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亮
生態島的建設,是以“島域”為尺度的生態區建設。從上海崇明島的實際情況來看,它具有一般島嶼生態系統的特征,也面臨許多島嶼生態系統的共性問題,比如地理上的孤立性、人口和資源的有限性、資源和信息的依賴性、環境承載的脆弱性等。國內外的生態島建設從立法、產業結構調整和鼓勵公眾參與等方面進行了不懈努力,值得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借鑒。
海南島:生態建設與經濟特區建設相融合
基本情況: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面積3.3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萬,森林覆蓋率達51%,其中一半面積為熱帶天然林。環島海岸線總長1528公里,沿海有不同類型濱海風光特色的景點,具有發展農業和旅游業的先天優勢。
具體實踐:自1988年海南島建省以來,其生態區域建設經歷了三大階段。第一階段(1988~1998年)為生態環境快速衰退階段。該階段內,由于對環境保護工作不夠重視,部分地區出現了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的行為,環境保護面臨嚴峻形勢。第二階段(1999~2004年)為生態環境修復階段。該階段內,海南省政府提出“生態立省”的戰略。1999年通過的《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成為生態省建設的指導綱領。實施措施主要集中在環境、資源、經濟、社會四個方面。第三階段(2005年至今)為生態區域發展階段。2005年,海南省在原有綱要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提出了《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05年修編)》,明確提出建設生態區域,要建設生態安全保障體系、環境質量保障體系、資源可持續利用體系、生態經濟體系、人居生態體系、人口生態體系、生態文化體系、能力保障體系八大體系,使海南省生態區域建設走上了良性的發展軌道。
經驗啟示:海南島的生態建設與經濟特區建設相融合,把特區觀念、特區政策、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獲得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及其修編稿貫穿始終,作為行動綱領,保證了生態建設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成為海南島生態區域建設目標的重要保障。
廈門鼓浪嶼:
三部新法規助推生態旅游島嶼整治提升
基本情況:鼓浪嶼目前是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下轄的一個街道,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鼓浪嶼街道短小,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筑物被完好地匯集、保留,是著名的風景區。除環島電動車外不允許機動車輛上島,因此氣氛幽靜。
具體實踐:2000年,廈門市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為加強島上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2013年,福建省加大生態旅游項目建設,重點推動鼓浪嶼等5個島嶼創建生態旅游島嶼。隨后,三部與鼓浪嶼密切相關的法規——《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實施細則》《廈門市鼓浪嶼建設活動管理辦法》和《廈門市鼓浪嶼家庭旅館管理辦法》在2015年相繼出臺。三部法規立足鼓浪嶼的發展需求,補足此前法規的“短板”,為鼓浪嶼整治提升持續邁向“常”與“長”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
經驗啟示:鼓浪嶼創建生態旅游島嶼的相關立法值得借鑒的地方包括:一是島上建筑活動統一審批。鼓浪嶼上的建設活動實行統一受理、統一前置審批、統一監督檢查、對違法行為統一處罰的管理制度。二是“無主”建筑不再沒人管。針對歷史風貌建筑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現象,鼓浪嶼將需要修繕的房屋坐落及現狀圖、修繕范圍及事項進行公示,公示期滿,若無所有權人、占用人、承租人出現負責修繕的話,則由鼓浪嶼風景區管理機構負責修繕。三是委托代管可獲豐厚獎勵。鼓浪嶼提出“委托代管”的概念,即歷史風貌建筑所有權人自愿將其實際使用的歷史風貌建筑委托鼓浪嶼風景區管理機構代管,并簽訂具有一定年限的委托代管協議,將根據建筑的估價給予房主高額獎勵。
美國紐約長島:因勢利導,綜合發展
基本情況:長島位于紐約州東南,西越1000米左右寬的東河與紐約市曼哈頓和布朗克斯相連,總面積36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670萬。長島有比鄰美國最大城市——紐約的優勢,現已成為紐約市連綿區的外延部分,并成為美國經濟發達、交通便捷、人口稠密、文教科技先進、旅游業興旺、人口密集的富裕地區。
具體實踐:長島之所以能迅速發展,關鍵在于以下三點。一是建設便捷的交通基礎設施,打破封閉。歷史上,長島和曼哈頓島只有一水之隔,但東河一度曾是開發長島的重要障礙。1830年建成的綠港鐵路和1883年建成的布魯克林大橋對長島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現在長島與曼哈頓之間修建了近10座大橋,擁有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美國最大的機場)以及瓜迪亞機場,島內的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也非常發達,已成為海陸空交通均十分發達的地區。二是促進主導產業多樣化,合理布局。由于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富人們紛紛到長島北岸安家置業,高端房地產業成為長島的支柱產業。除此之外,北岸還發展了度假旅游業,帶動當地經濟增長之外,對生態環境影響甚小,利于生態島建設。長島西部以航空航天、電氣電子等現代化的高科技產業為主導產業。長島中東部保留郊區農業特色,蔬菜栽培、家禽飼養和捕魚業都很發達。部分村落開發了旅游業,不少都已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三是保護生態環境,響應國策。美國1965年通過固體廢棄物處理法,1969年制定首部聯邦環境成文法——國家環境政策法,鼓勵對資源的再生利用和對環境的積極保護。這些法律在長島均得到很好地執行。另外長島擁有大量從事環保工作的非政府組織。其中較為知名的是成立于1967年的環境保護基金(EDF),該基金活躍于法庭、監察聽證會和管制訴訟的政府論壇,憑借經濟、科學和法律上的技能優勢高效處理環境問題,深化了長島的環境保護意識。
經驗啟示:長島建立了發達的科研教育系統使居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區域,為發展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高素質的人口本身的環境保護意識非常強,也利于生態環境保護行動地開展。崇明島具有像長島一樣優越的地理位置,因此在如何利用毗鄰區域中心區位優勢來發展自身經濟方面,可以學習長島模式。但崇明島主要以農業人口為主,人口的文化素質和環境意識還有待提高。
日本宮古島:
建設智慧城市 打造低碳生態島
基本情況:日本沖繩縣宮古島市位于沖繩主島西南方約300公里處,由六個島嶼組成,宮古島是其中最大的一個,約占總面積的80%。這些亞熱帶氣候的島嶼被翠綠色的大海及珊瑚礁所包圍,每年約有40萬的游客前去觀光旅游。
具體實踐:宮古島市于2008年發布了環境保護和產業振興兩手并進的“生態島宮古島宣言”。為解決離島特有的能源問題、構筑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社會系統,宮古島在有效利用自然優勢及信息通信技術的基礎上采取了各種措施和對策。一是挑戰能源地產地消。宮古島于2010年開始啟動“宮古島百萬瓦級太陽能實證研究”,為全球首個利用實際系統進行的可再生能源驗證實驗。二是通過電力消耗“可視化”實現節能。通過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讓電力使用方法一目了然,試圖喚起電力消費單位的節能意識。三是充分利用甘蔗。宮古島市充分利用島上主要農作物甘蔗發展生物乙醇產業。生物乙醇制造過程中產生的蒸餾殘渣液與發酵殘渣酵母營養豐富,可以當作農業有機肥利用。四是致力于普及電動汽車。宮古島市提出電動汽車比例于2020年前達到20%、2030年前達到40%的目標,大力推進公務用車、出租車及觀光旅游車等的電動化并廣泛安裝充電設備。五是推進生態旅游。宮古島市為進一步提升旅游業活力,將整個島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公園”,提出了生態旅游的概念。
經驗啟示:由于崇明島相對面積較小,且區域自成系統,社會實驗計劃易于管理,可被視作是可再生能源技術、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生物能源的理想試驗場地。可在崇明島區域內大力推進智慧城市的相關建設實驗,再向全市范圍進行推廣。
馬耳他:教育先行 推進生態海島建設
基本情況: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部海域,有“地中海心臟”之稱,由馬耳他島、戈佐、科米諾、科米諾托和菲爾夫拉島5個小島組成。
具體實踐:由于海島資源相對匱乏,馬耳他政府建立了一項約束性目標:力爭在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到主要能源消耗的10%,并將能源效率提升20%。為實現目標,馬耳他政府針對戈佐島設立了一個專項工程——生態戈佐工程,旨在推進生態海島建設,使戈佐島變成生態島。作為該專項的一部分,馬耳他政府戈佐部委托馬耳他大學可持續能源研究所,實施了一項名為“減少與節約”的教育活動。“減少與節約”教育活動不僅是單向的宣傳與推廣,還是一項系統性、分階段的活動。該活動共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公開招募階段,要求招募的教員必須有科學、工程、建筑等領域教育背景。第二階段為培訓階段,要求教員必須參加超過40小時的互動培訓。第三階段為口試階段,測試教員的應變能力。第四階段為家庭訪談階段,針對戈佐島的家庭情況,由招募來的教員開展家庭訪談。“減少與節約”教育活動耗時12個月,共完成9000多個家庭的訪談,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推動了當地生態海島建設發展。
經驗啟示:我市在落實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工程時,除加強財政投資外,也應把對崇明島居民的培訓與調查納入進來,以實現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作者系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