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加強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實現全口徑預算審查監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市級預算審查監督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已經不能滿足預算審查監督新要求,有必要依照新預算法的要求,對現行工作實踐進行總結,同時進行制度創新,制定全市性的預算審查監督條例,進一步推進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
對接上位法
《上海市市級預算審查監督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于2001年8月20日,經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規定實施十五年來,在加強我市市級預算審查監督,強化預算約束,規范政府預算行為、提高財政資金績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進程逐步加快,國家有關預算審查監督的上位法發生了很大變化,規定在諸多方面已不適應上位法的要求。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頒布實施,進一步規范了各級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其中,第三章對人大常委會審查和批準財政決算、聽取和審議預算執行情況報告作了具體規定。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以下簡稱新預算法)較前有大幅度修改,原法79條,新法增加到了101條,修改內容達79處。新預算法在立法宗旨、預決算原則等方面有重大突破,針對全口徑預決算、地方政府債務、預算公開等作出諸多創新規定,尤其是在加強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方面,在總結近年來各級人大對預算審查監督的經驗基礎上,作出了諸多更加細化的規定,如完善人大預算初步審查制度、明確人大對預決算草案的重點審查內容、發揮人大代表和社會公眾在預算審查監督中的作用等。
規定已經不能適應監督法、新預算法的要求,新預算法也要求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法,可以制定有關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或者地方性法規。因此,上海依照上位法的規定,制定了《上海市預算審查監督條例》,以完善預算審查監督的制度規范,保持法制的統一。
回應社會關切
黨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加強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實現全口徑預算審查監督提出了明確要求。按照全口徑的要求,人大預算審查監督范圍已拓展到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四本預算,審查監督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此外,隨著上海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民群眾的權利意識進一步增強,對人大監督審查預算的要求不斷提高,對預算的監督審查日益受到公眾關注,希望人大在加強預算審查監督、監督政府管好國家“錢袋子”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人大代表的履職意識也越來越強,尤其對政府預算編制的范圍、預算資金使用的狀況和效果越來越關注。
以上都對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通過制定《上海市預算審查監督條例》,將新預算法的相關規定,結合本市的實際,進一步細化,以指引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主動適應當前預算審查監督的新形勢,不斷改進預算審查監督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審查監督能力,充分發揮人大審查監督的作用。
引領制度改革
2014年,為配合預算法的修改,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要求改進預算管理,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在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基礎上,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加強預算審查監督,建立現代公共財政制度,以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上海原有的規定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求,表現在:從立法宗旨來說,規定已經無法完全順應現代財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從規范內容看,近年來中央推進的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若干重點內容,如規范政府債務管理、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建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等,在規定中均未涉及。因此,迫切需要通過制定《上海市預算審查監督條例》,對本市預算管理改革加以規范、引領、保障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