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海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擴大)(“小人代會”)前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等常委會領導連續召開多場座談會,會見市人大代表,聽取他們對“一府兩院”半年工作的意見建議。本文對代表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進行了梳理,以饗讀者。
一、加快推進科創中心建設
(一)加強新技術新產業建設。有代表指出,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產業創新方面仍有待加強。科創中心建設要重視產業結構的合理設置,在產業和技術上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
(二)采取相應措施吸引人才。有代表指出,上海的高房價和技術收入的個人所得稅過高是阻礙人才進入上海的兩大障礙。要消除這兩大障礙,一要多建廉租房、人才公寓,讓各類人才申請入住。二要適當調整技術人才的個人所得稅。科技成果的轉化是一個長時間的努力過程,技術收入與工資不能用同樣的個稅標準。
(三)創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氛圍。有代表指出,要加強上海的法治化、便利化、智能化、國際化建設,為各類人才在滬工作與生活創造良好氛圍。上海在負面清單方面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還需加強立法工作。政府服務的便利化和智能化做得較好,但國際化較欠缺,建議上海在國際規則方面加強與國外的對接,提高上海的吸引力,同時建立有針對性的激勵政策,幫助各類人才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實際困難。
(四)建立功能性技術轉換平臺。有代表指出,要建立功能性技術轉換平臺服務于科創中心的建設。功能性技術轉換平臺要按照科創中心建設的總體框架內容定位來設計,必須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在國內有領先的技術優勢。這個平臺不是某一個單位的技術平臺,而是能達到國家水平層面的技術轉換平臺,具有國際性、開放性特點,有網絡協同運作,對高端人才有吸引力。
二、繼續保障老年人權益
(一)加強老年人保健品市場的監管。有代表反映,一些銷售人員進社區宣傳、夸大保健品的功效,吸引老年人大量購買保健品。建議從立法層面出發,打擊騙取老年人高額消費的行為,同時希望監管部門進社區向老年人宣傳健康知識,讓老年人對保健品有正確的認識。
(二)破解老年人打車難題。有代表指出,街上很多出租車被網上預定了,老年人在街邊招手很難打到出租車;醫院門口出租車停放點規定出租車上下客時間為三分鐘,一些來看病的老人三分鐘內來不及上下車,建議醫院門口的出租車上下客時間能延長兩分鐘。
(三)解決老年人居住區安裝電梯難。有代表反映,老年人年紀大了爬樓不方便,但一些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公房想裝電梯不容易,希望這個問題能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
(四)繼續推進養老統籌工作。有代表指出,政府為老人做了很多事,如建立老年人照顧管理信息系統,為老年人營造良好的晚年生活環境,但政策還未全面實行,仍需繼續推進。
三、加強教育領域的管理
(一)公辦學校
1、公辦學校師資不足。有代表指出,隨著二胎政策的實施,幼兒園、小學的需求量非常大,公辦學校應提前做好準備。目前公辦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同時教師隊伍還存在人才流失現象,一些優秀教師被民辦學校或培訓機構挖走,令本就師資不足的公辦學校雪上加霜。
2、學生負擔沒有減輕。有代表反映,公辦學校嚴格實行減負教育,但學生放學后被家長送進校外的培訓機構或民辦學校補課,學生負擔依然很重。
3、校際資源不均衡。有代表指出,公辦學校的一些老校舍陳舊,需進行修繕。在學校集團化過程中,由于各學校的法人代表不同,各學校在整合資源的實際操作上進展緩慢。
4、政策的落實存在短板。有代表反映,一些政策非常好,但到了基層實施有難度,建議政策出臺前進行調研和試點。
(二)民辦學校和各類培訓機構
1、民辦學校和培訓機構需要加強監管。有代表反映,部分民辦學校和培訓機構辦學資質不達標,需要監管部門加強管理。
2、部分民辦學校的教學與素質教育背離。有代表指出,民辦學校招生選擇性很大,許多家長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往民辦學校,原因是民辦學校設置的課程偏難偏深,相當于在進行提前學習、超綱學習與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背離,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四、持續實行垃圾分類政策
(一)制定配套政策。有代表建議,應盡早構建相關的政策體系,加快制定各項配套的政策法規,從法律政策層面加強垃圾分類各個環節的監督和管理。
(二)加大宣傳力度。有代表提出,政府應通過媒體宣傳,讓市民了解垃圾分類的目的,從而增強垃圾分類的自覺性。通過宣傳,市民能夠了解垃圾分類的常識,如哪些屬于有害垃圾,垃圾應怎樣分類,哪些垃圾應置于哪一類垃圾桶等。
(三)重視各環節的銜接。有代表反映,一些小區的居民發現,垃圾在社區進行干濕垃圾分類后到了回收公司又混在一起,相當于社區做的垃圾分類是無用功,這一發現打擊了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垃圾分類從源頭到末端,各環節間應配套銜接,即從社區分類到最后的填埋焚燒各環節都應按照相應的規定嚴格執行,每一環節都不可忽視。
(四)做好回收再利用工作。有代表提出,應積極做好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把可回收可再利用的垃圾循環利用起來,把不可回收的垃圾有效分離,進行相應的處置。這是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必要舉措。
(五)補全必要的配置。有代表反映,一些市民知道要把廢舊電池從垃圾中單獨分類出來,可是找不到相應的廢舊電池回收點,相關部門應設立廢舊電池、手機等的專門回收點。一些老舊小區垃圾桶不夠用或垃圾桶太小,也給垃圾分類帶來了困難,建議相關部門補全必要的配置。另外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在小區里得不到及時清運,引起了環境和衛生問題,也需引起相關部門注意。
(六)發揮第三方的作用。有代表指出,物業部門了解垃圾的固定投放點和小區總體情況,因此不能忽視物業在垃圾分類中的管理作用。同時,一些第三方企業愿意從事垃圾分類的工作,可以提供免費設備為社區進行垃圾分類,這類企業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建議政府給企業一個試驗區,發揮第三方企業在垃圾分類中的作用。
五、繼續抓好交通整治工作
(一)加強對非機動車、行人的監督。有代表指出,交通整治在機動車整治方面取得的效果明顯,但同時應加強對非機動車、行人違規違章的執法力度。交通標識設置要合理、合規。
(二)積極推進科學執法。有代表指出,交通整治得到了市民的支持,人大也專門立法支持,交通整治效果顯著,但同時應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讓執法人員更熟悉業務,從而加強執法的規范性,推進科學執法。
(三)加大停車場建設。有代表反映,私家車持有量越來越大,一些住宅小區的綠化帶和小區道路旁停滿了汽車,停車位很緊張,建議政府投資建造立體停車場。同時加快對違法建筑的清除,使小區和街道保持道路暢通、環境整潔。
(四)加強共享單車的管理。共享單車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但企業盲目投放單車給城市帶來了新的垃圾,一些車輛被損壞后沒有得到及時清理,隨便扔在街上,影響市容市貌。共享單車亂停放現象嚴重,單車隨意占用公共資源,亂停放在地鐵口、人行道甚至盲道上,給市民帶來極大不便,需加強規范管理。
六、積極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一)加大執法監督力度。有代表指出,政府要簡政放權,但不能一放到底。法規政策要嚴格執行,例如食品安全是民生大計,對食品安全的執法監管絲毫不可松懈,要加強餐飲衛生等各方面的執法檢查,包括對網上訂餐的監管等,同時繼續加強飲用水的安全管理。無孔不入的小廣告,無論是門上貼的紙條廣告,還是手機的騷擾電話,都需要整頓。堅決貫徹實施環境保護法,加強蘇州河污水治理力度。只有堅定不移地提高執法力度,才能推進上海整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二)積極解決崇明生態島建設中的問題。有代表指出,崇明代表著生態文明,代表著未來的生活生產狀態,但現在崇明存在著交通擁堵問題,尤其在節假日。
(三)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有代表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應堅持誠信原則、資源合理配置原則和問題導向原則,針對問題導向出臺相應的法規,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上海本地情況完善政策。農業供給側改革應以供給為目標,協調結構性矛盾,提高農產品質量。上海農場規模不大且分散,信息化程度不高,要加強互聯網對農業的支持,建立農業領域的數據庫。同時還應加強對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培養。另外,過量使用農藥帶來了土地污染的問題。
(四)加強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有代表指出,精細化管理是指尊重科學、根據事實制定出標準來管理城市。首先,精細化管理要求轉變城市管理理念,少點運動式管理,做到立法精細化,行政問責制精細化。其次,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需要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需要科技的支撐和全社會的協同,互聯網和大數據建設要跟上管理的要求。再次,精細化管理要以人為本,貼近人民的生活。目前,精細化管理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些公共區域實行多部門管理,但各部門的職責有待進一步明確。
七、建設現代化文明城市
(一)加強城市軟實力建設。有代表指出,上海在創建新型智慧城市過程中需提升軟實力,如:上海現在真正能夠無線上網的公共場所還很少;政府部門間還需更多地加強信息聯系。對涉及到生活的小事也要加大關注,如一些小街小巷的路面衛生問題。
(二)保護好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有代表指出,要保護好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應與時俱進。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政府的管理機制要跟上,要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統一標準和管理方法來應對新狀況,同時,要考慮被保護的區域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問題。
(三)建立醫院外的社會急救體系。2016年通過的《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已經開始實施,有代表建議根據該條例的第四章“社會急救”部分制定更具體的實施細則或相關的指導意見,并建立配套的社會服務機構,以應對社會公共場合有人突發疾病或需要急救的問題。
(四)積極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有代表指出,對上海的宣傳,光靠媒體還不夠,要充分發揮華人僑胞的積極性,加強對外宣傳。上海要利用好海外市場資源,如加強網絡國際營銷,帶動上海產品的銷售。加強與國外城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擴大上海的國際影響力。(盧慧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