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這一重要的治國理政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而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從中可以看出,文化建設既是實現偉大夢想的重要途徑,也是其重要內容。
關鍵詞:壽縣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探索
群眾文化,尤其是農村文化建設是當前整個文化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加快,農民的文化需求也不斷提高。本文嘗試以壽縣已建成的15處高標準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例,思考如何發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帶動一片區域、活躍一方文化、幸福一批群眾的作用。
一、資源整合,突出特色,基礎投入貼近群眾需求
中心接地氣,農民當主角。村綜合文化中心屬“農”的本質和特征,決定了其必須以農民為主體。要發動群眾,使廣大農民群眾把建設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當成自己的事;要貼近群眾,指導村里成立理事會,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讓農民群眾全程參與進來;要惠及群眾,結合脫貧攻堅和貧困群眾文化脫貧工作,在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選址時充分考慮困難群眾的實際需要,建設中吸納困難群眾參與務工,建成后安排困難群眾參與管理。瓦埠、大順、豐莊、正陽關、茶庵等鄉鎮通過聘請困難群眾擔任管理員的方式,建立起專業化管理隊伍,形成中心穩定運行與困難群眾增收的雙贏局面。
群眾按需“點菜”,建好“標準化”,尋求“特色化”。壽縣立足需求導向,努力把“七個一”的標準融入“一場、兩堂、三室、四墻”之中,每個示范點因地制宜制定出具體的建設方案。將“繼承傳統”與“鑄造精品”結合,認真分析研究地方傳統文化的特點,充分把握地方傳統文化的特色。從表現形式、運行機制、管理方式、內容策劃等方面,進行再思考、再分析、再升華。保義鎮東樓村利用學校食堂房頂,自籌資金20萬元建起“兩堂三室四墻”,結合學校廢棄操場建起近2000平方米的綜合性文化娛樂廣場;大順鎮余埠村、張李鄉張李村因陋就簡,有效整合老村部的相關文體設施;雙廟集鎮堰東村、迎河鎮李臺村、安豐鎮谷貝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興建了高標準文化廣場。完善的設施配備,規范化的管理運行,群眾按需下單“點菜”,農民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二、農民搭臺,農民唱戲,文化氛圍弘揚主流價值
建立文化活動新陣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后,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幾年來,壽縣利用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開展了送戲進萬村、廣場健身舞比賽、農村電影放映、農村圖書服務一體化、農家書屋數字化、農業科技培訓、節慶娛樂等活動,推動服務內容不斷完善和豐富。正陽關鎮解阜社區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利用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廣場舞臺,組織民間演出團體分別舉辦了春節聯歡晚會和以“弘古鎮文化,揚文明新風”為主題的文藝匯演,做到農民大舞臺活動制度化、演出經常化;“兩堂”是保義鎮東樓村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兩翼,一張翅膀為東樓農民架起致富的橋梁,一張翅膀為東樓帶來豐富的精神食糧。建成以來,該村講堂已舉辦各類農業講座20多場,舉辦道德講堂、丹青筆會10多場。
豐富農民文化新生活。依托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組織群眾開展瞻仰革命圣地、參觀主題展覽、開展讀書演講、舉辦知識競賽、書畫美術攝影展,以及燈會、歌會、戲劇節、主題文化節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體育活動,深入挖掘重大節慶活動和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讓農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革命歷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迎河鎮李臺村組織本村的“紅五月”民間文化藝術團,圍繞美麗鄉村建設、計劃生育、新農合、新農保、秸桿綜合利用和焚燒、環境整治等中心工作,自編、自排、自演節目70多個,每年演出10多場,農民觀眾達5000多人次,“農民大舞臺”真正成為村民們的文化田園、精神家園和幸福樂園。
三、建管并重,深化內涵,打造基層文化服務新高地
加強日常活動的組織和管理。做到機制化、常態化、規范化,讓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成為“常青樹”。通過完善理事會制度,明確村委會主任擔任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理事長,做到有人管事。注重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管理員的挑選和培養,發揮大學生村官高素質、敢創新的優勢。挖掘民間文化資源,培養群眾文化骨干,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符合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際的日常管理制度、資金使用制度、場地使用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等,做到村綜合文化中心天天開門,文化講座周周開展,文化活動月月舉行,真正使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熱起來、活起來。
建管并重,把文化當作事業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所在行政村內的居民,建設規模、功能設置、服務內容應綜合考慮轄區面積、服務人口(包括城鎮化帶來的人口數量和構成)等變化因素,相關部門應該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把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成集文娛設施建設、文明風采展示、歷史文脈傳承、先進文化傳播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注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和積極健康的文化需求,尊重群眾意愿,充分發揮群眾的智慧和主體作用。在建設規模、建筑風格、功能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合理整合現有資源,統籌安排,逐步推進,體現特色。
深化內涵,把文化當作導向看。利用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組織開展了道德實踐“主題季”、道德講堂、鄉村好人評選、文明村和文明家庭創建評比、經典誦讀、家風培育及家訓傳承、禮儀活動培訓等活動,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全縣15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崇德尚賢墻,展示當地先賢名人、當代鄉賢、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在潛移默化中育人化人。三覺鎮張墩村對每年評選的“身邊好人”等模范人物,利用“四墻”進行張榜宣傳,釋放正能量,激勵村民向身邊的好人學習。所有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電子顯示屏,農村文化墻總面積達到4000多平方米。通過文化墻和電子顯示屏,運用農民畫、卡通畫、山水畫、“順口溜”等形式,圖文并茂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群眾在參與中得到藝術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思想的凈化。
(作者簡介:徐鴻,女,大專,安徽省壽縣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創作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