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宇
2016年5月里的一天,我去哈爾濱香坊清真寺,看見人們正在傳遞并談論著一枚紀念章。紀念章是一位白衣老人的,湊近一看,原來是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紀念章(圖①)。老人叫高井崑,九十歲了,慈祥和藹,說話帶著濃郁的河北口音。征得老人同意,我拍下了這枚紀念章并和老人約定,下周和他聊聊天。
圖②中的小伙子就是高井崑。高井崑1926年出生在河北省滄州西北邊的史莊子,在家排行老二,家里祖祖輩輩都是農民。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國,燒殺掠搶,橫行霸道。這時,在河北省河間縣有一支自發的抗日隊伍,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回民支隊。回民支隊與鬼子周旋在冀中平原一帶。1944年的一天,爹娘對高井崑說,“老二啊,咱家窮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要不你去參加回民支隊吧。你念了三年私塾,認識字,到隊伍里錯不了,多殺幾個小鬼子,也算保家衛國了!”就這樣他參加了回民支隊,那一年他十八歲。從那時起他就跟著回民支隊打鬼子,后來又參加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
圖④是解放戰爭中,在西北打完了晉中戰役,高井崑(左)和戰友的合影。宋文發(右)是晉察冀十三縱隊三師七旅一○九團偵察小隊的戰友,后轉業到四川。中間的戰友姓張,名字記不起來了,當時被挑選到了空軍,后來失去聯系。
攻下太原之后,接著就是咸陽阻擊戰。高井崑描述咸陽阻擊戰打了八天七夜,我軍三十七旅開往秦嶺山打國民黨第一軍,在秦嶺山中打了一個多月,后撤回山區休整。這時候迎來了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十三縱隊三十七旅改為六十一軍一八一師五四一團。團以上的編制都發了八一軍旗,戴上了五角星的八一帽徽,并召開了授旗大會,又發放了排長和連長的全軍統一的紅白色戰斗聯絡旗。“我們比過年都高興,是正規軍了,我們今后可以大兵團作戰,向大西南進軍解放全中國了!”說到改制,老人略略抬高音量,從他的語氣里我都能感受到他的自豪。
圖⑤是高井崑(左)在四川剿匪時與戰友宋文發(右)、史春玉(中)在南充軍區保衛干部培訓班培訓時的合影。史春玉后來調到新疆軍事院校任政委。
1949年12月華北兵團六十一軍挺進大西北,經漢中過秦嶺爬巴山,晝夜不停地進擊國民黨第一軍,解放了川北。國民黨的殘余部隊與當地的土匪不斷偷襲騷擾百姓,軍隊奉命到潼南安岳縣剿匪,高井崑所在團改為剿匪獨立師,營改為獨立團,負責三個縣的剿匪任務,他們被分配到離安岳縣城六十里的地方建立區政府。這里沒有地方干部,高井崑就當區長兼剿匪隊長。
在解放戰爭中,高井崑印象最深的戰役是攻打太原城。 “1949年4月24日早上四點,東北野戰軍炮兵師千門大炮齊轟太原大東門,炮火連天,地動山搖。信號彈升空,我帶領突擊班沖向突破口,兩名戰友登城時犧牲,我第一個跳下城墻,跳下后才發現二十多個敵人正向突破口撲來,距離我就十五米左右。我連續投出五顆手榴彈,戰友用沖鋒槍射擊,我們打死了一片敵人,剩下幾個跑回暗堡。敵人不甘心,又出動五十多人進行第二次反撲,激戰了二十多分鐘,敵人尸橫遍地,只有少數逃回了暗堡……”最后,高井崑他們炸掉了暗堡,奪得了突破口,確保了主力部隊安全進城……而高井崑的突擊班里,十八名戰友只剩下三名。攻打太原城,高井崑榮立了一等功,受到徐向前司令員的親切接見。圖③中這張已經發黃,但是保存完好的紙張,就是高井崑當年攻打太原時的立功獎狀。因為在這次戰斗中表現突出,高井崑火線入黨,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回國后,在佳木斯的兵營治療休養了一段時間,高井崑轉業到了長春的兵營等待分配工作。圖⑦這張照片上我們可以醒目地看到刻印著“十年革命史,44-54.2.15”幾個字,高井崑胸前一排排勛章,正是高井崑從參加回民支隊到抗美援朝戎馬生涯十余載的最好記錄。
“戰爭這么殘酷,你怕嗎?”我問高井崑老人。
“啥叫怕啊!都是你死我活的事,想不起來怕。抗日戰爭,大布村突圍時,我才十八歲,那次我們犧牲了三名同志,要不是班長機靈,把我一把拽到破船底下,我早被迎面過來的鬼子打死了。在后牛屯打鬼子,班里的小李過來對我說,你休息一下讓我來打幾個敵人。我把槍交給他,想去一邊抽口煙。誰知,煙還沒點著呢,他還在瞄準,一顆子彈從槍眼里打了進來,小李當時就犧牲了。他比我小,和我是老鄉,關系近著呢。跟他們比起來,我現在能活著,就是幸運的。現在,方方面面都對我這么好,我不做好事做善事能行嗎?”
“那你做過什么好事?”我接著問。
高井崑笑了,沒有回答我。
1954年,高井崑轉業到了哈爾濱(圖⑧),并把家安在了這里,一直生活到現在。老人先后在哈爾濱市市話局做保衛干事工作,后在省郵電管理局負責供應工作,直至離休在省移動通信公司享受副處級待遇。
1951年,高井崑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戰爭殘酷,高井崑親歷彈盡糧絕、血流成河、尸堆成山的一次次戰役。在回憶中,高井崑動情地講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第五次戰役后,我們撤退回漢江北岸,大橋被敵機炸翻,有些戰士落水,被水沖走,就要被淹沒時,他們都高呼:祖國萬歲!毛主席萬歲!看到戰士受傷、犧牲,我急啊,迂回到一名被敵機炸斷雙腿的戰士跟前,想去救他。可是當時我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哪有力氣救起受重傷的戰友呢。這位戰士為了不被俘虜,向我大喊:給我補一槍吧!”說到這兒,高井崑語氣低下去,然后就是長時間的沉默。
1953年,在朝鮮戰場上,高井崑的頭部中了榴彈片,昏迷不醒,被送回國到佳木斯的戰地醫院接受治療。圖⑥是高井崑(右)回國時與戰友的合影。那時的醫療水平落后,只是保住了一條性命,至今高井崑頭部還遺留著敵人的彈片。國家給高井崑定為三等乙級傷殘軍人,一直給他發放撫恤金。
1955年,高井崑在長春的一個老鄉家里認識了他的愛人,老鄉有意撮合,最終兩人結成伴侶。圖⑨中這個和高井崑合影的梳著兩條大辮子,十分清秀的女子就是高井崑的愛人。
高井崑的愛人回憶說,當時高井崑轉業什么都沒有,只有一床被子一條褥子,落戶在哈爾濱道外一間六平方米的小屋里,根本沒有像樣的婚禮,兩人就是登記之后把各自的行李搬到一塊就算結婚了。
文革期間高井崑沒能幸免,被造反派當作反革命分子揪斗,說高井崑火線入黨是假的。愛人當時就找到革委會主任,據理力爭,并在醫院給高井崑開了個病假條把他保護了起來。后來經內查外調才給高井崑平了反。
高井崑因為工作的關系,又要常常出差,家里的重任就由他的愛人一個人來承擔。但愛人從無怨言。
“無論是上班的時候,還是離休后,單位領導、同事都對我挺重視,挺尊敬的。尤其是離休后,逢年過節,他們都會來看望我。這是離休后單位組織療養,離休辦的領導和我合影(圖⑩)。本來,我說我們都站著拍,可是,他倆非說不行,必須得我坐著,他們站著。你看,照片出來就是這樣的。”高井崑把照片指給我看。
2015年歡慶開齋節,圖11中每個人都笑得很開心,原來老伴無意間發現高井崑的一顆扣子沒扣好,上前幫他扣好扣子 。楊少華主任說:“老人一向關心別人,只要聽說誰需要幫助,他都一馬當先,自己平時省吃儉用,對生活要求極低,可幫助貧困群體時他從來不含糊,因為老人自己從來不提此事,所以這些年他資助的錢物無法具體統計,但肯定過萬了。
兩位老人一向生活簡樸、低調。金婚慶典,女兒本想給他們操辦一下,但他們堅決不同意,最后在女兒的勸說下,只是同意到影樓拍張合影。這一天,在女兒的陪伴下,他們高興地穿上新衣服,挽著手臂,讓攝影師記錄下這幸福的時刻(圖13) 。
老兩口相濡以沫五十二載,平常夫妻之間不會有什么甜言蜜語,但是,在生活中他們互相陪伴,互相照顧。據高井崑女兒回憶,在她小的時候,父親母親的工資非常少,父親既要照顧河北老家的父母兄弟姐妹,又要照顧長春的岳父岳母,家里生活非常困難。“父親上班帶的飯盒里從來都只有一個玉米面大餅子,沒有菜。母親心疼父親,總會在父親的飯盒里偷偷塞一小包白糖,讓他就著大餅子吃。那時,白糖也是稀罕物,每次只能帶極少的一點。”女兒笑著補充說,“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我也太想吃那糖了,但是,那時候母親跟我說過好幾次,父親最辛苦,父親的糖我不能吃。”
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這是舉國歡慶的節日,又恰逢老夫妻金婚紀念日,高井崑老人高興地把戰爭時期榮立的軍功章都掛在了胸前(圖12),讓女兒拍照留念。
圖14這張全家福是 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時,高井崑與老伴金婚紀念之日照的。高井崑的妹妹(右一)、侄子(后排左二、左三)、外甥(后排右一)和侄孫子(高井崑懷里的孩子)都從河北老家趕來,一起慶賀這兩個重要的日子。
高井崑的女兒回憶,爺爺奶奶一直生活在河北,在她五六歲的時候,爺爺就去世了。奶奶眷戀老家,但有時想他們了,也會來哈爾濱住一陣子。奶奶來了就幫母親帶孩子,而母親也把奶奶照顧得非常好。如果奶奶不來,父親也經常回河北老家看望親人。尤其是退休后,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去。父親有五個兄弟姐妹,過去都生活在農村,家境貧窮。以前父親每月的工資都要分出一部分寄回河北老家,而每次回老家,父親都是大包小裹地帶回去。家里的兄弟姐妹也都感念父親的幫助,每到秋季,他們總要給父親寄來著名的滄州小棗,而且寄的一定是他們精心挑選出來的最好的棗。有時,他們也寄來老家的香油、麻醬,如果叔叔伯伯來哈爾濱看望父親,他們一定都要背一袋子老家的地瓜,因為他們知道父親最愛吃家鄉的地瓜,愛喝地瓜粥。
高井崑晚年過著幸福的生活。妻賢子孝,四世同堂。九十歲的高井崑,每天都要提筆寫一些東西,他把戰爭經歷寫成了回憶錄,并裝訂成冊(圖15),送給子女。高井崑的女兒說,“父親常給我們講戰斗故事,小時候,大院里的小孩都聽過父親的故事。現在他也給外孫女和她的同學、朋友講。他一直要求我們要節儉,要勤快,要幫助別人,要不忘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