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慶峰
“補腦”保健品純屬忽悠
文/王慶峰
▲新華社朱旭東攝
每到高考沖刺階段,保健食品就進入熱銷期。對此,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出消費提示:家長和考生不可迷信所謂“補腦”產品,截至目前,我國現有27類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中沒有“補腦”的功能,市面上這類保健食品存在誤導消費者的行為。
調查表明,青少年保健品在整個保健品行業中的占比不大,但依然規模可觀,它的特點就是利潤率高、需求量大,家長們大都舍得花錢試一試。至于所說的功能有沒有效,多達48%的受訪者說“不知道”,但仍然有為數不少的學生愿意使用,原因只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正沖著“花錢買安心”這份心理,許多商家才紛紛打起了保健品的小算盤。而“高考保健品”還有一個特點即通常是一錘子買賣,這決定了誰的推銷技巧好,誰就可以賣得好,所以虛假廣告漫天飛就不難理解了。
“產品做得好,不如廣告做得妙。”從以往經驗來看,有保健品以明星代言為依托,有保健品企業四處投放洗腦式廣告,他們往往比的是誰更朗朗上口,誰更有大眾知名度。產品質量幾何,大眾反而常常一頭霧水。保健品這種以廣告作為重心的做法,一不留神就會導向虛假、夸張廣告。有鑒于此,有關部門曾專門發布《保健食品廣告審查暫行規定》等,然而仍有很多企業打擦邊球,甚至無視相關法規。
保健品行業變成“廣告行業”本質上是由保健品的性質決定的。保健品是什么?是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不是藥品。但在全部27類保健功能中,有關效果的描述卻相當含糊。比如“促進消化”,究竟促進消化到什么程度?27項功能中確實沒有“補腦”一說,但是卻有“輔助改善記憶力”“增強免疫力”之說,那“輔助改善記憶力”算不算“補腦”呢?
曾有業內人士稱保健品行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原因就在于保健品行業在功能說不清道不明之外,更在于它賣的是預期。當然,這并非說保健品完全無用,現代科學已證明,一些保健食品中的微量元素、維生素等都對調節人體機能有重要作用。但正是保健品的某些自身特點才使得在正規廠商之外,出現了大量中小企業干擾市場,它們往往弄虛作假、嘩眾取寵,夸張形容保健品的各類功能,以迎合特定人群的心理預期,毀壞了行業聲譽。
當前,盡管相關廣告審查層出不窮,管理部門發出各類溫馨提示,但都屬于一種事后糾錯機制。保健品行業成為“廣告行業”跟它自身的特點緊密相關,只有在相關功能描述里,用更科學的方法、更標準的度量代替語義含糊的描述,才能引導保健品行業找準廣告營銷的重點,繼而引導行業把注意力放在產品本身上。(據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