的原則,建立全過程、全方位、公開透明的扶貧資金監管機制,形成條塊結合、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監管格局,確保項目和資金安全運行。扶貧項目主管部門負責監管項目計劃的落實、項目實施的組織管理、項目建設進度和質量管理、項目竣工驗收和費用支出的審查工作。項目實施單位負責監管按項目計劃進行建設、按設計要求組織施工、按規定使用資金、按時完成工程建設任務、準備報賬材料、提供項目資料、建立會計檔案,對項目實施的質量和真實性負責。縣財政部門負責扶貧資金的報賬監管。縣審計、監察、檢察部門負責違規違紀問題的查處。
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有虛假內容,騙取、套取財政扶貧資金的,由縣財政部門收繳被騙取且已撥付的財政扶貧資金,并按《會計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相關規定對有關單位、責任人進行處理處罰,涉及違法的按程序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巍巍烏蒙山,悠悠民族情。在烏蒙山片區的扶貧攻堅過程中,云南大關財政用實際行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推動著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本欄目責任編輯:范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