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王廣書
大棚草莓栽培技術
息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王廣書


由于河南省南部冬季氣候不是十分寒冷,因此可以利用塑料大棚來進行草莓的促成栽培。目前生產上常采用的是塑料大棚促成栽培,這種促成栽培方式的特點是:不使用加溫設備,在深冬低溫時期,通過在大棚膜內加扣中棚、地膜來提高保溫效果。大棚栽培也可以實現11月中、下旬果實上市,采果時期一直到第2年5月。草莓塑料大棚促成栽培,具有提早供應市場、高產、經濟效益高的優點,是一種十分受歡迎的栽培方式,因而大棚草莓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其栽培要點如下:
可搭建鋼架或竹架大棚。規格為高 2.5 m,寬 6 m,長 30~50 m,棚向以南北向為宜。11月上旬扣塑料棚膜保溫,冬季12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大棚內加蓋中棚,形成大棚膜、中棚膜、地膜三膜覆蓋保溫。
適合草莓促成栽培的品種較多,但由于塑料大棚內無加溫設備,冬季棚內的溫度只能基本滿足草莓生長發育、開花結果和果實膨大成熟對溫度的要求。因此,塑料大棚促成栽培應選用休眠淺、生長勢強、耐低溫、栽培容易、品質優的草莓品種。如甜查理、紅顏、豐香、幸香等。
目前最安全、無公害的方法是利用太陽熱進行土壤消毒,土壤太陽熱消毒在7—8月進行,利用夏季太陽熱產生的高溫(土壤溫度可達55 ℃),殺死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蟲。具體做法是:將土壤深翻,灌水,土壤表面覆蓋一層地膜或舊棚膜。為了提高消毒效果,將用過的舊棚膜覆蓋在大棚的鋼架或竹架上,密封大棚。太陽熱土壤消毒的時間至少為40 d。定植前10 d選擇晴好天氣,進行耕翻做壟,壟寬45 cm,壟高25 cm,溝寬25 cm。
9月中旬為定植適期,最遲不能超過10月初。定植時的草莓植株要求具有5~6片展開的葉片,葉片大而厚,葉色濃綠,新莖粗度至少1.2 cm以上,根系發達,全株鮮質量35 g以上,無明顯病蟲害。挖苗前1 d在育苗圃中澆1次透水,以利于帶好土團,盡量減少傷根,依秧苗大小進行分級,使秧苗大小盡量一致,分棚定植。一般在晴天傍晚或陰雨天進行定植,應盡量避免在晴天中午陽光強烈時定植。定植時應保持土壤濕潤,最好先用小水將整個壟面澆濕。定植后及時澆水,保證植株早緩苗,定植后7天內每天早晨和傍晚各澆水1次,有條件的選用遮陽網遮蔭,以提高栽種成活率。
(一)溫度管理
顯蕾前:白天溫度保持在24~30 ℃,超過30 ℃要及時通風降溫;夜間保持在15~18 ℃。這樣的溫度條件可保證草莓植株快速生長,提早開花。顯蕾期:白天溫度保持在25~28 ℃,夜間 8~12 ℃。開花期:白天溫度保持在22~25 ℃,夜間8~10 ℃。開花期若經歷-2 ℃以下的低溫,會出現雄蕊花藥變黑,雌蕊柱頭變色現象,嚴重影響授粉受精和草莓前期產量。因此,要做好冬季大棚草莓的保溫工作。果實膨大和成熟期:白天溫度保持在20~25℃,夜間5~10 ℃。此期溫度過高,果實膨大受其影響,造成果實著色快,成熟早,但果實個小、品質差。草莓生長后期,由于棚外溫度高,棚內溫度不易控制,要注意大棚內溫度控制在30 ℃以下,防止高溫對嫩芽、葉和花蕾等的熱傷害,可以通過搭遮陽網等措施來降溫。
(二)濕度管理
塑料大棚內氣密性好,容易出現高濕度,從而導致白粉病和灰霉病等病害發生嚴重。除了通過覆蓋地膜及膜下灌溉來降低溫棚內濕度以外,還應通過適當控水、通風等措施,降低大棚內的濕度。
草莓對水和肥料需要較多,因此要不斷地供給水分和養分,否則會引起植株早衰而造成減產。在生產上判斷草莓植株是否缺水不僅僅是看土壤是否濕潤,更重要的是要看植株葉片邊緣是否有吐水現象,如果葉片沒有吐水現象,說明應該灌溉。大棚栽培不能采取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因為大水漫灌容易增加棚內空氣濕度,引發病害,同時還會造成土壤升溫慢,延遲植株生長發育進程。因此大棚栽培采用膜下灌溉的方式,可降低棚內濕度。采用滴灌,可以使植株根莖部位保持濕潤,利于植株生長,既節約了用水量又防止土壤溫度過低,有利于草莓根系生長。草莓大棚栽培,除了在定植前施入基肥外,在整個植株生長期還要及時追施肥料,以補充養分的不足。一般追肥與灌水結合進行,每次追施的液體肥料濃度以0.2%~0.4%為宜,注意肥料中氮、磷、鉀的合理搭配。
在大棚草莓栽培中噴灑赤霉素(GA3)可以防止植株進入休眠,促使花梗和葉柄伸長生長,增大葉面積,促進花芽發育。它在花蕾顯露時施用效果好。使用濃度為5~10 mg/L,使用量為5 mg/株,要把藥液噴在苗心上而不要噴在葉片上。對于休眠淺、長勢強的草莓品種,如豐香,噴施1次即可;對于休眠略深、生長勢弱的品種,可以噴施2次,間隔時間為7 d。
(一)摘老葉、病葉
隨著時間的推移,草莓植株上的葉片會逐漸發生老化和黃化,呈水平生長狀態。葉片是光合作用的場所,但是病葉和黃化老葉制造的光合產物還抵不上自身的消耗,而且葉片衰老時也容易發生病害。因此,在新生葉片逐漸展開時,要定期去掉病葉和黃化老葉,以減少草莓植株養分消耗,改善植株間的通風透光情況和減少病害。
(二)掰腋芽
大棚栽培的草莓植株生長較旺盛,易出現較多的腋芽,這會引起養分分流,減少大果率和產量,所以要將多余的腋芽掰掉。方法是在頂花序抽生后,每個植株上選留兩個方位好且粗壯的腋芽,其余全部掰除,以后再抽生的腋芽也要及時掰除。
(三)摘匍匐莖
草莓的匍匐莖和花序都是從植株葉腋間長出的分枝,抽生的匍匐莖如果發育成子苗,會大量消耗母株的養分,影響腋花芽分化,從而降低產量,因此在植株的整個發育過程中要及時摘除匍匐莖。
(四)整理花序
草莓花序屬二歧聚傘花序或多歧聚傘花序,花序上高級次花分化得較差,所結果實較小,對產量形成的意義不大。因此,要進行花序整理以合理留用果實,一般生產上每個花序留果實7~12個。
(五)輔助授粉
輔助授粉對于提高草莓果實的商品率,減少無效果比例,降低畸形果數量是很重要的。雖然草莓屬于自花授粉植物,但通過異花授粉可大大提高座果率,保證豐產。目前生產上推廣使用蜜蜂輔助授粉技術。蜜蜂的活動溫度是18~30 ℃,而大棚中草莓花期溫度在20~25 ℃,兩者十分相近,因此可以利用蜜蜂對大棚內的草莓進行授粉,提高座果率。一般每667 m2大棚放1~2箱蜜蜂,蜜蜂總數在1萬~2萬頭,保證1株草莓有1只以上的蜜蜂。蜂箱應在草莓開花前7 d,放入大棚中,以便蜜蜂能更好地適應大棚中的環境。蜜蜂不能生活在濕度太大的環境中,因此,白天要注意通風排濕,通風時要在放風口處罩上紗網,防止蜜蜂飛出大棚。進行藥劑防治時,注意密閉蜂箱口,最好將蜂箱暫時搬到別處,以免農藥對蜜蜂產生傷害。在沒有蜜蜂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即每天上午10時以后,用毛筆在開放的花上蘸幾下,使開裂花藥中的花粉均勻灑落到整個花托上。這種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授粉充分,但費工費時。
(一)草莓白粉病的藥劑防治
日本草莓品種多數對白粉病敏感,所以必須及早防治。白粉病要以預防為主,在白粉病一旦發生,就很難根除。所以防治白粉病要從繁苗時就開始。定植前,要徹底在苗圃中噴灑一次殺菌劑,噴灑藥劑要達到給苗“洗澡”的程度。定植后要定期打藥預防。用20%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防治大棚中白粉病的另一個有效辦法是硫磺熏蒸,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在傍晚,將硫磺粉放在金屬器皿上,通過電加熱使硫磺變成氣體揮發,密閉熏蒸幾個小時。可以用功率小的電爐子加熱,通過調節電爐子與盛放硫磺粉的金屬器皿間的距離來達到適宜的加熱效果。硫磺熏蒸防治白粉病方法在日本普遍使用,但是在我國目前現有的條件下,夜間大棚內相對濕度偏高,硫磺熏蒸容易產生藥害,所以使用時必須十分注意。在2—5月,正是果實大量成熟期,防治草莓灰霉病,采用煙劑熏蒸的方法。每667 m2用20%速克靈(腐霉利)煙劑80~100 g,傍晚時候分散放置在大棚內,點燃后迅速撤離,密閉棚室,過夜熏蒸。噴霧選用50%乙烯菌核利(農利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速克靈(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5%硫菌霉威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7~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
(二)螨類的藥劑防治
螨類危害要早期防治。用1%甲胺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10 d左右噴施1次,連續防治2~3次。一般采果前14 d停止用藥。
(三)蚜蟲的藥劑防治
選用22%敵敵畏煙劑熏,每667 m2用2500 g,分放 6~8處,傍晚點燃,密閉棚室,過夜熏蒸。噴霧防治選用1%苦參堿醇溶液800~l0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一般采果前14 d停止用藥。
(四)地下害蟲的藥劑防治
用敵百蟲或辛硫磷灌根或澆灌防治,用量為:每667 m2使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200~250 g,或40%辛硫磷乳油200~300 g,對水50~750 kg,都能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