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 夏 寒
賓川素描(三章)
內蒙古 夏 寒
賓川,新村與古鎮交錯。
趕馬調,在古鎮的婉轉悠揚中,動情。
古鎮古著,鎮古擠出的牛角巷窄著,打開一條喉嚨訴說。
青石板青著,趕馬調在青石板的馬蹄印上劃著古老的印痕。
穿越世紀,靜靜傾聽,一部家史、情史與生活史在歌聲里如泣如訴。
趕馬人,從遙遠的德宏以及西雙版納,馱著艱辛尋找幸福。
坎坷,在趕馬調中鋪平;漫長,在趕馬調中變得些許短暫。
孤寂的山道,唱出趕馬調,就不再孤寂。
掙扎于靈魂的傾訴,在鈴聲,馬蹄聲,鳥鳴與山風的混合交響伴奏中,
趕馬人對親人、故土、新婚妻子的思念,越發顯得濃烈。
返璞歸真的曲調,感天,也動地。
我聽了,只覺得其中的內涵太深。
趕馬人的母親聽了,心疼。
趕馬人的妻子聽了,落淚。
晨鐘,繞過碧翠,遠去。
暮鼓,敲響,我從山腳走來。
登臨山頂,我173厘米的高度,高過了3248米的海拔。
山,比我高,如今我登上絕頂,我比山更高嗎?也許,我僅僅是山中一片落葉。
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的香火,化作云霧把天地鏈接,豎起一道云梯,只為讓我等修行,向天際而去嗎?
云梯,就在眼前,而我缺少一雙翅膀,我依然無法登攀。
接近黃昏,走進時光之外,遠離紅塵,在山路的神經里駐足。
把心,擱淺在一片綠蔭里,擁擠著古樹新芽。
一鳥二茶三龍四觀五衫六珍七獸與八景,在靜與動中詮釋生態。
樹枝,搖曳佛光。
三十六寺七十二庵,燃起數千僧尼的香霧,風中傳頌佛教滿山彌漫的氣息。
樹葉,翰墨飄香。
米芾、徐悲鴻、孫中山、徐霞客與梁啟超,在筆墨中夯實了雞足山文化的內涵。
天籟之音,掀起林濤,倒出清涼的晚風
也依然是宗教與文化厚重。
朔風,拂開一縷朝霞。
慢慢地,閃開一條熟悉的路。
道,與風雨編織,把它鋪開,就是絲綢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