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逐利下,“共享+”如何兩全其美
▲行人在共享洗衣機前駐足觀看(新華社丁汀攝)
在北京國貿這樣的熱點區域,早高峰時平均每10秒鐘就有一輛共享單車被騎走。從共享單車到共享汽車,再到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停車位,這串“共享+”的名單還在不斷延伸。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共享”以極高的熱度融入國人的生活。
有報告顯示,6億國人加入了共享經濟的大潮,這意味著每兩個人中就有近一個人正在享受共享經濟的“紅利”。但與此同時,共享經濟的安全性、資源浪費等問題也在不斷遭到質疑。共享行業如何規范?創新與風險如何平衡?
近日,杭州的市民們點開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平臺就能發現,該平臺已經開通了充電寶、雨傘、玩具等多項借還功能。
點擊雨傘菜單,馬上就可以在地圖上尋找附近的借還點,到借還點掃碼即可借傘。比如在杭州市的賓虹路和八一南街上,就分布有多個雨傘借還點。按照規則,芝麻分600分以上的用戶可以免押金借傘,至于租金,根據借還點不同,目前有的直接免租金,有的規定7天之內歸還零租金。
芝麻信用平臺還推出了共享手機、電腦等數碼設備,芝麻分600分以上的用戶可以租借手機、電腦等產品。iPhone6的租金每月只要100元左右,iPhone7的租金每月也只要200多元,按照手機的新舊程度,租金會有所區別。
在上海等地的高校校園里,還出現了共享洗衣機。大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信公眾號,查看本地空余機位,一鍵下單、手機支付,待衣物洗好則會立即收到取件提示。
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普及和網絡金融的發展,拉動著共享市場的快速增長。而這種新興經濟模式也頻頻受到資本青睞。
資本新寵共享充電寶在短短40天時間內獲得11筆融資,融資金額約12億元人民幣,介入機構30余家。有的共享項目則是“兵馬不動,糧草先行”。日前共享雨傘項目“春筍”宣布獲得500萬元天使輪融資,于6月在北京和上海鋪設首批10萬件產品。
多位投資人表示,許多細分領域仍有未被發掘的閑置資源,如果這些項目具有高頻次、需求普遍的特點,就容易獲得資本的青睞。
“共享”背后的經濟效益亦十分可觀。
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6億人;分享經濟的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6000萬人。報告預測,未來幾年分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分享經濟交易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
李克強總理曾表示,共享經濟不僅是在做加法,更是在做乘法。它有效降低了創業創新的門檻,實現了閑置資源的充分利用,形成了新的增長點,為經濟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
共享經濟相對傳統的資源匹配模式有了質的飛躍。在這樣的飛躍中,作為全新業態的共享經濟在資本的裹挾中快速生長著。而互聯網時代商家、平臺和消費者所在地的分離,新業態監管“無據可依”以及誠信體系尚待建立的客觀現狀也給這一行業的凈化和監管帶來了新的難度。
“上海的無樁共享自行車投放總量達45萬輛,有樁共享自行車有8萬輛,城市的承載力已經接近飽和。”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總工程師徐道行說,截至今年2月,上海已有超過30家企業開展共享單車業務,注冊用戶超過450萬,還有企業打算前來“搶灘”,“未來一旦平臺倒下,誰來收尾就將成為一個問題。”
商家、平臺、消費者都不在一個地方,消費卻依然可以實現,這是互聯網經濟的魅力,但也給消費維權和監管帶來了種種難題。
以互聯網民宿行業為例,互聯網民宿企業對資源的審核很多時候僅僅是基于房東上傳的內飾照片等,對其是否具有營業資質、消防條件如何、實際的地址和交通便利程度等問題均沒有深入核查。
▲共享雨傘亮相上海(圖/東方網)
此外,誠信體系的缺失也是共享經濟企業面臨的一大共性問題。共享單車被上鎖、二維碼和車架號被刮壞、藏進綠化帶和自家車棚,甚至還有網民直播將共享單車扔進河里……共享資源遭遇惡意損毀后常常面臨難以追責的局面。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副秘書長寧海說,對1300名消費者進行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消費者認為共享單車值得推廣;從民宿的體察結果來看,也有高達67.5%的體察者喜歡民宿的個性化特色,這說明消費者對共享經濟是非常歡迎的。“企業應在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方面下功夫。”
“隨著上海的共享單車市場進入了飽和時代,企業如何更好地服務、政府如何精準監管將成為市場新的主題。”徐道行說,上海多部門接下來一段時間還將推進停車位“電子地圖”建設,避免共享單車“泛濫”給周邊居民帶來困擾。
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曾表示:“解決好共享單車發展當中的問題,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門要主動作為、超前謀劃、創造條件、加強監管,推動新的事物能夠更好地發展;二是運營企業要遵守城市的有關規定,遵循市場規則,承擔管理責任,特別是做好線下服務,守誠信,提升服務水平;三是使用者也要增強文明意識、遵守交通法規、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共享單車的運行秩序。”
政府、企業與用戶共同發力,這一思路也適用于更多共享產品,共享經濟呼吁著社會治理的新思路。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新紅指出,新興業態變化快,靠審批解決新問題肯定不行。如今供給方和平臺方掌握更多基礎信息,要從政府監管走向協同監管。(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