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植保植檢站 宋國保
小麥干熱風的危害及預防措施
襄城縣植保植檢站 宋國保

小麥干熱風又稱“干旱風”“熱干風”或“火風”,是小麥生長發育后期的一種高溫低濕并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氣象災害,是一種持續時間較短(一般3 d左右),對農業危害較大的特殊天氣現象。在襄城縣,小麥干熱風主要發生在灌漿到乳熟期,發生的類型主要有兩種:一是高溫低濕型。其特點是高溫干旱伴隨大風,即14時同時出現氣溫≥30 ℃,田間相對濕度小于30%,風速≥3 m/s的氣象條件,并且連續出現3 d以上的這種天氣。二是雨后枯熟型。其特點是雨后驟晴,緊接著出現高溫低濕的燥熱天氣,即麥收前10 d降雨在10 mm以上,雨后出現30 ℃以上的高溫,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催熟雨”或“送殯雨”。小麥在干熱風過程中,蒸騰強度增大,水分供需失調,正常的生理活動受到抑制或破壞,致使小麥灌漿期縮短,提前枯熟,千粒質量明顯下降,造成減產,輕者降低5%~10%,重者降低10%~20%。因此,在小麥中后期管理中,切實加強對干熱風的綜合防治工作顯得十分必要。
(一)干熱風形成的原因
在小麥灌漿到成熟前,遇有高溫、干旱和大風天氣是發生干熱風的主要原因。此階段,若遇有2~5 d的氣溫高于30 ℃以上,相對濕度低于30%,風速大于3 m/s的天氣時,小麥植株蒸騰量大,體內水分失衡,籽粒灌漿受到抑制或不能灌漿。由于地上部分水分大量蒸發,根系老化,水分供應跟不上,葉片活力衰退,養分轉移受阻,導致葉片晝卷夜展或晝夜卷縮不展開,直到青枯而死,使小麥提早枯熟,收獲期提前5~7 d。各地研究結果大同小異,一般為:14時氣溫高于30 ℃,田間相對濕度低于30%,風力≥3 m/s時,即為輕型干熱風過程;14時氣溫高于35 ℃,田間相對濕度低于25%,風力≥3 m/s時,即為重型干熱風過程。
(二)受干熱風危害的表現
小麥受干熱風的危害主要變現為以下幾點:
1.高溫或熱風使小麥葉片的蒸騰強度加大,根系吸水供不應求,引起植株體內水分失衡,代謝活動受阻,葉綠素被破壞,葉片萎蔫枯死。
2.在干熱風影響下,小麥根系活力大大降低,從而影響了小麥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造成植株早衰。
3.高溫使光合作用強度降低,干物質積累提前結束,灌漿期縮短,造成籽粒不飽滿,千粒質量下降。
4.高溫使小麥植株的呼吸作用增強,消耗增加,并抑制單糖轉化為淀粉的過程,使干物質積累明顯減少。
小麥受干熱風危害程度與多種因素有關,一般說,干熱風越強,持續時間越長,危害越重;乳熟期到蠟熟期受害重,蠟熟后期因灌漿即將結束,受害相對較輕。同等條件下,早熟品種受害輕,晚熟品種受害重;早茬麥受害輕,晚茬麥受害重;追肥早的田塊受害輕,追肥晚的田塊受害重;麥株健壯的田塊受害輕,病害重的田塊受害重。
(一)選用抗干熱風能力強的品種
根據當地的土壤、水肥、熟制等條件,選用抗干熱風品種和中早熟小麥品種,如:周麥16、周麥18、周麥22、矮抗58、眾麥1號、泛麥5號、泛麥8號、新麥18等。
(二)澆好灌漿水
小麥進入灌漿期后,高溫、干旱、大風天氣較多,及時澆好灌漿水,可以保持適宜的土壤水分,增加空氣濕度,延緩根系早衰,增強葉片光合能力,從而預防或減輕干熱風的危害。澆灌漿水應做到“有風停澆,無風搶澆”。若小麥生長前期天氣干旱少雨,則應早澆灌漿水。
(三)巧澆麥黃水
小麥成熟前10 d左右澆1次麥黃水,可以明顯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干熱風的危害,并有利于麥田套種和夏播。澆麥黃水時,應根據天氣預報,若澆后2~3 d內可能有5級以上大風時,則不需要再澆水。
(四)噴施化學藥劑
葉面噴施化學藥劑,改善小麥植株的生理機能,提高小麥對干熱風的抗性。
1.小麥孕穗期、抽穗期和揚花期各噴施1次0.3%的磷酸二氧鉀溶液,每次噴施藥液750~1125 kg/hm2。注意,不能與堿性農藥混合使用。此外,葉面噴施應避開高溫、大風和雨天,一般在無風晴天的上午9時以前或下午4時以后噴灑較為適宜。
2.在小麥揚花期噴施 0.2% 硼砂溶液,每次噴藥液750~1125 kg/hm2,提高小麥的抗逆性和結實率。
3.小麥灌漿期噴施0.2%的硫酸鋅溶液,每次噴藥液750~1125 kg/hm2,可明顯增強小麥的抗逆性,提高灌漿速度和籽粒飽滿度。
4.小麥灌漿前,噴施40 mg/kg萘乙酸溶液,每次噴藥液750 kg/hm2,可增加千粒質量。
5.在小麥揚花期和灌漿期,用有效成分為40%的石油助長劑50 g,對水40~50 kg,每次噴藥液750 kg/hm2,連噴2次。
6.在小麥開花期和灌漿期各噴施0.1%的氯化鈣溶液,每次噴藥液750~1125 kg/hm2。