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倍利
“文明是管住手,不亂扔垃圾,不破壞綠化;文明是管住腿,不亂穿馬路,不踐踏綠化;文明是管住嘴,不隨地吐痰,不在公共場所吸煙,不說臟話粗話。你看,文明就是這么簡單。”這是筆者每天開車上班途中,聆聽到的電臺早新聞節目中插播的“創全”口號,朗朗上口的同時也讓筆者遙想起熟識的“七不規范”和當年本市開展活動時的盛況。而近期,大量類似的宣傳活動也在本市部分城區展開。據悉,目前本市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的區級單位共有7個之多。
“全國文明城區”是指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方面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成績顯著,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區,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排頭兵。于此同時,“全國文明城區”又特指某項“城區品牌”,是中國所有城區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創建難度最大的一個,是反映城區整體文明水平的綜合性榮譽稱號,是目前國內城區綜合類評比中的最高榮譽,也是最具價值的城區品牌。
值得思考的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的目的是真正創立并建造這樣一個城區,還是通過突擊性全民運動獲得這樣一個榮譽稱號?這讓筆者聯想到最近身邊發生的幾件事。
其一,“之前為應付檢查的準備工作壓根就不管用”“領導們臉色很難看”,這是某區公安交警支隊負責人在“創全”工作檢查組離開之后坦露的心聲。在檢查當天,雖然相關部門全體出動,并在假想的所有可能路線上都布了重兵把手。但檢查組到達后,只是要求相關部門隨機調取了幾段高清視頻而已。在隨機的時間和地點,通過高清攝像頭的記錄,檢查組了解到該地區日常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真實情況,卻讓當地的黨政領導們著實捏了一把汗。
其二,某位熱心市民出于關心小區附近人行道翻修而進行信訪,起因卻也讓筆者感慨頗多。這位熱心市民先是注意到小區附近商業網點周邊的人行道被路障圍了起來,內部正進行施工翻修。待路障撤除,他卻發現原來的道板磚路面變成了水門汀,視覺效果上大打折扣。沒過多久,其每天出門必經的小區圍墻外的人行道也被路障圍了起來,顯然也將進行路面整修。雖然他已知這是“創全”的相關舉措之一,但還是很擔心人行道上的道板磚也變成水門汀,于是鼓起勇氣撥打了12345市民服務熱線,一來是想咨詢路面翻修的方案,二來是想了解整條人行道(路面大部分完好)翻修的必要性。
其三,由于工作上的便利,筆者近期接觸到一份某區關于新農村建設情況的專項報告。在談到有關河道整治問題時,報告認為雖經前期的中小河道綜合治理,情況已大有改觀。但農村的村溝宅河臟亂差依然存在,河道整治沒有做到全覆蓋,同時又面臨新的瓶頸。比如要消除河道黑臭,除了開展沿河違法建筑清拆、雨污混接改造、污染碼頭取締、污染企業清拆等專項行動,還要通過打通斷頭河、新建河道讓水活起來。但打通斷頭河以及新開河道要占用基本農田用地指標,由于近期缺乏“拆多少補多少”的補充資源,這就使基本農田保護指標難以落實。
以上三個問題,應該對改進創全工作有所啟示。第一件事:創全的檢查方式改進,能夠了解真實情況,而不是走馬觀花,其著力點是抓“長”和“常”,而不是一陣風,僅僅為了“創全”而“創全”,之后一切照舊。第二件事:市民積極參與,體現了主人翁意識,所以我們要進一步表示歡迎鼓勵,進一步拓寬民意渠道,集中民智、優化相關政策。第三件事:“創全”肯定會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這就需要更多勇氣、定力和智慧加以解決,需要完善工作機制,盡快通過智慧的匯集、上下左右之間的系統溝通加以解決。值得肯定的是,伴隨著“創全”工作的展開,管理者和市民們均在不斷提高認識并積極參與,很多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環境整治方面的老大難問題都被一一攻克,大家能真切地感受到創全工作給我們的生活環境、社會秩序帶來的積極影響。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努力和支持下,“全國文明城區”這一榮譽稱號的獲得將并不遙遠。
但更進一步,筆者希望:對于即將獲得該榮譽稱號的城區,真正可貴之處將在于如何保持,并使其名至實歸。而對于廣大市民,便是要認識到創全工作為民、靠民、惠民的宗旨,繼續努力擔負起應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