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芬
隔壁鄰居家又傳來孩子哭、大人叫,全家一起忙躥跳的聲音,我已經習以為常了。因為買玩具,孩子會挨揍,可家長邊打邊買,孩子挨了揍還是如愿以償了;因為吃飯不洗手,孩子會挨揍;因為作業沒完成,孩子會挨揍……我心疼孩子,建議鄰居換種方式對孩子,可鄰居說:“你沒攤上這樣的孩子,一點兒也不聽話……”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開誠布公的溝通,有措辭嚴厲的批評,有循循善誘的說教,甚至有拳打腳踢……教育方式有很多種,不管哪種,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樣,有的一說就通,有的油鹽不進,這可難壞了父母,于是棍棒相向,效果也不好。
對于孩子來講,大道理他們可能真的聽不懂,不如我們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年齡特點來做一些切實有效的工作,最終達到以理服人,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對待調皮的孩子,家長可以用以下的方法講道理。
打比方 兒子在一年級的第一學期,學習跟不上,我對兒子說:“兒子,他們都搶跑了,你是遵守規則的好孩子,發令之后,才能起跑……”我的意思是,好多小朋友都上過幼小銜接班,或者父母在家教過孩子,我把他們提前學的行為比作搶跑,而兒子上學后跟著老師學習是一種遵循教育規律的正確行為。兒子聽了我的話后,沒了壓力,輕裝上陣,學習成績很快趕上了其他同學。
講故事 在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比如說,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家長可以講個喜羊羊或者奧特曼之類的故事,孩子容易接受。有一次,兒子生病需要吃藥,可他怎么也不吃。我說,這些藥里面有一些很厲害的東西,你吃了后,健康特工隊會保護你的,你就不疼不發燒了。兒子聽后乖乖地把藥吃了。
畫畫 愛畫畫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我們可以借助畫畫來和孩子溝通。有一次,一個小朋友在我們家畫畫,他畫的是爸爸媽媽和自己,爸爸手里拿著一個杯子,我問他:“這是什么?”孩子天真地說,這是酒杯。我知道了,孩子的爸爸愛喝酒。孩子的畫可以告訴我們他們的內心世界,不然怎么會有繪畫心理治療呢?
約伙伴 兒子兩三歲時不愛理發,有一次,我帶孩子去理發,在小區里見到一個小朋友和媽媽,媽媽也在勸孩子理發。于是,我們兩位媽媽約著一起理發,看哪位小朋友表現得好。沒想到,這樣一來,孩子不僅不哭不鬧,還非常配合。對于上學的孩子也是,可以約著小伙伴一起看書、學習,既鍛煉了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又完成了作業。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自己學習的榜樣,假如父母表里不一,言行相悖,就會給孩子認識和情感造成障礙,甚至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長在講道理的同時,無論大事小事,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一定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做的,家長要堅決不做。“家教無小事”,任何細小的事情,只要賦予教育意義就不再是小事了。家長的示范對孩子肯定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總之,孩子的道德觀念、行為習慣問題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父母應該多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和產生根源,多動腦子想辦法,在愛的前提下,理直氣壯地、辯證地去講能使孩子信服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