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 袁穎
淺談河南省柞林資源生態經濟效益
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 袁穎

人類對農業生態系統進行調節與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有效的利用和保護,使有限資源得以永久利用。一個成功的農業系統必須使其結構與功能和當地的資源相適應,這個適應包含兩種意義:第一,結構與功能和當地所能提供的資源種類和數量相適應;第二,保護資源必須協調長期和短期的需要,用養結合,提高資源利用率。
目前河南省在柞坡的利益管理上,普遍存在只使用不改造、不建設的經營方式,違背了柞坡生態規律,使柞坡經濟的潛在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為了充分發揮河南省柞坡的經濟潛力,必須依據生態經濟學觀點,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柞坡生態系統。
河南省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林木種類較多,年平均氣溫13~15 ℃,適合養蠶的優勢樹種占20%~30%,專用蠶坡在歷史上曾達到66.67 hm2,但長期以來由于毀柞開荒,加上只重視養蠶山坡的管理,忽視柞坡建設,因而使柞坡生態系統失去平衡,柞樹長勢逐漸衰退,單位面積產量日趨下降,挫傷了蠶農積極性,更加放松了對蠶坡的管理,近幾年又普遍存在勞動力外出現象,蠶農養蠶積極性逐漸降低,甚至毀林開荒,破壞了柞坡自然植被,造成了惡性循環,使全省柞坡面積迅速下降。
引起柞坡生態平衡失調的因素主要是人為因素。由于人為因素影響,破壞了柞坡生態系統中各生物之間的相互制約,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養蠶收入已經不再是家里的經濟支柱,盲目的毀柞種糧和不善管理破壞了原植被,加上樹勢衰退,多數地方茂密成林,經濟效益明顯下降。
要提高柞坡資源的生態經濟效益,則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采取掠奪式的經營方式造成的惡性循環,建立柞坡的良性循環,恢復生態平衡,采用生物及工程措施綜合治理,嚴格控制放養量,合理開發資源,可在提高柞葉質量的基礎上,進行多層次的綜合開發利用,則柞坡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均能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